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周柴氏在宋代的生存状况

2018-06-30 06:18张玲
卷宗 2018年16期
关键词:宋代

摘 要:本文主要目的是探讨五代后周皇室柴氏后裔在两宋的生存状况。主要从后周世宗柴荣直系后裔的生存状况,和以柴荣生父柴守礼为代表的柴氏旁系后裔两方面来综合考察柴氏家族在宋代的生存状况。通过柴家在两宋的生存状况可以看出赵宋皇帝对其的特殊优待,究其缘由与赵宋王朝标榜以文治天下和赵宋江山本是巧夺后周政权而来有很重要关系。

关键词:柴氏家族;宋代;生存状况;

南朝刘宋升明三年,宋顺帝刘准被迫禅位,相传小皇帝在临死之前曾说:“愿生生世世,再不生帝王家”。一句话道出了身为末代皇帝的悲哀,刘宋的宗亲也都被新政权萧齐幽禁而死。以此可见南北朝时局的动荡,如果说还有比南北朝更动荡纷乱的时局那便是五代时期,蔡东藩先生读史至五季之世,辄为之太息曰:“甚矣哉中国之乱,未有逾于五季者也!”在最混乱的五代,似乎大肆屠杀前朝王室也令人感到不那么惊讶了,但继承五代最后一代后周的赵宋王朝却一反常态,优待先王室之后,恪守二王三恪之礼,并相传宋太祖曾立下石碑,善待柴氏子孙。那么柴氏家族是否真的免遭屠戮了呢?在宋代的生存状况又是怎样的呢?

1 柴荣直系后裔的生存状况

柴荣(921-959),五代时期后周世宗(954年—959在位),在位六年。广顺元年(951),郭威建立后周,收其妻兄子柴荣为养子,后郭威驾崩,柴荣继位为帝。柴荣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开始复苏。他南征北战,西败后蜀,南摧南唐,北破契丹。在商议取幽州时病倒,不久去世,年仅39岁,庙号世宗,葬庆陵。周世宗做好了扫平天下、开创盛世的一切准备,却英年早逝、功败垂成。后宋太祖赵匡胤延续了柴荣制定的策略一统天下,结束了兵祸连年、饥馑遍地的乱世,迎来了文化灿烂的赵宋之世。

柴荣去世后,四子宗训七岁即位,是为恭帝。主少国疑,都点检赵匡胤趁机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与五代时期篡位者往往殺戮前代王室不同,赵匡胤对柴家则优礼有加,太祖建隆元年正月四日,诏曰:“封二王之后,备三恪之宾,所以示子传孙,兴灭继绝……其封周帝为郑王,以奉同嗣,正朔服色,一如旧制。”[1]于是封周恭帝为郑王,又诏曰:“矧惟眇躬,逮事周室。讴歌狱讼,虽归新造之邦;庙貌园陵,岂忘旧君之礼?其周朝嵩、庆二陵及六庙,宜令有司以时差官朝拜祭飨,永为定式。仍命周宗正卿郭玘行礼。”[1]任命相关官员专门负责后周太祖和世宗的祭祀活动。相传赵匡撤还采取了一项特殊措施,这项措施在题为“宋陆游撰”的《避暑漫钞》记载中最详,大概内容就是立碑于太庙,约定新天子即位都要到太庙里去拜碑,并默诵誓词。新皇帝去拜碑时,只有一个不识字的内侍跟随,其他人都离得很远,因此石碑内容只有皇帝一人知晓。直到靖康之变后,门被打开,人们才得以纵览:“碑止高七八尺,阔四尺余,誓词三行,一云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一云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一云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可见宋朝之后的皇帝对柴氏的特殊优待不无缘由。

据《新五代史》记载世宗原有子七人:“长曰宜哥,次二皆未名,次曰恭皇帝,次曰熙让,次曰熙谨,次曰熙诲,皆不知其母为谁氏。宜哥与其二,皆为汉诛。”[2]这样柴荣活着的儿子就只剩下四个了,“皇子宗训,特进左卫上将军,封梁王;而宗让亦拜左骁卫上将军,封燕国公。后十日而世宗崩,梁王即位,是为恭皇帝。其年八月,宗让更名熙让,封曹王。熙谨、熙诲皆前未封爵,遂拜熙谨右武卫大将军,封纪王;熙诲左领军卫大将军,蕲王。”[2]柴荣的四个儿子在入宋之后命运有所不同。《续通鉴长编》:“开宝六年三月乙卯,房州上言,周郑王殂,上素服发哀,辍视朝十日。以其年十月,归葬于世宗庆陵之侧。诏有司定谥曰恭皇帝,陵曰顺陵。”[3]“乾德二年十月,熙谨卒。熙让、熙诲,不知其所终。”[2]关于宗训、熙谨的记载史书一般都是到其去世为止,没有记载此二人有后嗣,故可能是早卒无子。

