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的起源、驯化与品种

2018-07-03 02:42周周老树昏鸦
奥秘(创新大赛) 2018年1期
关键词:养犬野狗猎犬

●周周 编 ○老树昏鸦 绘

牧羊犬、牛头犬、吉娃娃、巴贝特犬、湿地猎犬、红棕衔物猎犬、金毛猎犬、美国猎狐犬、苏格兰衔鸭犬、西班牙猎犬,还有巴斯克维尔的猎犬。各种各样的狗不仅仅在名字上给人们造成困扰,几个世纪以来,生物学家为了弄清狗的起源和家谱也绞尽了脑汁。即使通过毛色、牙齿、骨骼等特征也很难给出一个让人信服的结论。达尔文在他的《物种起源》第一章中就讨论了包括狗在内的家养动物的起源问题。在书中,他有点悲观地认为“大多数家养动物的起源,也许会永远暧昧不明”。 因而到了现代,狗的起源之谜仍是可与金字塔相媲美的一个大谜团。

狗的起源之谜

关于家狗的起源,归纳中外专家学者的观点大概有三种:

第一种观点认为,家狗是古代野狗的后代。史前人类从事狩猎和采集活动时,在猎杀了大个子动物后,野狗就会在周围出现,等待着分食动物的残体或骨头。野狗这种觅食生存的方法使之与人类建立友伴关系成为可能。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人类与野狗建立起相互信赖、相互协作的伙伴关系。

第二种观点认为狗是由中国狼、印度狼、欧洲狼、北美狼在不同地区被分别驯化而来,共有10种类型。现在世界各地饲养的家狗都是这10种类型的狗繁衍的后代。

第三种观点认为狗是狼、豺等犬属动物杂交的后代。当人类还在从事游动的狩猎生活时,部落迁移后,常常遗弃大量的动物骨骼以及其它烤焦了的可食废弃物,吸引了狼、豺和其它犬属动物追随其后。当人类从游猎转为定居,这类动物仍然在部落或村庄周围游荡和栖息。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原始人与狼、豺等犬属动物建立起了稳定的感情联系,它们参与人类的狩猎活动,帮助人追逐野兽,担任警戒者,这样依靠人的活动而生存下来。

争论不休的起源地

有科学家认为狗的起源地是单一的,有科学家认为狗有多个起源地。几乎每一个关于狗的起源的理论都是富有争议的。

德国曾经发现过1万4千年前的狗化石;意大利科学家则声称,借助DNA检测,意大利才是狗的故乡——他们发现了1万到1万4千年前,以及3500年前狗的骨骼在遗传学上与现代的狗非常相似。几年前,在以色列发现了一座1万2千年前的墓葬。安葬在墓中的这位妇女手里拿着一只幼年的犬科动物——科学家推测那可能是一只狗。因此也有人认为狗应该起源于1万2千年前的中东地区。

从东亚到美洲

在美国《科学》杂志上,来自瑞典和中国的科学家为这场关于狗的起源的争论带来了最新的结果。瑞典皇家技术学院的科学家分析了来自亚洲、非洲、欧洲和靠近北极附近的美洲地区426只不同种类狗的线粒体DNA,而中科院昆明动物学研究所的科学家则采集并分析了100只产地为中国的狗的线粒体DNA。

结果,研究者发现,尽管这些狗共享同一个基因库,但来自东亚的狗的基因多样性最为显著。这种多样性意味着一个狗的种群已经在那里古老到能够积累许多独一无二的基因特征。换句话说,狗在东亚被驯养的时间最长,东亚最有可能是狗的起源地。科学家现有的数据还不足以认定具体的发源地,但是“很可能是中国”。此外,科学家还计算出狗大约起源于距今1万5千年。

科学家认为,美洲最早的狗并非在美洲产生,而可能是在1万4千年到1万2千年以前,随着驯养它们的人类,跨过白令海峡,从亚洲来到了美洲这片所谓的“新大陆”上。

犬科动物进化树。在1千万年前犬科动物有34个密切相关的物种,这个进化树可以展示出哪些种类是最相近相关的。

狗的驯服史

通过上万年的驯养、进化,狗已经能够相当好地配合人类的活动。

狗的驯服史比我们想象的还要久远得多,它们差不多与人类同时从洞穴中走出来。在相处过程中,人类意识到他们可以通过繁殖狗来为他们工作,而且两条忠诚的狗交配后生出的狗依然忠诚,也仍旧能够刨坑、放牧、狩猎或者攻击。养犬已经成为世界文化史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公元前二三千年前遗留下来的古埃及、古罗马和古希腊的许多壁画、浮雕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栩栩如生的犬形象。古代埃及人同现代人一样喜欢犬,许多城市里建有供人们埋葬爱犬的墓地,埃及人大约在2千多年前就已掌握了饲养犬的全部方法;公元前2千多年前的巴比仑人将一种高大的猛犬作为军犬使用,也用于狩猎;欧洲使用最多的还是军用犬;古罗马人已经驯养出军用犬、护羊犬、赛犬、斗犬和猎犬,并采用罗马帝国的区域来命名这些犬;当欧洲人尚未到达南美洲以前,那里的爱斯基摩人就已经有了一种拉拽雪橇的阿拉斯加犬;古希腊人在公元前几百年就培育了供玩赏用的小型犬种。

我国劳动人民养犬的历史也非常悠久。近几十年来从地下发掘的远古遗址中也时常有犬的骨爪出土。历代的大量资料和出土文物证明远在8千多年前的氏族社会,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驯养犬了。商代甲骨文中有犬的记载,西周时国家已有了专门管理畜犬的机构,春秋战国时期以后,劳动人民又把犬与牛、马、猪、羊、鸡并称为“六畜”。犬则排为六畜之首。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养犬,不仅作为家庭护卫,狩猎和牧畜,同时也作为陪伴动物和肉食动物,分为“田犬”、“猎犬”、“食犬”。到了汉代,官府中驯养犬的人还被封为官职,称为“狗监”(大概相当于饲养总管),“狗中”(大概相当于兽医)。历代统治者都以“声色犬马”为乐趣,足见犬已不只是为劳动者所喜爱。盛唐时期,一种后来世界上颇有名望的玩赏犬——北京宫殿犬(也叫哈巴狗、京巴)已经开始在宫延中专门饲养。宋朝已有大户养犬达百条之多。清朝慈禧太后则在颐和园内设置了“御犬厩”,命专职太监为她饲养了许多名贵的北京宫殿犬。这些名贵的玩赏狗后来传到了民间,八国联军攻入了北京后又带到了欧洲,从此北京宫殿犬和广东沙皮狗、松狮犬及青藏高原高大的藏獒均被世界上有关犬种的各种著作列为世界名犬。

那么,为什么现在的狗会有如此多的品种,而且体型相貌都有明显的分别呢?有专家这样解释:“不同狗种的形成是因为在遥远过去的某一时间段,人类是按照不同的目的对它们进行驯养,从而为自己提供特定服务的。功能因素往往能影响物种的进化,这就是为什么警犬经常是黑颜色的原因。”

猜你喜欢
养犬野狗猎犬
文明养犬倡议书
最后的奔跑
养犬管理研究
野狗竟是“装死大师”
小宠物,大当家
吃了羊的野狗
行走在水面的狗
有些事男子汉不能做
吃点眼前亏并不是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