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学分认定、累计与转换体系的发展

2018-06-26 07:21窦现金
世界教育信息 2018年7期
关键词:课业学分学习者

窦现金

欧盟学分认定、累计与转换体系的制度设计始于1989年,它是一项以学习者为中心,跨越欧盟国家,跨越单一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教学制度创新与设计,植根于欧盟高等教育区的政策取向以及欧盟高等教育机构教学与考核评价的相对均衡与透明。其目的在于使欧盟境内各国、各高等教育机构相互认可学生的学业成绩、资格与学习经历,为不断在就业市场流动的学生提供更加多样化的教育和学习机会,提高欧盟教育体系的整体活力和竞争力。

一、欧盟学分认定、累计与转换体系

的创建背景

欧洲学分认定、累计与转换体系的渊源可追溯至1953年在巴黎召开的“关于进入别国大学学习时文凭等值的欧洲大会”。该会议制定了欧洲大学接纳其他国家学生入学的原则。欧盟学分认定、累计与转换体系的启动和应用,则是由于1989年欧盟实施“伊拉斯谟计划”的需要逐渐确立和完善的,最初是一个学分转换体系,将学生在一所大学学习获得的学习成果转换为另一所大学教育教学所认可的学分,从而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1989-1995年,欧盟委员会与欧盟145所大学密切合作,联合开发欧盟学分认定、累计与转换体系,为欧盟各国、各大学、各阶段的学习提供了一个相互比较分析的工具,为欧盟各大学联合进行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此前,欧盟学生在一所大学的学习成果,要得到另一所学校的认可,就必须依靠两校签订的协议,这使得联合培养人才的规模和质量受到很大制约。

欧盟学分认定、累计与转换体系是与欧盟实施“伊拉斯谟计划”相伴发展和完善的。“伊拉斯谟计划”是欧盟使用同一名称持续运行的时间最长、投入经费最多的一项教育行动计划,其前身最早是1981-1986年欧共体的学生交换项目。该计划资助规模,从最初的3244人,到如今资助的教师和学生交换人次已达300多万。德西迪里厄斯·伊拉斯谟(Desiderius Erasmus)是16世纪欧洲神学家、人类学家,生于荷兰鹿特丹,在法国、英国、意大利、瑞士都有重要的生活、讲学和研究经历,精通希伯来语、拉丁语、希腊语等多种语言,在文艺复兴时期对基督教改革与人类学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欧盟高等教育合作计划以这位学者的名字命名,以突出交流、对话、外语、出国游学的经历在一个人成长、成才过程中的重要意义,体现该计划所要表达和传递的教育理念——鼓励青年人的跨国学习和交流。“伊拉斯谟计划”的实施,有效推动了欧洲大学联合培养人才的合作,从最初资助大学开发面向留学生的短期课程到资助学生进入其他大学留学,再到将国外留学所得的学习成果累计到学分认定、累计与转换体系之中,有效促进了欧盟大学之间的交流、合作和联合人才培养培训。

2004年,“歐盟伊拉斯谟计划”发展为“伊拉斯谟世界计划”(Erasmus Mundus),旨在加强欧盟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扩大欧盟高等教育在全世界的影响力,促进同非欧盟国家文化对话,增进相互了解,吸引优秀人才。欧盟“伊拉斯谟世界”计划于2004年启动,第一期项目开展了“伊拉斯谟世界”欧洲硕士联合培养计划,要求欧盟2~3所大学开发硕士层次的联合人才培养计划,并委托1所大学牵头协调联合人才培养的申请与组织管理工作。在全球范围内招聘该领域的学者,从事教育教学和研究工作,提供奖学金资助学生参与该计划的学习。2009年,这一计划又延伸到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欧盟“伊拉斯谟世界计划”要求参加该项目的学生,必须在两所以上参与联合培养人才计划的大学学习,才有资格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这种强制性的教育教学安排,是为了促进流动,为了丰富学生的语言学习资源和环境,也有效促进了欧盟学分认定、累计与转换体系的开发与完善。

20世纪90年代,由于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进程加快、终身学习理念普及、职业资格框架建立,欧盟学分认定、累计与转换体系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1998年,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4国部长在《索邦宣言》中指出,建立灵活且富有创造力的欧洲高等教育区需要欧洲各国都采用学期制和学分制,以便学习者在欧洲不同国家的大学学习后能够获得学位证书。1999年,29国教育部长共同签署的《博洛尼亚宣言》中,明确将“建立学分认定、累计与转换体系”作为建设欧洲高等教育区的目标之一。目前,欧盟学分认定、累计与转换体系不仅是高等学校学分转换的工具,还发挥着学分累计功能,它不再局限于高校中的正规课程和传统学习者,也应用于各类学习项目(包括课程教学、工作场所学习、远程学习等)和所有类型的学习者(包括全日制学生和在职学习者)。欧盟学分认定、累计与转换体系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各个教育阶段、各种教育类型的课程设计,为各级各类人才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提高教育结构体系的效率和质量。

