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青自然保护区人为活动干扰变化及资源管护策略

2018-06-29 06:32敬,张
陕西林业科技 2018年2期
关键词:长青人为保护区

黄 敬,张 波

( 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陕西 汉中 723000)

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1994年12月批准建立,1995年12月被国务院特批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为主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当前,“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如何更好的保护区内动植物资源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探讨的问题。本文基于对近年来长青保护区人为活动干扰变化分析,探讨长青保护区现行保护管理策略成效与不足,探析今后一段时期内的可行性管护措施,促进长青保护区资源管护工作显现更好成效。

1 长青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社区概况

长青自然保护区位于秦岭山脉中段南坡汉中市洋县境内,总面积29 906 hm2,其中核心区11 000 hm2,缓冲区3 409 hm2,实验区15 497 hm2,海拔800~3 071 m。区内蕴藏着种类丰富、数量众多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红豆杉、独叶草2种,二级保护植物10种;有野生脊椎动物29目78科213属435种,其中兽类63种,两栖爬行类35种,鸟类319种,鱼类18种。尤其是被誉为“活化石”的大熊猫在本区广泛分布,被称为秦岭大熊猫的“天然庇护所”。生态区位优势十分突出,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

长青保护区东与佛坪保护区接壤、北临太白林业局,区内无居民居住,但与洋县华阳镇的红石窑、石塔河、吊坝河、县坝、岩丰、板桥村和茅坪镇的三联、茅坪街、九池共9个行政村紧密接壤,辖区边界与社区村组集体林呈犬牙交错状态分布,区内及周边公路、古道、便道及人行小道纵横交错,人为活动极为便利。长青自然保护区涉及洋县华阳、茅坪两个乡镇,均属于贫困山区,现有村民小组54个,总人口5 000余人,村民文化层次普遍较低,产业结构单一,以传统农业为主,占总产值约71%,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2 500元,经济水平较低。虽然近年来社区群众对区内资源的过度依赖得到了较大程度缓解,但社区人为活动干扰依然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内长青保护区所面临的主要威胁因子之一。

2 保护区人为干扰变化

长青保护区成立初期,针对人为活动干扰,采取“看门守点,分片包干”的管理方式,保护工作缺乏业务技能;随着不断探索,逐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运行机制、制度,不断强化野外巡护管理,保护成效逐步显现。于2015年陕西省首例提出“资源管护动态监控”,利用红外相机不间断的监控特点,选择以捕捉到人为活动影像信息为重点的必经要道、岔道、河道等点位布设相机,每个位点上布设1组(2或3台)红外相机,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明暗结合,互相监控(防盗),以有效拍摄清楚人为活动信息、隐蔽性较高、视野范围合适为标准,相机位点布设变化按照人为活动变化动态跟进。三年来,结合日常走访调查与“资源管护动态监控”,长青保护区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及影像资料,经统计分析得出长青自然保护区存在人为干扰类型中,所占比例较大的有以下几种(表1)。

表1 长青自然保护区主要人为干扰活动情况统计 人次

2.1 干扰频次变化

通过数量统计可以看出,从2015年1月开始运行资源管护动态监控至今,入区人为干扰次数逐步减少,2017年度干扰频次减少尤为明显。保护区建立初期,人为干扰活动频繁,无干扰重点时段,随机性强,近年干扰活动多发生于夏季的4-5月份和秋季的10月份,这几个月的上午7:00-9:00时和下午的18:00-19:00时是人为干扰频发时段,从总量上讲,人为活动频次更是大幅降低。

2.2 干扰类型变化

保护区建立初期,社区村民对林业及林副产品过度依赖,传统的利用资源的方式主要有盗伐林木、割竹掰笋、采挖药用植物、偷猎二级以下野生动物等。近年来,通过详实的影像资料显示,挖药、林下产品采摘、入区养蜂和“驴友”穿越,是辖区内发生次数最多、分布范围最广的干扰类型,盗伐林木和盗猎动物极为少见。华阳、茅坪辖区在人为干扰类型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随着华阳景区的不断开发宣传,非法旅游穿越较之前略有上升;“熊猫蜂蜜”项目在社区实施以来,为了追求更大利益,非法入区放置蜂桶等养蜂人次略有增长。

