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巢式护理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18-07-02 08:27刘惠妮
特别健康·下半月 2018年4期
关键词:护理效果新生儿

刘惠妮

【摘 要】目的:分析对新生儿实施鸟巢式护理的护理效果;方法:采用简单数字表达法将60例新生儿30例实验组和30例参照组,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则是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鸟巢式护理,对比两组新生儿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新生儿睡眠时间(21.05±2.43)h长于参照组(15.36±1.84)h,体温波动幅度(0.27±0.13)℃低于参照组(0.57±0.24)℃,血氧饱和度(99.54±1.28)%高于参照组(91.35±1.04)%、出暖箱时间(13.31±1.04)h短于参照组(17.65±2.54)h,并发症发生率6.67%低于参照组26.67%,且P<0.05;结论:针对新生儿,实施鸟巢式护理,能够延长新生儿睡眠时间、降低体温波动幅度,提高血氧饱和度,缩短出暖箱时间,并且还有助于降低黄疸、口腔感染等并发症。

【关键词】新生儿;鸟巢式护理;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04--01

新生儿主要指的是从胎儿娩出至出生后的28d,这一阶段也是新生儿自身免疫力最差的阶段,因此护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新生儿今后的成长和发育。近年来,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人民医院对新生儿实施鸟巢式护理,护理效果显著,现将详细情况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人民医院于2017年1月~2017年12月儿科收治的60例新生儿临床治疗,所有患儿家属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合并有先天性疾病、产伤以及严重并发症新生儿。采用简单数字表达法将60例新生儿分为30例实验组和30例参照组。实验组:男、女分别为18例、12例,日龄为1~26d,平均日龄为(5.7±1.5)d;参照组:男、女分别为17例、13例,日龄为2~25d,平均日龄为(5.5±1.3)d。将参照组、实验组新生儿的基本资料逐一对比,结果显示不具备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参照组护理方法 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护理内容包含加强新生儿的保暖,适当调整暖箱中的光线强度,以免灯光直射新生儿眼睛,对其眼睛造成一定伤害;加强新生儿抗感染护理,提醒新生儿家属要严格消毒灭菌新生儿用品,毛巾、被子、衣服、尿布不可混用。新生儿出生后应每天洗1次澡,洗完后轻轻将水分擦干并在其皮肤上涂抹润肤油,以免新生儿皮肤干燥。护理人员注意观察新生儿脐带及四周是否有红肿、渗血、潮湿等情况,一旦有要采取相应措施,定期对包扎脐带的绷带进行消毒,并保持脐带的干燥。用生理盐水棉球,沿着由里至外的顺序擦拭新生儿眼睛,定期清洁新生儿鼻腔,保持其呼吸道畅通,喂奶后加强其口腔护理,保持其口腔黏膜的清洁。

1.2.2 实验组护理方法 实验组则是在参照组基础上实施鸟巢式护理,具有护理方法如下:由护理人员运用印着卡通图案的绒棉布制作成柔软且大小适中类似鸟巢的椭圆形,然后将其放置在暖箱或者辐射太伤,将其预热至33℃左右;将新生儿放置在鸟巢中,取侧卧位,使新生儿四肢稍微弯曲,保证其背部和臀部紧紧贴在绒布上,并沿着其身体四周环绕布卷,最后在根据新生儿体重和长短调整护圈大小以及布卷的松紧度。根据新生儿体重变化情况,对暖箱中的温度和光线调度进行调节,选择柔光[1]。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新生儿睡眠时间、体温波动幅度、血氧饱和度、出暖箱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统计软件应用SPSS21.0,患者例数用n表示,新生儿睡眠时间、体温波动幅度、血氧饱和度、出暖箱时间用均数()表示,用t检验,并发症发生率用(%)表示,用t检验,当P<0.05时,表示组间差异显著。

结果

2.1 两组新生儿各项指标对比

实施不同护理干预后,实验组新生儿睡眠时间长于参照组,体温波动幅度低于参照组,血氧饱和度高于参照组、出暖箱时间短于参照组,且P<0.05,具体见表1:

2.2 两组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在护理过程中,实验组新生儿有2例出现了并发症,其中口腔感染1例、黄疸1例;参照组新生儿有8例出现了并发症,其中口腔感染3例、黄疸5例,实验组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6.67%低于参照组26.67%,且P<0.05。

3 讨论

在人生发育的整个阶段中,新生儿阶段是最关键也最重要的阶段。由于新生儿刚刚脱离目的,缺少母体的保护,需要独立接受陌生的环境,再加上新生儿自身免疫能力较低,各项机能均非常稚嫩,一旦出现疾病后,不能给予常规的药物的治疗方法,严重时还可能导致新生儿死亡。因此,针对新生儿,必须高度重视对其的护理工作,在护理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为其创造稳定的外环境,而且还应该注意避免因为体温异常波动引起新生儿各项生化指标和生理功能变化[2]。

近年来,随着临床护理的发展,有研究发现鸟巢式护理模式对新生儿具有极大的作用和影响。鸟巢式护理,主要指的是运用绒面布制作成椭圆形类似鸟巢的形状放入暖箱中,从而让新生儿出生后依然可以感受到与母体相似的体位,从而达到一定的固定体位和抚摸作用,从而增加新生儿安全感和舒适感,为其提供促进其健康成长和发育的外环境[3]。

在上文中,对比了鸟巢护理模式和常规护理模式应用于新生儿中的护理效果,结果发现,实施鸟巢式护理的新生儿睡眠时间(21.05±2.43)h长于常规护理新生儿睡眠时间(15.36±1.84),主要是因为鸟巢式减少了外界对新生儿刺激,体温波动幅度(0.27±0.13)℃低于参照组(0.57±0.24)℃,主要是因为鸟巢式护理减小散热的面积,从而有助于降低新生儿体温的波动幅度。通过应用鸟巢式护理,可以有效的保护新生儿身体,因此血氧饱和度(99.54±1.28)%高于常规护理新生儿(91.35±1.04)%,缩短了新生儿在暖箱中的时间,新生儿一旦体温维持良好,可有效改善其他功能,因此降低了新生儿黄疸、口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

参考文献

郭娟,魏婷.鸟巢式护理在新生儿护理中的效果观察[J].包头医学,2017,41(02):125-127.

裴小瑜.新生儿护理工作中鸟巢式护理干预的具体措施及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11):250-251.

兰蓝.鸟巢式护理在新生兒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05):700-702.

猜你喜欢
护理效果新生儿
非新生儿破伤风的治疗进展
脐静脉置管在危重新生儿救治中的应用
防城港市2016—2021年新生儿死亡原因分析
新生儿需要睡枕头吗?
新生儿出生后该怎样进行护理?
早期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
细辨新生儿的“异常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