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中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研究

2018-07-04 09:12胡雅慧
财税月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

胡雅慧

摘 要 商业银行等基于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的长期贸易合作关系,通过整条供应链对多个企业提供融资产品和金融服务的融资模式被称为供应链融资。本文首先对供应链金融进行了概述,并进一步分析了商业银行在提供供应链融资服务时将会面临的信用风险。最后,针对这些信用风险,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与经济现状给出了可参考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 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信用风险管理

一、供应链金融概述

商品的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等成员在长期交易过程中自然地与上下游企业形成相对固定的交易关系,组合起来形成了供应链,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基于这些成员之间的长期贸易合作关系,向一条供应链上的部分或所有成员提供金融产品与服务,这种融资模式就称作供应链融资模式。该融资模式的参与主体主要有三大类: 供应链上的企业(又分为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中小企业),资金提供者,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

供应链金融的风险与传统授信模式相比具有显著的不同,其中信用风险被认为是最核心的风险点,我们必须重视以信用风险为首的各种潜在风险,以避免信用风险的爆发可能带来的不堪设想的后果。

二、供应链金融中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类型

(一)违约风险

违约风险具有的系统性因素,是指金融机构的发展要素与宏观经济环境突然发生变化,从而造成整个市场中的企业机构都无法避免的危害。这些因素都是来自外界的,并且是企业不可预测和不可预防的。一般而言,这些系统性因素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自然灾害、政治动荡和军事行为,政策与市场的不确定性,再加上社会信用监管体系的不完善。

而非系统性违约风险因素,源于企业内部可能造成或催生违约风险的经营决策,属于供应链内生的不稳定因素,主要有信息不对称因素,融资银行自身风险,企业文化差异三种。

(二)道德风险:委托代理问题

与违约风险不同,道德风险一般来说是主观性的,与宏观经济环境等客观因素没有关系。道德风险的一大核心问题就是委托代理问题。委托代理问题简而言之就是代人的行为偏离委托人意愿,其行为对委托人利益造成损害的现象。在供应链金融中,委托代理问题涉及商业银行、企业与第三方物流公司三个主体,从而构成多重委托代理关系。

(三)核心企业信用风险

由于授信视角的改变,融资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与财务指标已经不是信用风险考察的重点,交易的真实性以及核心企业的信用水平才是降低信贷风险的关键。例如在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中,无论履约结果如何,核心企业都承担相应的支付与赔偿,因此对核心企业的信用险进行控制评估,才是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重中之重。另外,由于核心企业无论在何种供应链金融模式中都占主导地位,核心企业基于自身利益与地位,采用危害中小企业与商业银行利益的自利行为也一种值得重视的道德风险。

三、供应链金融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意见

(一)建立与完善供应链融资管理信息系统

作为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提供方,商业银行根据供应链融资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建立的实时信息反馈与监控的系统,将增强商业银行控制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能力。这样的信息控制系统同时也可以作为供应链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的增值服务提供给企业,使得供应链企业的财务风险降低,从总体上降低信用风险从而达到商业银行与借贷企业的双贏。

(二)利用信用衍生品進行风险管理

利用金融衍生品进行风险管理在国外发达国家已相当普遍,而在国内则相对落后。作为一种信用套期保值工具,信用利差期权以其有信用风险的基准高子无风险债券的风险溢价利息差为支付依据,当市场因素变动时,风险债券与无风险债券同方向变动,而受益利差则为一个稳定的数值,利用这种特性,信用利差期权便可以用于转移与对冲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在信贷发生日,商业银行可购买与企业信用等级相应的信用利差期权,若到期合约顺利执行,则不执行期权,套期保值成本仅为数额较小的期权费; 若到期企业违约,其信用等级必然下降,重新评定信用利差后,银行将得到利差差额的赔偿支付,从而弥补违约损失。

(三)建立供应链融资体系的应急处理机制

供应链金融系统是一种动态的复杂系统,出现突发事件的概率比传统借贷要高,后果也可能更加严重。因此,银行应与核心企业、第三方物流等机构协同建法用信息科技进行监督并及时发出预警信号,并建立相应的应急预警系统,运用信息科技进行监督并及时发出预警信号,并建立相关的反应处理机制。

(四)引进相应的技术管理平台

供应链金融在国外的实际应用已经相当普遍与成熟,大部分国际银行都拥有相应的技术管理平台,而这正是国内所缺乏的。例如荷兰银行在开展供应链业务时利用网络技术建立的系统,该系统可以将信用证贸易下的多方单证进行统一处理,客户也可以通过电子银行平台在全球各地进行交易、查询记录与定制报告,节约了银行与客户双方的成本。引进类似的系统不光可以使得供应链金融业务开展更为便捷,通过数字化技术减少人工介入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

(五)转变角色,积极培育优秀供应链

本质上来说,供应链是一种信用链,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展都是基于企业之间长期合作共赢的信念。银行若能够将自身看作供应链上不可或缺的一环,积极参与到行业供应链培育中,有目的地发掘与整合核心企业与优秀的中小企业,无疑会使得供应链金融整体关系更为稳固与健全,提高供应链的抗风险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姗姗.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国家风险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

[2]邱晖,杜忠连.供应链金融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控制研究[J].商业经济.2017(03) P167-168.

[3]朱艳艳,张泽展.浅析我国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模式[J].中国商论.2016(32) P36-37.

猜你喜欢
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农户信用风险评级研究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农户信用风险评级研究
打造产融结合平台推动企业财务转型
基于供应链金融视角的第三方物流供应商选择研究
面向供应链金融支付清算系统建设的探讨
基于logistic模型的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估
金投手抢滩湖南银联移动端,打造“供应链金融”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