二、欧盟学分认定、累计与转换体系

的运行机制

欧盟学分认定、累计与转换体系是建立在公开、透明的教育教学和评估过程基础上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教学制度设计,其目的是改善各个专业的课程设计、教学、评估过程,通过认定在各个大学、各个场所的学习成果和学习资历等,学习者能够按照自己的需要在各个大学之间进行有目的的学习,促进学生在各种学习场所之间的流动,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学习,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欧盟学分认定、累计与转换体系基于联合人才培养培训所设定的学习成果及与之相关的学习课业总量,学分、课业学习量、课业通过的水平等级共同构成欧盟学分认定、累计与转换体系的基本内容。

(一)学分

学分是欧盟学分认定、累计与转换体系的基础。在欧盟实施学分认定、累计与转换之前,欧洲各国学分制对一个学分的规定差异很大。而在欧盟学分认定、累计与转换体系中,规定全日制学生的课业学习量一年最多1500~1800小时,每学年60个学分。在这种情况下,1个学分大约相当于需要25~30个工作小时。这只是通常情况下的课业学习量。在欧盟学分认定、累计与转换体系中,学分的计算是以学习时间为基础的,这一学习时间称为“概念学习时间”,它不是任何学习者成功取得学习成果所需花费的真实时间。真实学习时间,根据学习者的能力、先前学习经验或其他学习的程度和学习方式(课堂学习、工作场所学习等)而变化,是正常智力水平的学生为获得某个具体的学习成果所投入的具体时间,这里某个具体学习成果的概念,学习时间一旦确立就相对固定。因此,学习者真实学习时间,实际上不再是学分计算所关注的方面,即这种学分计算的理念,是鼓励学习者以更有效的方式学习,而不是简单以学习时间的长短进行衡量。

学分的基本特点,是将学分分配到各种类型的课程之中,如各种模块化课程、核心课程、一般课程、实习、论文、调查等,不需要考虑课程的长度和构成,可以是一个学期的课程,也可以是短期课程,可以是初级课程,也可以是中级或高级课程等。学分成为人才培养培训的基础单元,成为教育教学管理和学位授予的基本依据,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加多样、更加灵活的选择机会。

(二)课业学习量

学分分配的基本依据是学生的课业学习量。欧盟学分认定、累计与转换体系用统一的方法确定大学课程中学生的课业学习量。在全日制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中,课程单元或模块都有固定的学生课业学习量,一般以5个学分或5个学分的整数倍为一个单元。每个课程模块的课业学习量,用达到一定的学习效果所需要的时间进行计算,一般一个5学分的模块需要学生投入125个小时。在非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中,每个课程单元可有不同的学分,但每年总的学分数仍为60学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课业学习量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当调整。

(三)课业水平等级

欧盟学分认定、累计与转换体系建立在对学生课业学习水平等级评价的基础之上,即建立在学生的相对评价表现上,且一般不使用“优秀”“良好”等词进行评价。分组是评价考核的核心。首先,将参与课程单元学习的学生分成“通过”和“未通过”两组,然后评价这两组学生表现。获得“通过”的学生分为5组,取最好的10%,评价为A级,接下来的25%评价为B级,接下来的30%评价为C级,接下来的25%评价为D级,最后的10%评价为E级。表现不够好而获得“未通过”的学生被分为两组:X级未通过,即在给定学分之前,还需要一些学习;未通过级,则表明还需要大量的学习。

欧盟学分认定、累计与转换体系,从学分、课业学习量和课程水平等级三个维度组成一个课程类型与水平密切结合的管理信息体系。例如,5-I-R描述了这一课程单元是5个学分、中级水平和某一专业领域相关的课程,使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从原来的专业课程管理细化到课程学分管理,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提高了管理效率和教育质量,有效避免了重复学习和教育资源损耗。

综上所述,在欧盟学分认定、累计与转换体系中,学分授予的基础是学习成果。“学习成果”是学习者完成学习某一具体项目后,应当知道、理解、做到的内容。评价学生是否已达到这些明确要求的过程必须是透明的、客观的,只有达到学习项目设定的学习成果,才能授予学分。授予学分多少的基础是课业学习量,是学习者在正规学习环境中完成所有学习活动通常所需的时间。学习活动不限于课堂讲授,也包括讨论、参与项目、实践活动、工作场所学习、自学等。