2.3 干扰强度变化

由于入区人数减少,干扰类型变化,盗伐林木、安夹放套等对野生动植物直接造成危害发生人次锐减,对区内动植物资源的干扰强度也随着减弱。挖药、林下产品采摘人数逐步减少,多发生在社区与保护区接壤区域,且强度较以前也有减弱趋势。非法旅游穿越及养蜂入区人数增加,此类人对区内资源无恶意破坏,对区内动植物资源及其栖息地有一定程度的干扰,但如果进一步配合景区规范旅游管理,加强“熊猫蜂蜜”实施管理,此类干扰可得以有效控制。

2.4 干扰范围(区域)变化

近年干扰类型主要为挖药、林下产品采摘、入区养蜂及和“驴友”穿越,其中挖药、林下产品采摘、入区养蜂人为干扰多在低海拔区域,多分布在海拔1 600 m以下社区集体林和保护区边界交汇区域;非法入区穿越数量有限,加之受气候条件限制,仅发生在夏季。因此可以看出长青保护区人为活动干扰范围逐步缩小,多在低海拔分布,季节特点明显。

3 人为干扰变化原因分析

3.1 长青自然保护区不断强化资源保护管理

3.1.1 完善体制、制度建设,夯实管护责任,为区内资源管护提供了有力保障 长青保护区在坚持落实“资源保护与发展并重”“科研保护一体化”有效管理措施的同时,于2013年进一步优化保护站(点)设置,改革保护管理体制,全面实行了“三级管理两级核算”保护管理体制,突出发挥中心保护站“保护业务管理”“区域事务协调”“后勤保障服务”三大中心职能及保护站“区域前沿”重要功能,将保护重心前移,夯实各保护管理站(点)职责。与此同时,推行以“职能职责任务”为主要内容的“否定指标”为底线的管理绩效“倒逼”考核机制,夯实了职能职责,促使长青保护区“三级管理”得以良性运行。

此外,不断理顺资源管护和科研监测的管理体制,陆续出台了《关于理顺资源保护与科研监测工作体制的意见》、《关于改进和加强资源保护、科研监测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制度,为资源保护、科研监测工作有机结合、有效衔接、兼顾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016年在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资助下,长青保护区联合秦岭大熊猫兴隆岭核心种群栖息地范围内黄柏源、牛尾河、佛坪、太白山、老县城、周至、观音山共8个自然保护区成立了“秦岭大熊猫兴隆岭核心种群保护联盟”,建立了联盟协作机制,为秦岭区域保护区之间信息沟通交流与分享搭建了平台,为开展联合保护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

3.1.2 设施设备不断完备,为保护工作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通过管理点业务用房及配套基础设施改造维修及恢复重建、巡护步道整修养护等,保护区基础设施水平、一线基层职工生活条件、工作环境得到根本改善;配置了红外相机、PDA、高配望远镜、太阳能便携电源等巡护装备,为保障工作人员野外工作提供了更好的安全保障,为各项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3.1.3 注重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综合业务水平 因为长青自然保护区森工企业转产的历史背景,建区初期,保护专业技术人才短缺。近年来着力加强人才队伍培养,积极与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国际国内合作组织开展合作交流,为保护管理争取技术支持,在项目实施中提高和锻炼职工综合业务水平;2013年制定了“非专项科研、监测成果”管理办法,为调动和促进全局工作人员钻研专业知识、发挥专长,开展保护区科学研究和野外监测活动提供了制度支持;2016年,开辟“长青讲台”,加强职工内部培训教育,增进团队正能量,提升职工队伍素质,为主体业务工作提供了人才保障。

3.1.4 实施有效管护措施,全力保护区内资源 长青保护区除日常巡护巡查、重点区域巡护、森林防火、安全防汛等常规管护措施有序开展外,2015年推行“资源管护动态监控”,发挥了红外相机长时间、不间断监控作用,大幅度降低了人工巡护压力,拓展了监控时间、空间,获得了大量的监控数据,有效威慑了人为干扰破坏行为。

