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公允价值运用的思考

2018-07-04 09:12林玉岚
财税月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公允价值局限性

林玉岚

摘 要 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业务交易类型越来越丰富,顺应市场变化的公允价值计量方式慢慢被会计实务界所接受并尝试使用;而我国会计准则正在与国际准则趋同发展,也逐渐开始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方式,并且根据我国具体情况在不断完善。本文旨在对公允价值计量的优势以及在我国应用存在的内外部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并提出相应建议望能促进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的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 公允价值;准则趋同;局限性;会计信息质量

一、国际会计准则与我国准则对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的演进

(一)国际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演进与定义

公允价值计量首次被提及是在1975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前身(IASC)出台的国际会计准则第 1号-会计政策的披露中涉及到了公允价值计量,2001年IASC改组成立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推广了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2005年 IASB发布了IFRS7《金融工具披露》要求企业披露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对公允价值计量所表现出来的问题,IASB对其进行了相应的修正,2011年 5月 12日 IASB发布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3号 《公允价值计量》 对公允价值的定义进行了明确,对公允价值计量的框架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并且对2008年金融危机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专门的修正,所以公允价值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逐渐完善起来的。

IFRS13中公允价值的定义为在计量日市场参与者在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公允价值计量的价格是出售一项资产或转移一项负债的脱手价格。并且明确了三層计量公允价值的水平,第一层级是使用在计量日的相同资产或者负债在活跃市场上的公开报价;第二层级是使用类似资产或负债在活跃市场上的公开报价或者相同资产或负债在不活跃市场上的公开报价;第三层级是指在价格无法直接观测或者交易价格不合理时使用资产或负债的不可直接观测价值来计量,一般在第一层级和第二层级无法应用时使用。值得注意的是,IFRS13的前提条件是假设交易都是有序的发生在主要市场或最佳有利市场,并且对于非金融资产,坚持最高效和最佳使用原则来进行计量。当这些前提条件无法满足时,理论上是不能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

(二)公允价值在我国的运用

公允价值在我国的运用历史较为短暂,并且一波三折,经历了开始使用,弃用以及重新使用三个阶段。在1998年至1999年由财政部颁布的“债务重组”“投资”“非货币性交易”等具体准则中,首次大张旗鼓地开始运用公允价值。而后几年由于屡屡发生上市公司通过非货币型资产交换以及债务重组来高估资产操纵利润,因此2001年初我国对以上具体准则进行了修订,提出尽量回避公允价值的方针。2002年,财政部基于我国加入WTO后经济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公允价值将越来越容易取得的趋势提出将在更多准则中采用公允价值的指导思想。于是这一思想深入地贯彻于2006年初发布的新准则之中,公允价值概念和计量得到了重新而全面的应用。

二、公允价值计量的好处

(一)实质重于形式,更加公允合理的估价

会计计量最根本的原则是实质重于形式,市场价格随着时间的变化会有一定程度的波动,于是一味地使用历史成本计量不能准确的反映出资产或者负债的价值实质,而公允价值计量

参考了市场的变化情况,更能反映出当下情况的价值的真实性。因此使用公允价值更能保证信息可参考性,体现信息的实质。

(二)提高财务报告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会计准则制定和修订的初衷是提升财务报告质量、增强财务信息透明度、提高会计信息有用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要求企业提供的财务报告应当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即财务报告应当具备决策有用性。理论上,公允价值信息的相关性应当大于历史成本信息的相关性。相比于历史成本计量,公允价值计量能够更加精确地反映投资者将收回的预期现金流量,向投资者提供预测企业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产生现金流量的有用信息。因此,公允价值会计或能有效降低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进而增强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与决策有用性,更能满足企业信息质量要求。

(三)适应金融创新的需要

对于衍生金融工具来说,由于主要以合约形式出现,并且不具有实物形态和货币形态,加之交易和事项大多未实际发生,传统的历史成本无法对其进行会计处理,而公允价值计量却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其价值的确定并不取决于业务是否发生,只要双方一致同意就可形成一个对市场价值判断的价值。因此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可以反映衍生金融工具产生的权利和义务,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相关可靠的计量信息。

三、我国公允价值计量方式的局限性以及应用存在的问题

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存在的问题主要分为外部市场环境因素和公允价值内部自身属性带来的问题。外部市场环境因素对市场经济活跃程度以及市场中相关人员素养以及内部属性主要对公允价值准则里第三层级估值的可操作性进行讨论。

