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选择及对策研究

2018-07-04 09:12叶际彬
财税月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结构性改革供给侧路径选择

叶际彬

摘 要 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结构性问题严重,主要表现在供需错配,生产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导致产能过剩。面对新的经济形势,国家适时提出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经济增长的模式。在需求侧,通过投资和消费带动经济增长已经遇到瓶颈,而在供给侧还面临创新不足、生产成本上升、生产要素配置不尽合理、体制机制僵化的新约束。本文以当前存在的供给约束为出发点,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提出几点改革对策:结合需求管理进行结构改革,实施创新驱动,通过减税、降低劳动力成本、银行体系改革的手段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合理配置生产要素,改革体制机制。

关键词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选择

引言:

时下,我国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增速放缓,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经济总量虽仍保持中高速的增长,但是多年来的粗放经营模式导致的生产低效率及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开始凸显出来。2015年11月,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后,习近平在APEC会议上再次提供给侧改革。这表明,我国宏观经济管理政策思路的重大转变,标志着经济增长方式的新变化。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代背景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持续了38年的飞速增长,GDP年均增长速度接近10%,在2010年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同年首次达到上中等收入水平线,2015年GDP总量超过十万亿美元。从总量规模看,我国的奇迹增长的确创造了巨大的效益,但是,从结构方面看,我国发展中的长期问题、供给问题、国民经济结构问题凸显明显。为应对当前的结构性问题,中央着重提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

由当前我国面临的经济形势看,我国的产业结构明显不合理,第三产业占比显著低于同期发达国家,第二产业比重过大。“供需错配”也是导致经济结构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方面,我国每年从国外进口大量高端高档产品。[1]另外一方面,自2008年以来的大规模刺激政策出台以来,我国一些产业吸收的投资过多,盲目的扩大规模,导致产能过剩严重。[2]见表一。随着人均GDP的不断上升,我国的需求结构早已发生重大改变,由最初的追求产品数量升级为追求产品的质量。然而,我国生产结构并没有随着我国消费需求的变化而变化,企业注重生产的规模效益,忽略产品的创新,导致出现“供需错配”,产能过剩。

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全球的经济环境出现了新的特点。第一,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缓慢,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遇到瓶颈。第二,欧美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又重新抬头,保护领域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扩大到资本密集型的高端产品领域,如:光伏产业。第三,为应对经济持续低迷,降低失业率,欧盟提出“新工业革命”,美国提出“再工业化”。第四,随着劳动力人口的逐渐降低,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导致我国的人口红利优势已被越南、柬埔寨等国取代。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与理论逻辑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

供给侧是一个相对于需求侧的概念,包括供给的方方面面,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等都属于供给侧的范畴。供给侧结构性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加强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供给管理指的是政府通过宏观调控政策作用于生产领域,达到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相比较于凯恩斯主义的有效需求管理政策,供给侧改革是一个政策效果时间周期较长、效果衡量标准较模糊的经济管理模式。其中,人力资源供给、科技创新、经济结构调整、体制机制改革是实现供给侧改革的主要侧重方向,通过这几个主要方面的改革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发展效率中要效益,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

早在19世纪初,古典学派的萨伊提出“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的论断,萨伊认为:企业会追求利润最大化,市场不存在失灵,在资本主义社会永远不会出现供给过剩的危机,更不会有失业过多的现象发生。直至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的到来引发凯恩斯革命,经济学界几乎不再信奉“萨伊定律”。凯恩斯认为,供给不能自动创造需求,经济不能自动达到均衡,不均衡才是经济运行的常态,就业取决于有效需求。在此基础上以需求管理为核心的宏观调控政策体系获得巨大成功,指导了二战后全球经济发展几十年。但是,到20世纪70年代,英美等发达国家出现“滞胀”危机,严重的通胀伴随着很高的失业率,这是凯恩斯政策不能解决的难题。此时,以拉弗为代表供给学派登上历史的舞台,纷纷声讨凯恩斯的相机抉择的需求管理政策。供给学派从改善供給出发,提出:第一,降低税赋,提高个人的收入和企业的利润,从而刺激消费和企业的再生产,最终刺激生产。第二,减少政府管制,促进企业家创新。第三,减少政府开支,缩减各项福利支出。里根坚信,税率越低、政府管制越松,个人和企业的积极性就越高,经济就越繁荣。最终里根政府采用供给学派的政策建议,推行减税计划,渡过了“滞胀”危机,迎来了美国经济的再次起飞。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管理

