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忧郁的俄罗斯风景画
——塔涅耶夫《#g小调赋格》创作分析

2018-07-02 08:30李林峰
齐鲁艺苑 2018年3期
关键词:赋格低声小调

李林峰

(山东艺术学院教务处,山东 济南 250014)

一、引言

自格林卡起,俄罗斯作曲家均非常重视赋格形式与俄罗斯音乐风格的结合,以表现本民族的情感世界和自然风光。他们或者将俄罗斯音调用作赋格主题,如肖斯塔科维奇的《前奏曲与赋格》第一首赋格;或者是内在气质的表现,如塔涅耶夫的《前奏曲与赋格》;或者是将赋格与具有俄罗斯特色的分节歌相结合,如格林卡《伊凡·苏萨宁》第一幕引子中的赋格。尤其到了20世纪,随着俄罗斯复调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俄罗斯专业音乐教育中复调教学水平的提升,促进了复调创作的繁荣,模仿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创作复调套曲集蔚然成风,先后已经产出近十部复调套曲集,成为了俄罗斯音乐创作的一个传统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除此之外,将复调形式运用于其他形式中,与其他音乐结构相结合等也非常广泛。可以这样总结:赋格形成和定型于德奥文化土壤中,而与俄罗斯音乐相结合,得以繁盛。

总的来说,从百年间几代俄罗斯作曲家的赋格创作中可以看出,他们的赋格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和流动性,极大的扩展了这种基于理性结构的感性表现空间。

塔涅耶夫(Taneyev, Sergey Ivanovich,1856-1915),俄罗斯著名的民族乐派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十岁进入莫斯科音乐学院学习,师从鲁宾斯坦和柴可夫斯基。1876年在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和声、管弦乐法与对位法等课程。他“是俄罗斯音乐史上最受人尊敬的人物之一”[1](P999),在交响乐、歌剧、四重奏等方面成绩斐然。著名的作品有歌剧三部曲《奥瑞斯特亚》(Oresteia,1895年),四部交响乐,一部钢琴协奏曲以及十部弦乐四重奏等。

塔涅耶夫在复调理论方面卓有建树,著有《可动对位》和《卡农之研究》两部著作,对俄罗斯复调体系的确立具有深远的意义(他的学生戈登维捷尔的《对位练习》就是献给他的)。尽管他对复调理论贡献较大,然而其独立形式赋格创作却不丰硕,目前所见的仅有1878年创作的《俄罗斯民歌赋格》以及将要分析的《#g小调前奏曲与赋格》。将赋格形式运用于奏鸣套曲或其他形式的音乐创作中,也是塔涅耶夫赋格创作的一种类型。如《第二弦乐五重奏》(Op.16)终曲的三重赋格、大合唱《约翰·达马斯金》第一乐章以及终曲乐章中的赋格等。

《#g小调前奏曲与赋格》创作于1910年,其音响精致,情感细腻中透露着凄凉和哀怨,宛若一副天空阴沉的俄罗斯风景画。本文只分析赋格乐章。

二、创作分析

这是一首三声部结构的#g小调重叠式二重赋格。速度为Allegro vivace e con fuoco,每分钟奏86个四分音符。

(一)主题

第一主题(标为T1)自高声部进入,由两个等长的乐句构成。第一乐句包含a 、b和c三种材料。材料a是从主音开始级进上行至VI级音又级进下行,快速的三连音等值节奏。材料b是由上行的主音到属音的连续跳进。材料c接材料b上行跳进所积累的能量,作半音阶的下行,结束于属音。在赋格随后的发展中,这个材料又可以分为性格不同的两个因素进行展开。第二乐句材料d节奏与材料a相同,但是由级进上下行改为了环绕型进行,并以模进的手法获得了发展,从而使得这个主题动力十足,是对俄罗斯典型生活场景的的描绘,或者描绘疾驰的雪橇,或者描绘狂虐的暴风雪等形象。

第二主题(标为T2)同样包含着两种材料,材料e是以十六分音符为主的级进和小跳相结合,材料f则是切分节奏的级进下行旋律。第二主题是在第一主题呈示了一个乐句后才出现的,而且,首次呈示只出现了第二乐句,这样做突出了第一主题的重要性。下面是两个主题的谱例:

谱例1

(二)呈示部(第1-40小节)

呈示部共包括主题的五次进入、三个小连接以及一个间插段等结构部分。

主题首次并列呈示后,答题在属调#d小调进入,其中第一主题在低声部,第二主题在高声部。第10-12小节是主题结构内部扩充而成的小连接。在此首赋格中,类似规模的小连接多达四个,它们与间插段的不同之处是显而易见的:小连接与主题陈述结构密不可分,是其连续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主题陈述的扩充。而此首赋格中的间插段则规模庞大,独立性较强,对主题材料的展开性较为突出,两者泾渭分明、功能不同。该段答题进入的谱例如下:

谱例2

主题第三次进入,第一主题在中声部,第二主题在低声部,调性回到了#g小调。第17-19小节是呈示部中的第二个小连接。

自20小节开始是主题第四次进入,第一主题在高声部,第二主题在中声部,调性为#d小调。第24-26小节是第三个小连接,外声部运用反向进行的手法,将赋格引入到主题在呈示部的具有高潮意义的进入(第27-30小节)。第一主题在低声部,第二主题以八度重复的形态在高声部出现。调性回到主调#g小调。