于是柴荣的儿子就只剩下熙让、熙诲了,这二子在正史上的记载是不知其所终,但宋人王巩《随手杂录》曾记载:赵匡胤政变入宫后见到宫嫔抱着一个小孩,得知是世宗的儿子后把其赐给潘美抚养,取名惟吉,其后代供奉的时候以潘美为父但不言祖,照这样推测潘惟吉有可能就是世宗第五子柴熙让。另外后世族谱资料中有卢琰抱养了周世宗另一子柴熙诲的记载,柴荣第七子熙诲被宋越国公卢琰收养,改名卢璇。为避宋太祖迫害,卢琰致仕携熙诲隐居于浙江永康灵山,卢璇与卢琰八子并列为“九支卢”之第三支派,始居灵山下庄,后子孙分支在东阳一带形成望族。该支中有复为柴姓者。可见,除柴宗训及卒于乾德二年的其弟柴熙谨外,周世宗直系后人在宋代已隐名埋姓。

到宋徽宗时,为表示对先代后裔的尊崇,虽然已确定了崇义公为柴氏家族的世袭爵位(见后文),但从世宗、恭帝的角度看,受封者乃是柴氏旁支,于礼终有未合之处。于是政和八年,徽宗下诏曰:“昔我艺祖受禅于周,嘉佑中择柴氏旁支一名封崇义公。议者谓不当封周。然禅国者周,而三恪之封不及,礼盖未尽。除崇义公依旧外,择柴氏最长见在者以其祖父为周恭帝后,以其孙世世为宣义郎,监周陵庙,与知县请给,以示继绝之仁,为国二恪,永为定制。”[1]

2 柴荣旁系后裔的生存状况

太祖虽将禅位后的柴宗训封为郑王,但此爵位仅及其身,并无世袭的说法。且开宝六年宗训殂后,柴家中世宗直系已无后人。虽陵庙由宋政府“以时差官朝拜祭飨”,但本家族无身份较高之人主祭,所以之后宋朝对柴氏的封官赏赐便主要针对柴荣生父柴守礼及其他旁系进行的。柴守礼,字克让,因是世宗生父,平时恣意妄为,常杀人于市,当地老百姓都很畏惧他,乾德五年卒,终年七十二。虽然柴守礼行事不端,但太祖还是看在世宗的面子上,尊敬优待他,柴守礼卒后太祖特命中使护其丧事。

到仁宗时,对柴氏后裔也十分优待。天圣六年,“周虢州防御使柴贵,世宗弟也,其孙肃自陈求官。帝问王曾曰:“肃果柴氏之后乎?”曾对曰:“得贵告身验之,信然。”帝曰:“世宗开拓土宇,为吾国家也,后裔其可忘哉!”命为三班奉职。”[3]“七年,录故太子少傅柴守礼孙詠为三班奉职。其后,又录柴氏之后曰熙、曰愈、曰若拙、曰上善并为三班奉职,曰余庆、曰诚为州长史、助教,曰贻廓等十一人复其身,仍各赐钱一万。又录世宗曾孙揆、柔及贵曾孙日宣、守礼曾孙若讷皆为三班奉职。”[1]仁宗天圣七年诏:“周世宗后,凡经郊祀,录其子孙一人。”[1]后来仁宗在位日久,长期不能确立皇位继承人时,才有臣僚又重视起柴氏家族来,认为宋王朝“绝人之世,灭人之祀,而妨继嗣之福也”。柴家因此获得世袭爵位,嘉佑四年何鬲上言:“臣愿考求唐、周之裔,以备二王之后,授以爵命,封县立庙,世世承袭,永为国宾。”其后事下太常议,曰:“上取唐室,世数已远,于经不合。惟周则我受禅之所自,义不可废。宜访求子孙,如孔子后衍圣公,授一京官,爵以公号,使专奉庙飨,岁时存问,赐之粟帛、牲器、祭服。每遇时祀,并从官给,其庙宇亦加严饰。”[1]这一建议得到采纳,还为此制定了具体的“永为定制”的实施办法:“宜令有司取柴氏谱系,于诸房中推最长一人,令岁时亲奉周室祀事。如白身,即与京主簿,如为班行者,即比类换文资,仍封崇义公,与河南府、郑州合入差遣,给公田十项,专管勾陵庙。应缘祭飨礼料所须,皆从官给。如至知州资序,即别与差遣,却取以次近亲,令袭爵授官,永为定式。”此诏令公布以后,“太常礼院定到内殿崇班、相州兵马都监柴詠于柴氏诸族最长,诏换殿中丞,封崇义公,签书奉宁军节度判官事,以奉周祀。又以六庙在西京,而岁时祭飨无器服之数,令有司以三品服一、四品服二及所当用祭器给之。”[1]

