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工资上涨的原因影响及其对策

2018-07-04 09:12钟孝江
财税月刊 2018年3期

钟孝江

摘 要 民工作为一个大的劳动群体一直备受社会关注,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民工问题日益突出。20世纪80年代时期,大量民工涌入城市出现的“民工潮”使得民工工资普遍低下。近年年来民工工资不断上涨,主要是由于国家对农村的大力支持和发展,新一代民工和旧一代民工观念的转变,民工进城的成本增加,教育的扩招,劳动人口的下降从而使得民工工资不断上涨。

关键词 民工工资;民工荒;劳动人口

一、研究背景及内容

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从而形成了“民工潮”现象。[1]2010年前我国依靠大量廉价,技术含量低的农村转移劳动力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依靠低成本和对外发展的战略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成为“世界工厂”,中国制造的商品遍布全球。企业这种牺牲农民工的利益和权益、保障低成本赚取利润的生产模式决定了民工工资有上升的空间。

经济“新常态”以来,我国的劳动力人口不断的减少,平均每年减少大约300到400万劳动人口。有学者表示中国的劳动力关系已然到达“刘易斯拐点”,我国劳动动力供给过剩的时代已经结束,劳动力供需关系的拐点已经到来。由于人劳动人口的大量减少使得我国的劳动力不再是“无限供给”,并且爆发出“民工荒”现象。

本文主要分通过新一代与旧一代民工的观念的转变、民工进城的成本,人口的减少分析了民工工资上涨的原因,并且分析了民工工资上涨所会带来的影响及其给出相应的建议。

二、民工工资上涨的原因分析

1.根据调查数据的显示,年龄在16到30岁之间的“新一代民工”占调查人数的62.9%。因此,农民工主体已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新一代农民工已经成为进城务工农民的主体,“老一代农民工”已逐渐退出农民工队伍。[2]而新、老农民工由于出生时代不同,在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都存在非常大的差别。新一代农民工平均受教育水平远高于老一代农民工,他们外出打工更重视精神享受,物质报酬不是他们唯一的目的,他们外出打工的动机具有经济型和生活型双重特征;新一代农民工也有着较强的权利意识,学会通过理性、法律的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除了像老一代农民工一样关注工资报酬,他们也非常重视工作环境,他们在选择工作时,会综合考虑报酬、工作环境、人文环境、文化娱乐、工作条件等都影响着新生代农民工的选择。因此,新一代农民工在权衡工作与生活时,把生活看得更为重要。要获得相同时间的劳动力,只有在工资提高的情况下,他们才愿意提供劳动供给。所以加薪是提高新生带农民工供给的必要手段。

2.农民进城务工的机会成本和生活成本增加,加薪是吸引农民进城务工的重要措施。中央2008年出臺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强调保证农业持续、稳定的发展,满足市场需求,同时促进农民的收入不断增加,进一步改善农业基础建设,提高效益,农业收入提高,农民进城务工的薪酬期望值也随之提高。[3]由于农民从事农业的收入提高,在相同收入水平下农民工在城市与农村获得的效用、感觉完全不同,因此,同样的劳动时间需要有更多的报酬,才会吸引劳动者弃农务工。通胀背景下,农民工一方面生活费用增加;另一方面,实际收入下降,导致农民工收入结余大幅下降,严重挫伤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积极性。因此,通胀背景下,加薪是企业稳定农民工队伍、保障农民工生活的必然措施,农民工加薪势在必行。