第一间插段(第31-40小节)体现了明显的调性和材料的同步展开,且调性趋向不稳定和模糊状态,主要通过具有和声意义的旋律运动来暗示调性,较少以终止式来明确。

由此,从调性布局上看,此首赋格非常传统。但是第一间插段无论在规模上、写法上等,无疑是具有明显的不稳定的展开特性的。呈示部的展开特性使得古典曲式所特有的界限分明的清晰度受到影响,这也是浪漫主义时期之后音乐的一个总体特征。

(三)中部(第41-116小节)

中部主要包括主题的四次进入(有一些是不完整的主题),三个在规模上不断扩大的间插段以及一个小连接等结构成分构成。整个中部规模庞大,展开性较强。

中部主题首次进入是以较为复杂的形态出现的,而调性则非常传统的出现在平行调B大调上。第一主题在中声部开始,相隔一小节后在高声部构成八度紧接进入。第二主题在低声部进入。中部主题首次进入的谱例如下:

谱例3

第二间插段(第46-56小节)较第一间插段增长了一小节,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低声部是材料c的模进发展,在此基础之上是材料b第一部分三音动机的自由模仿。伴随着调性的不稳定陈述,这个部分形成了鲜明的动力性。第二部分自bA大调开始,是主题材料b的集中展开。

主题在中部的第二次进入自第57小节开始,E大调。第一主题在低声部进入,第二主题在高声部进入,并在形态上略有变化。第62-63小节是小连接。

第三间插段(第64-83小节)扩展为20小节,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材料c和材料a的展开。第二部分是材料b的第一部分三音动机结合级进下行的旋律线进行展开。

第84-88小节是第一主题第一乐句形成的三声部的不完整的紧接段。调性从bb小调开始。主题首先在高声部开始,半小节之后是主题在中声部的紧接进入,下八度模仿,并在下一小节重复一次。第三次紧接进入是在低声部,并以上三度模进扩展这个自由的紧接段。

第89-91小节是完整的主题构成的紧接段,第一主题自低声部进入,半小节后第二主题在高八度音程紧接进入,调性为#c小调。

第四间插段(第92-96小节)是上个紧接段的扩展部分,由上八度模仿、下二度模进等条件构成卡农式模仿段作为这个间插段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是材料a和材料d以二声部对位形式构成的连接部分。

第97-103小节是主题的扩充性陈述段落,#g小调。第一主题在高声部进入,低声部则是第二主题的材料d。三小节之后是材料b和d的扩展。

第五间插段(第104-116小节)在高声部引入了前奏曲主题如歌的旋律,以和音化旋律型奏出,作为具有插部意义的对比性间插段,并将赋格引入再现部。

中部无论在调性关系上还是对主题的展开程度上,还是间插段的不稳定状态上,均表现出了鲜明的不同于巴赫赋格的展开特性,这一点与贝多芬典型奏鸣曲式的写作具有同工之处,这种处理的优点就是扩展了赋格这种理性结构的表现空间,使其成为适合表现矛盾冲突和斗争的成熟的音乐形式。

(四)再现部(第117-134小节)

再现部从#g小调再现,然而并没有完整的主题形态,第一主题的材料a变化为固定音型的形式在低声部重复,在此基础上奏出了第二主题的动机c以及自由的展开。第123小节在高声部引入了第一主题的材料d片段结合低声部第二主题的材料片段,运用对比手法结合在一起共同展开。第129小节开始,在低声部级进下行的音型上,材料b三音动机以模进的手法获得了展开。最后以高声部奏出的半音化级进下行的旋律,通过完满终止结束在#g小调主和弦上。该部分的谱例如下:

谱例4

由于中部突出了展开性写法所造成的不稳定性,使得再现部继续了中部的不稳定性格。

尾声(第135-145小节)先是在由材料a构成的固定音型基础上,材料c的自由反复。之后由第一主题的第一乐句构成了不完全的三声部紧接段。之后在低声部奏出的级进下行的旋律音型基础上,材料b的三音动机不断在主和弦上重复,以此明确主调。赋格结束。

三、结语

此首赋格是俄罗斯复调学派的创立者塔涅耶夫所创作的为数不多的赋格套曲之一。在这部作品中,呈示部的调性布局非常规范,展开性中部较为庞大,主要运用具有较强展开特性的间插段结合调性的不稳定陈述实现。再现部中不再现完整的主题结构,只再现调性和主题片段,是中部不稳定性格的延续。

此首赋格将传统赋格的外形与丰富而细腻的情感表达等因素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运用赋格这种基于理性思维构筑的音乐结构融合了强烈的对比、冲突、即兴等因素。

“正如斯克列别克夫所指出的那样,塔涅耶夫的赋格创作就其本质上来说规模宏大,带有综合性”[2](P238),这是塔涅耶夫对赋格形式的独特贡献。如果说这首赋格有哪些方面体现了俄罗斯风格的话,那么,俄罗斯独特风格的体现主要不是在创作技术的层面,而是音乐的内在气质层面。

此首赋格的结构图表如下:

表1 《#g小调赋格》结构

注:“T-”为不完全的主题结构。

参考文献:

[1][美]尼古拉斯·斯洛尼姆斯基.韦氏新世界音乐词典[Z].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2007.

[2][苏]普罗托波波夫.俄苏复调音乐史[M].徐月初译.汪启璋校.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赋格低声小调
g小调赋格(钢琴小品)
你有病吗
如何弹奏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赋格
金铜时代
四 季 相 思
卡普斯汀《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中的赋格主题研究
思 夫
低声教育,养育懂事好孩子
小调[六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