3.1.5 逐步建立科研监测体系,为资源保护提供科学指导 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保护组织的合作交流稳步推进,长青保护区成为国内最具吸引力的科研交流野外工作基地,受到业界普遍关注;2013年以来,每年按照项目实施情况,完成科研监测报告,留下珍贵的数据资料,总结经验教训,为保护工作提供真实、准确、有效的理论指导;与科研院所机构的合作开展大熊猫种群动态分布、大熊猫生境选择对比、栖息地人为活动干扰、大熊猫同域伴生物种监测、保护区功能分区评估等课题的研究,与长青保护区自主开展的“资源管护动态监控”结合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红外相机监测体系,在留下大量珍贵科研数据影像资料的同时,对非法入区起到了震慑作用。

3.1.6 广泛开展自然教育宣传,提高公众保护意识 长青保护区在悬挂宣传标语、走村入户、发放宣传资料等传统宣传方式的基础上,着力完善媒体科普宣教平台,在优化官方网站和《长青》生态文化期刊的同时,2016年充分利用自媒体的优势,开通了微信公众号传播、分享、互动生态保护知识,平均每期点击阅读量超过500人次,从更广的角度对外进行教育宣传。

自2011年起,连续7年与北大附中、山水自然学堂等就合作开展自然教育夏令营共计15期;自2014年开始,在保护区驻地中小学举办“生态课堂”进校园活动共计5期,受众人数达3 000人次以上,不仅向学生普及了科学知识,增强了环保理念,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带动和影响家长共同参与到保护当地生态行动中。

长青保护区公众宣传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特别是将学生作为长期宣传教育对象,对未来保护工作有着更深远的意义。目前,社区公众环保意识得到了一定提高,还需进一步开展教育工作,巩固成果。

3.1.7 加大执法力度,适时联合执法,有效打击了违法行为 长青保护区不断加大执法力度,切合实际,分季节、分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了系列反盗猎、禁止掰笋挖药、清山稽查等专项行动,与保护站驻地派出所、林业站、森林公安三分局长保派出所联合适时开展执法活动,依法治理,有效打击、震慑了破坏动植物资源行为。

3.1.8 实施社区共建项目,促进了社区在资源保护管理中的良性互动 长青保护区建立初期,在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资助下,实施了一些基于保护的社区发展项目,给周边群众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们的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近年来长青保护区不断探索,与周边社区联合成立了由保护区、当地政府和村组负责人组成的联合保护委员会,建立社区年会机制,持续推进社区共建共管;2013年以来,与北京山水伙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合作,搭建起长青保护区负责协调管理,北京山水伙伴文化有限公司负责蜂蜜营销,社区蜂农土法养蜂采蜜的三方紧密合作发展共赢平台,合作实施“熊猫蜂蜜”社区项目;2017年6月山水伙伴公司、朝阳村、洋县林业局和长青保护区召开了协调推进会议,在洋县茅坪镇朝阳村建立了陕西首个以保护自然资源的村民自治保护小区。此外随着“建立生态图书室”、“双高双普”结对共建、“美丽乡村建设”结对帮扶、社区基本建设扶持、社区困难群众帮扶、精准扶贫等社区工作的开展,使更多的社区居民更好的了解和支持生态资源保护工作,减少了非法入区、盗伐、盗猎和采集等人为活动。

3.2 社会环境改变,以森林资源为生产对象的经济活动效益降低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高度,近五年来,生态环保法制建设不断健全,国家建立起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生态环保制度框架。在打击环境违法犯罪方面力度空前、生态环保执法监管力度空前,鉴于此,以利用森林资源为生产对象的经济活动取得效益得不偿失。

3.3 社区经济来源变化

建区20年来,开展了一系列社区扶持项目的实施,带动了社区经济良性发展,特别是5年来,北京山水伙伴公司收购“熊猫蜂蜜”8 032.53 kg,社区蜂农合计收入达150余万元,为社区居民增收、大熊猫栖息地有效保护探索了双赢的新路子。华阳景区的产业支持,社区村民有400余人直接参与从事旅游工作,主要从事导游、驾驶、环卫、保安等旅游服务业和相关的农家乐、餐饮、住宿、商品销售、基建劳务等,极大地促进了社区经济发展,产生了较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在探索社区经济发展方面,引导社区群众产业健康发展。社区经济来源发生了良性变化,对保护区资源管理的压力大大缓解。

4 存在问题

(1)近几年虽然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是基层保护站点依然不同程度上存在设施陈旧、通信网络信号覆盖率低、交通运输困难等问题,而项目建设地方配套及自筹资金难以落实,制约了资源保护工作的高效开展。