(一)我国企业应用公允价值存在的外部问题

1.外部市场不够活跃

公允价值的应用前提是能够取得可靠的市场价值,但当市场不活跃时,公允价值可能无法取得或者来源的可靠性会降低,从而影响信息的质量特征。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市场经济还处于初级阶段,其相关体系很不完善,企业中资产、负债项目的市场并不活跃,通常主要运用资产评估来实现公平交易的公允价值,但是这样无形之中加大了公允价值的成本,也很难得出准确的计量价值,影响相关信息使用者的投资决策。

2.会计高阶相关人才储备不足

公允价值准确的界定需要涉及相关会计准则知识的专业判断和对市场信息的追踪掌握能力,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要求较高,而目前我国在高阶会计人才储备上尚有一定缺口,导致准则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并且相关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也需要进一步加强,要减少会计人员协助公司管理人员根据自身利益利用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对自由性来操纵利润进行会计舞弊的现象。

(二)公允价值自身存在的问题

公允价值计量的第三层级估值可靠性低,估值可操作性差,第三层级估值是指在价格无法直接观测或者交易价格不合理时使用资产或负债的不可直接观测价值来计量。不可直接观测价值的判断标准界限较为模糊和主观,可操作空间大,因此价格计量的可靠性也随之降低。特别是在我国市场機制还不够成熟的情况下,三个层级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可能反而导致会计信息质量较差,会计信息失真。再加上估值技术的不完善,不同估值技术得出的结果可能不尽相同,并且还可能带有个人的主观判断,这些都会导致公允价值的运用受到质疑,缺乏客观准确的价值估计。

四、关于采用公允价值的建议

(一)优化我国会计准则,坚持与国际准则趋同

虽然目前我国会计准则正在逐步与国际准则趋同,政府仍需进一步推动我国会计准则的不断更新发展,实时关注国际准则的变化以及相关变化对会计信息产生的具体影响,进而解决在实务中遇到的计量问题。并且细化我国相关公允价值的计量标准,明确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范围,尽量避免因使用情形不明确而导致的准则应用问题,逐步完善我国的公允价值计量框架体系。

(二)培养公平有序的交易市场,加强监督管理

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最本质的前提是在公平有序的市场机制下可获得的公允的估量价值,因此只有当市场监管程度和活跃程度的提高,公允价值的应用才更加合适并且有意义。同时相关监管部门也应该加强监管来保证市场交易的公平有序,比如建立完善的条约法规来约束并且培养良好的市场机制,保障交易的有序进行。

(三)提高会计从业人员专业素质

提高会计计量方面相关人才的专业素质才能保障公允价值计量工作的有效性,专业素质包括正确运用准则的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要加强这两方面的素质,政府可以对相关会计人员的准则运用教育予以补贴,鼓励会计人员不断的学习完善自身专业素养,鼓励会计人员学习研究国际准则制度、变迁与适用范围,并规范自身的职业行为与道德。

五、结语

尽管公允价值在我国运用存在诸多问题,但公允价值会计的本质是从真实反映的会计目标出发,结合市场的变化提供了更加公允贴合实际的价值估计,将会计的重心回到计量上来,符合会计信息质量的决策有用性和价值相关性等要求,提高了信息质量并且能够更加有效地帮助信息使用者作出决策。所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提出与应用完全贴合会计准则的发展原则,应该大力倡导。但同时也需要解决在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相关部门应该重视对市场的监管以及对会计从业人员的教育,力求不断的完善发展公允价值计量体系,使公允价值计量三个层级在我国的使用更加有效,提供更加具有稳健公允的价值计量,使我国的会计准则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李红霞.公允价值计量问题的国际进展及其在中国应用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8(10):18-24.

[2]王晓芳.公允价值计量国际趋同相关问题研究——基于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评价及思考.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03):89-12.

[3]王守海,孙文刚,李云.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的国际经验与研究启示[J].会计研究,2017(12):12-18+94.

猜你喜欢
会计信息质量公允价值局限性
滴水藏海
负商誉与公允价值
基于微课视角的国内翻转课堂的理论探索
论大数据对会计计量属性的影响
创新驱动发展下信息管税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研究
XBRL在我国会计信息披露应用的研究
会计信息质量可靠性与相关性的矛盾与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