3.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人口结构的变化,市场供不应求。有数据显示我国在2011年时期劳动人口达到峰值9.25亿人,2012年比2011年减少345万,这是劳动人口的首次下降。2012年开始逐年下降,2013年减少244万,2014年减少371万人口,2015年减少487万,并预测降幅还会更大。人社部预测劳动人年龄人口会由2030年的8.7亿下降到7亿左右,人口出现断崖式下跌。[4]曾湘泉认为劳动力的持续下降带来劳动成本的迅速上涨,并且近年行业薪酬增长平均增速保持在10%左右。劳动力人口大量减少使得劳动力供给迅速减少,市场上出现“民工荒”和“招工难”问题。由于劳动力的锐减市场上出现了民工供不应求的状况,使得民工工资上涨。由于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年龄结构发生了巨大转变,而老年抚养比的增加、少年抚养比的基本不变说明我国的大量劳动力退出劳动力市场,步入被抚养阶段,对比下来劳动力市场不能及时的补充保持原来的状态,所以劳动力会相应的减少,并且由于中国的社会的传统观念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养老基本落入下一代劳动力身上,工资存在潜在上涨的趋势,并且劳动力退出,劳动力的减少使得民工的工资上涨。

4.教育的发展和扩招数使得高等教育人由2003年的382万人增长至2010年的661万人,增长超过73%。[5]高等教育的扩招提高了适龄学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积极性,带动了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导致更多农村初中毕业生升人高中阶段学习。由于农村初中毕业和高中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的新增劳动力,是我国农民工的主要来源,在农民工需求仍较旺盛的情况下,其快速下降必然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从而导致我国民工供给减少,民工工资上涨。

民工工资上涨的影响

不利影响:

1.随着我国高校教育的改革和扩张,大学生数量的急剧增加,劳动力市场上出现了供过于求的现象,所以大学生工资相对来说普遍来说较低。而近年来随着我国“民工荒”现象的出现民工工资有所上涨,与大学生的工资越来越相近,所以网上出现了大学不如民工的声音和“读书无用论”。人们开始怀疑对教育的投资因为这种回报是从工资方面体现出来的,大学生和民工的工资的相近所体现出来的是受不受教育都是一样,工资差距不大。人们普遍的这种心里会影响我国人力资本素质的提升,阻碍教育发展。

2.最新发布的一份研究数据报告显示中国的劳动成本自2005年以来的十年期间,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上升了五倍,比1995年涨了15倍,提升的企业人力成本正在在侵蚀中国制造业的利润,进而导致许多企业停运或将工厂搬离中国。[6]而中国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大国,民工主要集中在这些劳动密集型企业,而在这些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只有低的劳动工资才有力可图,民工工资的上涨推动了企业成本的上升,而其他的方面大致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利润空间受到挤压,可能造成那些利润空间小的企业倒闭。随着民工工资的不断上涨,过去的低要素禀赋将不复存在,削弱出口优势,并且工资上涨会抑制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从而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产品的出口。

3.农民工工资上涨推动了物价上涨。首先是工业生产所需的能源、原材料、交通运输价格上涨,其次是农业生产所需的价格上涨,再次是人口流动引发客运价格的上涨,最后是农产品价格上涨引发的连锁反应——国民生活消费品价格上涨。农民工工资的地区差和行业差存在,引发了农民工的地区间、行业间的大流动。这个大流动推动了客运价格的猛涨。而且房地产、成品油、天燃气、铁路客运、通讯业、高等教育等垄断性行业无疑是物价上涨的最强力的推手,使国民收入和投资大幅度转移集中到这些行业,造成了国民收入差距的加大和贫富悬殊的加剧,也绑架了国家的金融业,给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4.民工工资的上涨也可能使得国家政策不能产生效果。随着国家对农村经济的建设以来,我国农村收入水平不断上涨,而且出现了返回农村的潮流。[7]随着城市民工工资的上涨,可能再次出现“民工潮”现象,因为相对于农村来说,城市的基础设施和交通都比农村要好,而且城市的医疗和教育相对农村来说要更加的优质而且各种各样的服务也比农村优质,社会上的大量投资依旧会是在城市,民工工资的上涨使得民工感觉生活在城市的幸福感会增加,从而使得民工再次大量的涌入城市,城市的问题再次的加剧,农村依会是会有大量耕地被荒废和“空巢”现象,国家的政策失效。