(2)野外巡护人员老龄化趋势明显,一线巡护人员力量薄弱,保护区巡护监测工作压力增大。

(3)资源保护野外监控系统、保护区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资源管护动态红外相机监控”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人为干扰动态管理,使要想非法入区破坏活动得到“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及时处理”,还需在资源管护工作中的应用、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加强实施监控技术。

(4)社区工作项目资金和技术支持不足,不能很好的推动和促进整体保护和区域经济发展。“熊猫蜂蜜”的开展虽然有效增加了社区居民收入,但若不进一步规范管理,入区养蜂将给资源管理带来不良影响。

(5)随着保护工作的开展,区内野生动物数量增加,加大了人兽冲突的发生概率,有可能造成社区居民人身财产损害。《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因保护重点野生动物造成农作物或其他损失的,由当地政府给予补偿,但实际中补偿机制落实不到位,影响了社区工作的更好开展。

(6)与驻地华阳景区的联合管理存在漏洞,非法入区旅游穿越有机可乘。

5 建议

(1)按照中省林业工作部署,积极跟进大熊猫国家公园试点建设工作,积极编制、申报、储备建设项目,争取相关项目支持,完善基础设施,提升保护能力和水平。

(2)采用先进技术,如建立野外视频实时监控系统、建立信息化监管平台,开展无人机在巡护监测、防火预警、处理应急突发事件中的应用试点建设,更好地提高保护效率及有效性、缓解人员不足的压力。

(3)建立林业信息化系统: 实施大熊猫管理信息化工程,建设以GIS为平台的大熊猫保护与监测的信息采集、管理和信息共享的分布式平台,实现信息联网和数据分层共享体系,为大熊猫保护和栖息地管理、保护能力建设、大熊猫繁育和科研、科普教育、宣传、资源可持续利用、社区共管等方面提供信息和决策支持。

(4)积极争取社区扶持项目,推广成熟经验,帮助调整社区产业结构,增加村民收入来源,减少对资源的依赖,巩固社区和谐基础;建立和推行与社区和谐发展共同促进的新模式,探索完善社区生态护林员及社区信息员聘用机制,在保护区毗邻村组聘请观念改变彻底、思想觉悟高、责任心强的社区信息员及护林员,参与保护事业,一方面缓解巡护员老龄化压力,另一方面为社区群众安置公益岗位,增加社区群众收入,逐步实现保护与发展“双赢”的目标;与扶贫工作相结合,争取上级政策支持,做好社区涉及村组生态移民,解决长期的人为干扰问题;建立健全社区项目管理制度,规范管理,杜绝因实施社区项目造成人为活动干扰的情形发生。

(5)联合当地政府,探索生态补偿机制落地生根的有效路径,解决农作物及人身伤害补偿发放面的突出问题。

(6)进一步加强与华阳景区沟通协调,促进景区旅游线路、设施、景点、标识、解说系统等更进一步合理设计,有效杜绝非法入区旅游和穿越情形发生。

6 小结

在当前国家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大政方针的有力支持下,长青自然保护区坚持“问题导向”思路,不断改进各项管理工作,一定能够实现总体目标,得以长足发展,为国家生态保护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致谢:对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体工作人员的支持与帮助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 李战刚,任毅,王学杰,等.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 杨志明,宁智刚,闫宏志.人为活动对长青保护区森林资源的影响及对策探讨[J].陕西林业科技,2008(4):133-134,145.

[3] 崔晓锋,吴炎,张波.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监控陕西长青自然保护区入区人为活动初探[J].山东林业科技,2017(5):70-72.

[4] 刘雪梅.美姑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干扰及保护对策[J],四川林业科技,2016(3):84-87.

[5] 王军刚,单国玉.浅谈长青保护区与社区群众和谐发展的途径[J].陕西林业科技,2012(2):86-88.

[6] 袁朝晖,李晓枝,何百锁,等.长青自然保护区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管理探索[J].陕西林业科技,2010(2):73-76.

猜你喜欢
长青人为保护区
闪念大柳塔
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名录与分布
黄河三角洲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山高人为峰
长青开启中马圆梦之旅
高黎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方案
长青 迈步环保公益
源正泉自清 山高人为峰
如何保护好兴隆山保护区内的马麝
Analysis for Transm ission of Com posite Structure w ith Graphene Using Equivalent Circuit M 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