共享单车: 从共享经济排头兵成为巨头经济附庸?

2018-06-23 02:31姜伯静
中国商人 2018年5期
关键词:摩拜独角兽美团

姜伯静

独角兽,是今年最热的概念。

尽管那份《2017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还有待商榷,但是能进入那份名单,也是一种荣耀。

在今天的中国资本市场,成为“独角兽企业”的意义不言而喻,至少可以不必像之前那样在上市之路上历经艰难险阻。不过,大好形势之下,却有独角兽企业“出师未捷”先折断了自己的“独角”。

这就是被美团收购了的摩拜单车。日前,美团和摩拜达成收购协议,美团将以37亿美元的总价收购摩拜单车,包括12亿美元现金和15亿美元股权,以及美团还需承担10亿美元的债务,总计付出37亿美元。

作为共享出行的独角兽企业,摩拜单车被收购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我们今后如何定义真正的独角兽企业,资本市场对独角兽企业的再认识,此次收购对共享单车经济的打击,以及对互联网经济的影响等。甚至在我看来,摩拜单车为首的共享单车企业,有可能从共享经济的排头兵成为巨头的经济附庸。

总之,这起收购为国内独角兽热潮提示了一种风险——独角兽风险。这种风险是国内尚未上市高估值创新企业的特有风险,已经在海外上市的成熟企业与此有本质不同。如果说海外上市的企业是成熟独角兽企业的话,国内这些还未上过市的企业就可以称之为幼年独角兽企业,这种风险可以称之为幼年独角兽风险。

幼年独角兽风险来自何处?是什么?我们不妨看一看摩拜单车收购案带给我们的几点启示,从这几点启示中,我们能够分析出风险。

什么是真正的独角兽企业

在摩拜单车的喧嚣之中,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什么是真正的独角兽企业。

独角兽企业的标准是什么?《关于开展创新企业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试点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规定:“试点企业应当是符合国家战略、掌握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高,属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软件和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且达到相当规模的创新企业。其中,已在境外上市的大型红筹企业,市值不低于2000亿元人民币;尚未在境外上市的创新企业(包括红筹企业和境内注册企业),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30亿元人民币且估值不低于200亿元人民币,或者营业收入快速增长,拥有自主研发、国际领先技术,同行业竞争中处于相对优势地位。”

对于国内未上市的企业来说,这其中有几个重要因素我们不能忽视。一是掌握核心技术;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是拥有自主研发、国际领先技术;四是估值和收入。

尽管摩拜单车被标榜为“原创”,估值颇高,却与以上前三个重要因素并无太大关系。摩拜如此,其他共享单车企业也概莫能外。

从估值和收入的角度看,持续稳定健康的收入直接关系到企业是否拥有可持续健康增长的未来。可持续健康增长的未来,也应该是独角兽企业的重要指标之一。

关于摩拜的营业收入,此前媒体报道的比较模糊。在收购发生后,有报道显示,摩拜每月的运营支出在4亿元以上,但2017年12月的收入只有1.1亿元,处于持续烧钱和亏损的阶段。

2017年12月的收入只有1.1亿元,如果这个数据是真实的,按照12个月的标准计算,即便是翻一番,距离“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30亿元人民币”的标准甚远。而如果营业收入远高于以上这个数据,摩拜应该会等待上市的机会。

估值方面,根据媒体测算,摩拜收购案中,除去债务(用户押金及供应商欠款),摩拜的实际出售价格为27亿美元,比其上一轮融资34.5亿美元的估值要低。

这样看,摩拜当初的高估值是有水分的。这是不是共享单车行业的缩影呢?

