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路上的“90后”

2018-06-26 01:13林莉花
资源导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王威刘洋入户

文 l 林莉花

一提到“90后”,人们脑海中闪现最多的词语就是“幼稚”“个性”。然而,在扶贫路上,也有不少“90后”,他们不仅年轻、阳光、充满活力,还深入乡村,访民情、解民忧、帮民困,谱写了一首首生动感人的扶贫之歌。新蔡县国土资源局的刘洋、王威、刘明明,就是这样的“90后”。

三人之中,年龄最小的刘明明年仅23岁。2017年4月,他们刚到新蔡县国土资源局参加工作,便赶上了全县的扶贫攻坚战。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各单位都要成立帮扶工作队,尽快开展驻村帮扶工作。接到通知后,三个年轻人自告奋勇,踊跃报名,纷纷要求加入驻村帮扶工作队。

当初的想法很简单,那就是“年轻人的生命里应该有乡土”。于是,他们卸下高等学府高材生的“光环”,决定在贫困乡村俯首躬行,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改变家乡的面貌尽一份绵薄之力 。2017年5月,三人如愿成为县国土资源局派驻杨庄户乡吴老庄村的帮扶工作队队员。

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为了按时完成各项脱贫攻坚任务,他们白天入户走访,夜晚整理档案资料,逐户分析致贫原因,制订行之有效的帮扶方案;他们雨天踏着泥泞,夏日顶着高温迎着酷暑,住着大通铺,吃着大锅饭……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三个小伙子扑下身子,撸起袖子,这一干,就是一年多。

群众利益无小事。三个年轻人满怀一腔热血,用实际行动为贫困户竭尽所能。在村里,三人不仅按照上级要求做好扶贫的各项工作,还入户解决贫困群众的实际困难。尤其是夏秋农忙的季节,他们要放下手头的工作,奔走在田间地头,不仅要帮贫困户割麦子、掰玉米、收花生,还要帮贫困群众打扫卫生、拾掇院落……他们做的这些“小事”,让村里不少村民赞赏不已,也对当初看上去文绉绉的三个小伙子刮目相看。

农村条件艰苦,驻村帮扶更是辛苦。“驻村这一年,是我人生中极不平凡的一年,让我对农村有了全新的认识。”谈起驻村帮扶的感受,刘明明感慨万千。他告诉笔者,有时候也会苦闷。刚上班,就来到农村扶贫,经历过无数次的入户走访,无数次的加班加点,无数次的迎接检查,几乎没有节假日和休息日,牺牲了跟家人团聚的机会。可转念一想,扶贫工作责任重大,有的同志为扶贫甚至付出了生命,自己吃这点苦、受这点累算什么。况且,每次看到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笑脸,来到住处向帮扶工作队表达谢意,刘明明的心里感到无比自豪,更加坚定了驻村帮扶的信心。

“说不想家,那是假的。可是,扶贫工作事情比较多,一忙起来就顾不上想家了。”家在驻马店市区的王威,一年多回家的天数加起来还不到10天。入户走访的时候,王威会把贫困户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事无巨细地记下来。回到住处,他和其他队员及时沟通交流,共同想方设法帮贫困户脱贫。

刘洋每天坚持写驻村日记,一年下来就有厚厚的一大本。同时,他还建了一个微信群,经常跟队员们讨论村里的扶贫工作,交流驻村帮扶的想法和思路。“扶贫不能搞花架子,讲空话大话。刚到村里,想法有很多,后来发现不靠谱,人家贫困户在背地里说你是书呆子。驻村帮扶要接地气儿,要多了解农村,多关心贫困户。”谈起一年多的驻村帮扶工作,刘洋如是说。

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才缩短了心与心的距离;住在农家的炕头上,收获的不止是建议;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

扶贫路上,刘洋、王威、刘明明是新时代的“90后”。他们勇于争先,不甘落后,锐意进取;他们敢想敢干,用忠诚书写担当,用奋斗实践誓言,用青春赢取明天,打上了 “实干担当”的标签。

猜你喜欢
王威刘洋入户
A class of two-dimensional rational maps with self-excited and hidden attractors
王威的无人机随我姓
又见刘洋
刘洋作品
刘洋 藏石欣赏
西平县谭店乡开展计生“十入户”活动
浅议房屋征收稳评入户应注意的问题——以某旧城区改建项目入户调查为例
步兵班前进第二季
论入户抢劫
对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