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盈亏临界点

2018-07-04 09:12廖强
财税月刊 2018年3期

廖强

摘 要 盈亏临界点分析为企业的制定恰当的产销计划提供有力的依据,也可用于企业的绩效考核。

关键词 盈亏临界点;变动成本;固定成本

在成本性态的分析下,总成本被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个部分,这为盈亏临界点的分析提供了前提条件。盈亏临界点,是指销售收入等于销售成本时的销售量或销售收入。盈亏临界点分析是本量利分析的基础与核心,可以帮助企业预测在何种情况下达到利润为零的状态,根据销售成本、销售量和销售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推导得知。盈亏临界点分析不仅可用于企业计划和控制生产活动,也可用于企业合理规划多产品间经济资源的分配,最大化企业经济资源的效用,以达到企业预计的目标利润并估计经营风险。

一、确定盈亏临界点

盈亏临界点,也称收支平衡点,是指企业收支相抵后利润为零的销售量或销售收入,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处于盈亏的临界点,达到不盈不亏的状态,此时企业的产品销售量称为临界销售量,销售收入称为临界销售收入。计算公式为:

盈亏临界点销售量=固定成本总额/(产品销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

盈亏临界点销售额=盈亏临界点销售量*产品销售单价

或盈亏临界点销售额=固定成本总额/(1-变动成本率);变动成本率=单位变动成本/单位成本

销售单价由两部分构成,单位变动成本和单位贡献毛益,销售单价超过单位变动成本的部分称为贡献毛益,贡献毛益率=1-变动成本率。当企业的销售量超过盈亏临界点销售量时才能盈利,反之则发生亏损。盈亏临界点的分析也称为保本点的分析。在对盈亏临界点进行分析时,可以为企业管理层提供在某种业务量下企业会出现的盈亏状况,此外,盈亏临界点分析还可用于企业内部业绩考核的依据。

二、盈亏临界图的绘制

盈亏临界点分析还可以通过函数图像来进行,将影响企业利润的有关因素通过函数关系而绘制在图内,称之为盈亏临界图。通过盈亏临界图,可以通过对函数参数的变动,表现在图内就是函数直线的转动和平移,可以很清楚地呈现出诸多因素的变动将对利润的变化产生何种影响,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有关决策的经济信息。盈亏临界图地绘制方法如下:

(1)在直角坐标系内,横轴表示销售量,纵轴表示销售成本和销售收入。

(2)根据各因素间的函数关系分别绘制固定成本线、销售收入线和总成本线。

(3)盈亏临界点即为销售收入线和总成本线的交点。

通过对盈亏临界图中盈亏临界点的分析,影响利润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清楚地呈现,便于动态地探究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盈亏临界点一定的时候,销售量越大,企业实现的利润也越大或者亏损越小,销售量越小;若企业实现的利润也越小,或者亏损越大。在企业销售量一定的情况下,降低盈亏临界点能够使得企业实现更多的利润或者亏损更少;若盈亏临界点越高,企业能实现的利润将越少,或亏损越多。由盈亏临界点在图像中的表示可知,销售收入线和总成本线的交点即为盈亏临界点。因此在销售收入一定的情况下,总成本线的斜率越大或纵轴截距越大时,盈亏临界点将越高。而总成本线的斜率表示单位产品的变动成本,总成本线的纵截距表示固定成本总额。

三、相关因素对盈亏临界点的影响

由公式盈亏临界点销售量=固定成本总额/(产品销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可知,对盈亏临界点产生影响的三个要素分别为固定成本总额、产品单价和单位变动成本。在盈亏临界图的分析当中,蕴含了一个假设,即要素之间均是线形函数关系,并在此假设上进行分析。

1.产品单位价格变化对盈亏临界点的影响

产品单位价格的变动,相较于固定成本总额和单位变动成本的变动,产生的效果更加直观。在盈亏临界图中,销售收入直线的斜率代表的含义为产品销售单价。在有关成本因素均保持不变,即总成本直线不变的情况下,销售收入直线的斜率越大,盈亏临界点越低。也就是说,在成本曲线不变的情况下,产品单位价格越高,盈亏临界点越低。从盈亏临界点的概念可知,盈亏临界点是指销售收入和销售成本相等的销售量和销售收入,当产品单位价格越高时,抵消全部成本所需的销售量将越低,即盈亏临界点将越低。

2.单位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对盈亏临界点的影响

单位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是通过影响总成本线进而影响盈亏临界点的高低。在盈亏临界图中,总成本线的纵截距代表著固定成本总额,其斜率则是单位变动成本。在固定成本一定的情况下,单位变动成本越大,总成本线的斜率将越大,在图像中反映为总成本线向上转动,盈亏临界点相应变高。在单位变动成本一致的情况下,固定成本的变化,在图像中反映为总成本线的上下平移。因此,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和盈亏临界点呈同向变动关系,即单位变动成本和总固定成本越高,企业能获得的利润越少或将亏损更加严重。

盈亏临界点分析建立在一定假设上,在实际中该假设不一定成立,为适应实际情况,引入更准确的函数模型则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李宇箭.多品种产品的盈亏临界点分析.财会月刊.2012.10

[2]杨为民.科技期刊经营中的本量利分析.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