所以,并不是每一家高估值企业都可以称之为独角兽企业,某些企业的估值,除去水分,真实的“成色”很微妙。对于某些企业,除了估值,我们需要看的还有更多。

共享经济不能是供需不平衡

和造成巨大浪费的共享经济

我们应该认识到,共享经济不能是供需不平衡和造成巨大浪费的共享经济。

共享经济、高铁网络、移动支付、电子商务,这是我们的“新四大发明”。 “新四大发明”的意义在于,他们“快速崛起的新动能,正在重塑经济增长格局、深刻改变生产生活方式,成为中国创新发展的新标志”。

根据数据,2017年中国共享经济市场交易额约为49205亿元,比2016年增长47.2%。

在之前,关于分享经济政策也已经有了解答:“支持和引导分享经济发展,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便利人民群众生活。本着鼓励创新、包容审慎原则,制定新兴产业监管规则。”

我们不谈共享经济的具体定義,但是,上述重要内容的某些元素可以给今后共享经济发展、创新企业创业很大启示。我认为重要的启示就是:创新发展,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便利人民群众生活。

但是,包括摩拜单车在内的共享单车们跟这几个元素显然并不十分契合。

中国自行车协会的数据显示,“中国每年8000万辆的单车产量,大部分用于出口,国内需求在2000万辆左右。”这就是需求的现状。但共享单车给我们带来了多少供给呢?按照摩拜自己发布的《2018中国共享单车行业发展报告》显示,“2016年,全行业累计投放单车约200万辆,覆盖城市33个;到2017年上述两个指标则大幅增长至2300万辆、200个城市,涨幅分别达11.5倍和6倍,市场已趋于饱和。”那么未来,就是供大于需了。

中国自行车协会还有一个测算,2016年和2017年两年投入的共享单车,会产生近30万吨废金属。当然,这暂时是个静态数字,可是,如果回收体系不完备,的确会对社会形成压力。此外,共享单车对城市交通、市容等造成的负面影响,我们已经见得太多。

从创新发展的角度和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的角度看,共享单车的发展轨迹有待商榷。供需平衡之下的共享才是真正的共享,至少与网约车相比,共享单车的模式是极不均衡的的一种模式。之前共享单车的模式很显然是供大于需且造成极大浪费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是否能够可持续健康增长,未来非常不明确。所以我认为,共享经济不能是供需不平衡和造成巨大浪费的共享经济。

独角兽上市的大门并非畅通无阻

我们还要认识到,独角兽上市的大门并非畅通无阻。

目前的政策是对创新企业的一种激励或者说是保护,但是并非没有限制。那些尚未盈利的独角兽企业在国内上市后,投资人是否可以轻松套现离场呢?

《关于开展创新企业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试点的若干意见》中,有一个细节值得我们关注:“试点企业不得有任何损害境内投资者合法权益的特殊安排和行为。发行股票的,应执行境内现行投资者保护制度;尚未盈利试点企业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和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在企业实现盈利前不得减持上市前持有的股票。”也就是说,那些尚未盈利的企业,想从股市轻松套现是很难的。

摩拜单车并没有等待上市,而是选择被收购或许有这方面的考虑。摩拜单车会是最后一个这样被收购的共享单车企业吗?我认为不会。

这三点启示所折射出的幼年独角兽风险或者说潜在危机包括:第一,没有拥有真正的具有领先意义的核心技术,缺乏战略意义;第二,并非战略性新兴产业;第三,在上市之路上并非真的畅通无阻。正因为如此,摩拜才有今天的结果。

说到结果,前面我提到了一点:从共享经济的排头兵成为巨头的经济附庸。

历史上的“经济附庸”有它自己的意义,这里说的经济附庸有新的意义。当一家公司失去了独立发展的战略指引,而成为收购者的战略组成部分,这就是经济附庸。某企业被收购后,成为收购者经济附庸的例子并不少见。

由此看未来,摩拜单车被美团收购之后担负着提升美团未来的体量、地位和估值,这应该是摩拜最大的使命。或许,这也是其他类似企业的使命。

摩拜单车被收购了,这是不是共享单车行业走向衰败的信号呢?虽然不敢肯定,但至少不是一个兴盛的信号。

猜你喜欢
摩拜独角兽美团
建行龙卡每周六可享多重优惠
吃眼泪的小独角兽
美团外卖哥
中国的独角兽在哪里?
摩拜的宿命
美团未来的盈利空间在哪?
摩拜单车CEO王晓峰谈与ofo合并:不觉得有可能
认不出了
美团宣布放弃电商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