三、欧盟学分认定、累计与转换体系的

发展及其对我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意义

1989年以来,欧盟学分认定、累计与转换体系逐渐发展,目前已成为跨越欧盟国家之间、大学之间开展联合人才培养的重要政策工具,开创了沟通欧洲各个国家大学之间统一的、不断扩大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欧洲高等教育区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据调查,欧盟有27个国家的所有高等教育项目都采用欧盟学分认定、累计与转换体系,且将学分与学习成果相关联,学分可以进行累计与转换。其中,17个国家中有75%~100%的高等教育项目,采用欧盟学分认定、累计与转换体系,学分与学习成果相关联。

截至目前,“伊拉斯谟世界计划”第一期项目于2004-2008年实施,预算2.3亿欧元,开启了2~3所欧盟大学联合培养欧盟硕士的进程;第二期项目于2009-2013年实施,预算4.9亿欧元,在继续开展联合培养硕士的基础上,增加了博士联合培养项目和对博士生的赞助,并促进欧盟大学与欧盟以外的大学建立伙伴关系;第三期于2014-2020年实施,预算较前一周期提高40%,关注国际学分流动,联合培养硕士生、博士生等项目。就硕士联合培养项目而言,2017年我国已经有18所大学参与其中,这一数量在参与欧盟“伊拉斯谟世界计划”的大学中,紧随巴西(26所)、美国(23所),位列第三。2015-2017年,我国已有2500人参与此项目,欧盟到中国的学习人数达到1500人。我国高等教育普遍开展了以学期学分制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但在中欧大学及我国大学之间仍然缺乏一个相互认定、累计与转换的学分体系,从而制约了联合培养人才的发展。欧盟教育政策专家罗伯塔教授表示,中欧大学之间缺乏一个学分认定与比较的机制,已经成为影响中欧人文交流的主要障碍,严重影响中欧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欧盟学分认定、累计与转换体系不仅在欧盟高等教育人才联合培养模式创新中得到应用,而且成功运用于职业教育和欧盟终身教育区的建设。2005年,欧盟委员会启动了欧盟职业教育学分认定、累计与转换体系的专项调查。调查指出,职业教育学分认定、累计与转换体系是调节个人需求与劳动力市场之间供需矛盾的一项重要举措。2006年,《欧盟职业教育学分转换蓝图》发布,并于2008年在“达芬奇计划”的支持下,启动了职业教育学分转换的试点,使职业教育学分互认逐渐在欧盟国家稳步推进。同时,伴随欧盟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资格框架体系一体化的发展,欧盟开启了对欧盟职业资格证书一体化进程的探索,建立了与学习成果对应的八个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框架,推动了以学分为基础的欧盟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相互衔接与兼容,为把欧盟建设成为全球最有竞争力、最具有知识驱动的区域,为欧盟社会成员的继续学习奠定了制度基础。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正处于发展动力转换、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关键时期。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都面临劳动力市场供求转换、结构升级变化的挑战。在此背景下,改变长期以来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重書本知识、轻实践能力”的倾向,探索建立产教融合、以学生为本的人才联合培养模式,借鉴欧盟学分认定、累计与转换体系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建立学分认定、累计与转换体系,将学习者分散的学习活动转化成系统的教育和学习过程,是搭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调节劳动力人才市场供求关系的一项重要政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再次重申“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畅通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学习通道”。

近年来,我国高校开展了学分互认和联合培养人才的试点工作,尤其在重点大学研究生教育方面,水平相近的大学之间的学分互认比较多。但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高校间学分互认制度框架和体系,高等教育的学分制仅限于大学之内运行,职业教育学分互换也处于试点探索阶段,教师对所教授课程的评价等级缺乏相应的规范。各种教育类型、层次等学分认定、累计与转换的条件与制度保障尚不健全。笔者认为,探索“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分认定、累计与转换体系需要先易后难,可以从教师对学生的课业评级开始,规范教师对所教授课程的评价水平。因此,可从办学水平相近的普通高校间、普通高校与职业院校之间的学分认定、累计与转换开始试点,核心是避免重复教育,适应学习者在劳动力市场流动的需要,提供更加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努力向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迈进。

编辑 吕伊雯 校对 徐玲玲

猜你喜欢
课业学分学习者
在线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画像构建研究
如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情感过滤假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者模型研究
游乐园
学分
技工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课业训练模式研究
广东 开办终身教育“学分银行”
杭州市中职德育课“1+X”课业评价的设计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