根据宏观经济理论,总需求包括内需和外需,而内需分为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中国进入上中等收入阶段以后,总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疲软。由内需的角度看,第一,我国消费需求的问题严重。由于国民收入的不合理分配,尽管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的上升,但是消费需求的上升并不能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有限。第二,我国目前的有效投资不足,低水平的重复投资问题严重。尽管居民储蓄的增加、政府四万亿的强刺激政策,但是由于资本边际收益的降低,市场对增加新投资的信心减弱,难以创造有效的投资机会。再从外需的角度看,由于受到全球金融危机以及各种新贸易保护政策出现的影响,我国的外需水平明显下降,对GDP的贡献作用极小。

综上,我国的消费需求、投资需求、进出口贸易所面临的困境难以长期支持经济的增长,我国目前应将宏观管理政策转向供给侧的改革。但是供给侧也存在多种制约因素。第一,创新能力不足约束。我国经济增长长期依靠投入大量的资本、劳动和资源,一直走规模扩张的道路,使我国陷入高投入、低产出的泥沼中。第二,生产成本上升约束。在当前的企业生产中,由于受到劳动力成本、资源成本、环境成本、技术进步成本等成本上升的影响,企业生产成本较之前大幅上升。降成本是供给侧改革的一大主要任务,在当前生产领域,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使得企业成本大幅提高,利润下降,经营状况恶化。第三,生产要素配置不合理约束。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有赖于信息完全、体制合理的生产要素市场,当前我国存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未起到决定性作用的问题,政府的行政权力这只有形的手主导了资源配置机制。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管理不是相互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管理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两种客观体现,在经济发展的不同发展阶段对二者的强调重点也不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不是对需求管理的批判,二者的机理是相互作用的,高质量的供给侧能够创造消费需求,任何经济的良性发展都是二者的平衡互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的长期经济发展效益,不同于管理侧的短期刺激效果,因此当前供给侧改革不能脱离需求管理,应当使经济的短期增长逐步过渡到长期增长。

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选择与对策研究

中国的经济要实现真正的良性健康发展取决于是否有长期的发展动力,而不能只是依靠需求管理政策短期的刺激。当前,我国经济出现长期的结构不合理、产能过剩的严重问题。为此,必须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从长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手。

第一,结构性改革的同时兼顾需求管理,预防经济过大波动风险。继续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根据改革的需要保持适度的灵活性,稳定物价促进结构性改革。一旦短期经济波动幅度超出合理区间,必须运用综合性的管理措施稳定市场,使经济结构转型的长期目标与短期经济增长相促进。

第二,发展创新型经济,实现创新驱动。近年来,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投入明显增加,积极鼓励自主研发,形成一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技术,这是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要改善创新不足的问题,要做到,首先,技术创新的方式要转型。提升科技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必须要实现从以往的模仿创新转到自主创新,形成完备的技术创新体系,发挥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巨大作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其次,建立健全创新的保护机制。创新的关键在于保护机制,建立健全适应技术创新的保护机制,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鼓励和指导创新活动。

第三,切实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激发企业生产活力。当前,我国企业主要面对税费负担重、劳动力成本高、融资成本高等压力。首先,推进税收改革,降低企业税费负担。通过税收制度改革、出台更多针对特定有发展前途的行业的税收减免政策和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的问题,切实减少企业负担。其次,降低劳动力成本。降低中国实体经济劳动力成本治标之策是放松劳动力供给约束及对中国当前的社保政策做出适当调整。通过全面放开人口计划生育计划、全面放开城市户口限制、适度减少企业为员工缴纳的保费、加快产业技术升级和改善制造体系的构建切实降低企业成本。

参考文献:

[1]赵鹏.新常态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中国流通经济.

[2]杨振兵,张诚.产能过剩与环境治理双赢的动力机制研究——基于生产侧与消费侧的产能利用率分解[J].当代经济科学,2015,(6).

[3]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N].人民日报2016-1-27(1).

[4]刘伟,蔡志洲.经济增长新常态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求是学刊,2006(1).

[5]罗良文,梁圣蓉.论新常态下中国供给侧结构性动力机制的优化——基于1994-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2).

[6]杨利军.供给侧改革的意义、路径及对策[J].商业经济研究,2016(17).

[7]林衛斌,苏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性质及其实现方式[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6(1).

[8]任保平,张文亮.以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相结合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经济纵横,2013(2).

猜你喜欢
结构性改革供给侧路径选择
辽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法律研究
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学习习近平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 扎实推进淮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研究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究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创新创业为“供给侧”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