仁宗之后的北宋皇帝们依然坚持了优待柴氏这一惯例和政策。英宗治平元年,“录周世宗后”。[1]神宗熙宁“三年春正月癸丑,录唐李氏、周柴氏后。”“四年十二月,崇义公柴詠致仕,子若讷袭封。”[1]哲宗元祐七年,南郊赦恩,“取(柴氏之后)无官之族,推恩其最长者,诸族毕已官”。绍圣元年,“吏部言:‘柴氏之后,自元佑七年南郊,先取无官之族,推恩其最长者,诸族毕已官。后值郊庙恩,据今十一位,次第从长官之。诏可。”[4]徽宗时“又特立柴氏族人以其祖父为周恭帝后,封为宣义郎,为国二恪,永为定制。”[4]

南渡后,政府明确表明其继续优待先代后裔的政治态度。在高宗绍兴元年九月十八日就明白的下敕曰:“夫圣人所以兴灭国、继绝世者,咸使其家庙不绝血食。如唐李氏、后汉刘氏、后周郭氏、柴氏子孙存者,并各与一班行名目,仍许于所在自陈,保明闻奏。”[4]在寻到这些先王室后裔之后,宋高宗曾对辅臣说:“继绝举废,此最好事。唐太宗初定天下,使访隋后子孙,载美前史。可依并补承信郎。”[4]然而高宗在刚刚登位就着急做这件事,恐怕不仅仅是为了博得美名,更是为了宣示其政权的合法性和正统性。“五年四月九日,吏部言:‘太常寺看详到承节郎柴叔夏,系周世宗亲元孙。本家自嘉佑四年曾祖詠始封崇义公,袭封至堂兄恪,因金人全家被害,并无继嗣之人。今叔夏合该承袭,相继主祭。录白宗枝图,并无隔蓦诈冒。诏柴叔夏特与换迪功郎,袭封崇义公,与衢州合入遣。即而援故事,乞换京官。吏部谓选人与公爵未称,寻诏特换右承奉郎。”[4]在崇义公全家被金人迫害之后,朝廷仍然从旁支中选人去继承柴氏的封爵,并且对其他柴氏族人封官赏赐。高宗“二十六年,叔夏升知州资序,别与差遣。以子国器袭封,令居衢州。朝廷有大礼,则入侍祠如故事。其柴大有、柴安宅亦各补官。”[1]孝宗隆兴元年,“吏部言监周陵庙柴大有,已其袭封崇义公柴国器保明到保义郎”。[4]淳熙八年(1181),“诏宣教郎柴国器添差通判严州,仍厘务”。[4]宋理宗淳佑九年,又以世宗八世孙柴彦颖特补承务郎,袭封崇义公。[1]难怪后世史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专门写了一篇《宋待周后之厚》的文章来说明宋朝对后周后裔的优待,该文先是罗列了宋朝历代皇帝对柴氏的封赏,最后发表自己的看法:“盖柴氏之赏延直与宋相终始,其待亡国之后,可谓厚矣。”这也是笔者通过梳理有关宋代柴氏后裔的史籍后认同的结论。

3 结语

总而言之,柴氏家族大多还是安全的生存下来了,且在宋代所受到的禮遇优待相较于许多乱世时对前王室大肆屠杀算是比较好的一种结局了。究其缘由,首先是与柴氏没有威胁宋统治的实力有关,其次与赵宋王朝的统治风格有关,宋王朝一向坚持以文治天下,以儒家仁义思想为主导,所以做到了有宋一代,始终优待柴氏。但其中也离不开宋太祖个人的因素,太祖曾受后周世宗皇帝颇多恩惠,故而将优待柴氏子孙作为一条准则立于太庙,而后世皇帝大都遵循了这一政策。

参考文献

[1](元)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 1977.

[2](宋)欧阳修.新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 1974.

[3](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 1995.

[4](清)徐松.宋会要辑稿.[M].北京:中华书局, 1987.

[5](清)赵翼,王树民校证.廿二史札记.[M].中华书局,1984.

注释

1.蔡东藩:《五代的故事》,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2.题宋陆游撰:《避暑漫钞》,明嘉靖二十三年刊《古今说海》本。

3.卢美松编著《中华姓氏谱·卢》,现代出版社、华艺出版社2002年l月版,第125、299页。

4.赵翼著,王树民校证《廿二史札记》卷二十五,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32页。

作者简介

张玲(1995-)女,重庆市,研究生,暨南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宋史。

猜你喜欢
宋代
生熟无界:羁縻政策视域下的族群互融
浅谈宋代哥窑“金丝铁线”之美
宋代女子缠足的特点及其成因探析
探究宋代翻异别勘制度的现代司法借鉴
宋代民间社团对基层社会治理影响几何
宋代浦城吴氏家族与王安石新法
宋代官员履历造假缘何屡禁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