有利影响

1.民工工资的上升能促进消费,从调查数据来看,我国低收入的消费倾向明显要高于中高家庭,而民工家庭基本上都属于低收入家庭,民工工资的增加会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我国的消费增长,而“经济新常态”以来我国的经济的增长速率减缓,这说明我国经济的增长方式正在慢慢的发生转变,以前的我国主要依靠大量的投资拉动的经济的增长,而国家慢慢的去转变为主要依靠消费拉动国家经济增长,民工工资的上涨促进消费需求的增加,刚好符合目前国家宏观调控所希望达到的目标。

2.缓解收入差距过大的社会现象,根据数据的显示2011、2012、2013、2014年我国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的绝对收入分别为21809.8、24564.7、26955.1、29381.0元,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的收入分别为6977.3、7916.6、8895.9、9892.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的收入每年增加大约1000元左右而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年大约增加2000-3000元左右,这表明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而收入差距的不断增大会引发出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民工工资的增加能够使得农村居民的收入上升,从而有效缓解社会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

3.民工工资的上涨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8]对于企业而言低的工资水平使得企业大量的使用劳动力去替代资本,从而忽略自主创新和提高技术水平,从而阻止企业的进步。工资水平的提升使得資本要素的使用价格相对来说相对降低,利用机械化和自动化的成本投入下降,企业会加大资本要素的投入从而加快企业的管理提升,技术进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推动我国制造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政策及建议

1.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质量,

重视对现有民工劳动力培训的同时也加大对农村现有劳动力的培训,加强农村中等教育不断提升劳动素质,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不仅仅是只建立了很多职业学校,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高级技术工人,适应和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2.鼓励设备和技术投资

面对民工工资的不断上升,国内很多企业开始用设备去代替劳动力,如机器人的使用。并且政府应当制定相关的有利于企业使用资本代替劳动力的政策,并且给于技术创新企业相关的补贴和税收减免,不断降低企业成本,鼓励中小企业技术的进步。

三、大学生就业观改变

高校的扩招使得我国大学生队伍非常的庞大,并且每年我国大学生有很多处于失业状态。由于大学生受到高等教育,对就业的期望很高,不愿意从事民工所从事的工作。政府应该去指导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先就业再择业,培养正确职业观。

四、推进农民工融入城市,形成稳定的产业队伍和中产阶层

从农民工的现实需求、地方政府的财力基础等实际情况出发,鼓励各地通过降低落户门槛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并行,推动农民工市民化,使农民工成为稳定的产业工人和城市中产阶层,使之成为市民并享受市民待遇;对于市民化能力较弱的农民工,应以农民工最关注的住房、子女教育等基本民生需求为重点,使相关福利与户籍脱钩,让农民工部分享受市民待遇。

五、完善劳动力市场制度

我国在面临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的阶段后应该去健全劳动力市场制度,包括劳动合同制度,最低工资标准制度。并且工资上涨后民工对工资的诉求将会更多,只有建立健全社会的劳动市场制度体系才能更好的应对这些问题。

六、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

我国制造业处在价值链的低端环节,制造业自身价值升级缓慢,我国应该加强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从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模式向高附加值的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模式转变,即产业结构的高加工度化、资本密集化、制造业的服务化和产业结构的“软”化;在发展方式上,要由原来的粗放、外延式转向集约内涵式,应对民工工资的上涨。

参考文献:

[1]波平,田艳平.农业经济问题[J],2011(01).

[2]简新华.劳工荒的原因、利弊分析与合理应对[J].中国经济问题,2010,(3):9-13.

[3]叶迎.产业转移与“民工荒”[J].改革与战略,2010(06):51-53.

[4]金三林,朱闲强.我国劳动成本上升的成因和趋势[J].纵横经济,2013(02):37—06.

[5]张明志,铁瑛.工资上涨对中国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研究[J].经济学动态.

[6]吴幻.农民工工资上涨因果分析[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3):0051.

[7]金三林,朱贤强.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成因及趋势[J].经济纵横他,2013(02):37.

[8]任旺兵,刘中显.中国服务业发展现状问题思路[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