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之鱼

2018-07-06 06:56张先锋王熙王环珊
化石 2018年2期
关键词:食人鱼淡水鱼鲤鱼

张先锋 王熙 王环珊

俗话说“鱼儿离不开水”,此话固然有道理,其实,水也离不开鱼。没有鱼的水,没有生命,就是死水!谈到大河生命,一定要说一说大河里面的鱼。

全球的鱼类大约有32100种,其中,大部分生活在海洋里面,约有18300种。生活在淡水里面的鱼类有13800种,占所有鱼类总数的43%。这些淡水鱼类,除少数是江海或海江洄游性鱼类外,其余都终生生活在江河湖泊之中。我们下面要说的就是这些江河湖泊中的鱼类——大河之鱼。

大河没有严格的定义,世界上知名河流几乎都可以称作为大河。如,我国的长江、黄河;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南美洲的亚马孙河,非洲的尼罗河,欧洲的伏尔加河、多瑙河等。这些河流以及与之毗连的湖泊中,都生活着丰富多彩的鱼类,如亚马孙河里的巨骨舌鱼,密西西比河里的雀鳝,长江里的中华鲟、白鲟,尼罗河里的丽鱼等。这些鱼,有的体型巨大,如白鲟最长体长可达7米;有的十分古老,如果中华鲟是恐龙时代的物种,已有7000万年以上的历史;有的力大无比,如亚马孙河的巨骨舌鱼,体长可达4.5米,以尾巴为武器,可以轻易使成年男子骨骼碎裂并造成严重内伤;有的听起来十分恐怖,如亚马孙河的“食人鱼”,据说其可在短短的数分钟之内可将一整条牛吃得仅剩下白骨;有的似乎“臭名昭著”,如密西西比河的雀鳝,有“清道夫”之称,据说可以吃掉一切能捕到的动物;有的色彩斑斓、美丽无比,如长江里的胭脂鱼,亚马孙河的宝莲灯、美丽巨骨舌鱼(银龙)等。这里的每一条鱼,背后都有一串动人、美妙、惊奇的故事,要是一一道来,恐怕三天三夜也讲不完。我这里只跟大家聊一聊大家既熟悉,又陌生的“两条鱼”。

“一条”是所谓的“亚洲鲤鱼”

鲤——真正的“鲤鱼”

我们常说的“鲤鱼”,是指鱼纲、鲤形目、鲤科、鲤属的鲤(common carp, Cyprinus carpio)。我们的传统祝福语或年画中的“鲤鱼跳龙门”、“年年有余(鱼的谐音)”通常都指的是这条“鲤鱼”。

鲤体长,侧扁,腹部平直,头较小,吻尖,近锥形,体背呈灰黑色或黄褐色,体侧带金黄,腹部银白或浅灰色,尾鳍下叶往往呈红色,体侧鳞片基部有新月形黑斑,交织形成网状纹路。

鲤鱼生得一张阔嘴,能吃且不挑食,上到小鱼螺蛳下至水草藻类,杂食的习性帮助它们得以适应各类水体。为了方便在水底泥沙里翻找食物,鲤鱼演化出了一套高效的食物探测系统:首先是亚下位的马蹄形的口,即鲤鱼的嘴是开口向下的;其次是发达的嘴唇和两对用于探测周围环境的胡须——包括一对较短的吻须,和一对较长的口角须。

鲤在江、河、湖泊、水库等水流缓慢、水草丰茂的水体广泛分布,它们的分布区域横贯整个欧亚大陆。因适应力强、耐低氧、生长快、易繁殖,鲤在世界各地被广泛养殖。养殖过程中的逃逸和人为的放生,让鲤鱼已经遍布世界各大洲的淡水水域。

鲤形目鱼类

鲤 张先锋摄

鲤所在的鲤形目,是现生淡水鱼类中最大的一个类群,其下成员共有约280属,2700余种,且不断有新种在被发表。而鲤科是鲤形目中最大的一科,有约210属,2100余种。中国是世界上鲤形目鱼类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约有鲤形目成员200余属,800多种,几乎包括了鲤形目所有具有代表性的类群。鲤科也是中国淡水鱼类中最大的一个科,有约140属,超过600种分布。

鲤科鱼类是一群纯淡水鱼类,绝大部分栖息于内陆水体中,只有少数种类可以适应盐碱内陆湖泊的生活,个别种类可以暂时或偶然进入河口的咸淡水之中。它是当今世界上分布最广的一类淡水鱼类。在欧亚大陆除北极圈内的寒漠地带外,几乎都有它的踪迹;在非洲,除了撒哈拉大沙谟之外,也都有鲤科鱼类分布;在北美也有鲤鱼的天然活动。随着人类的活动,原本没有鲤鱼分布的南美洲和澳洲,现在也充斥着各种鲤鱼。

除了分布广泛之外,鲤科鱼类的多样性同样的是令人赞叹:从体型上来说,鲤科鱼类体长从12毫米到2.25米,体重从几克到123千克。从形态结构上来说,一些鱼类为了适应特殊的环境,下唇长出了吸盘;一些鱼类为了更好地摄食,长出了如挖掘机般的吻皮;再有一些鱼类常年在洞穴中生活,眼睛、鳞片和身体色素消失了。

鲤科鱼类的记载与养殖

中国古代有关鲤科鱼类的文字记载最早可见于《诗经》,诗曰:“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其钓维河,维鲂及鷠”。据考,其中“鲤”即鲤鱼,“鲂”是鳊鲂鱼类,“鷠”是鲢或鳙。之后的《尔雅》《山海经》《说文解字》等许多古籍、地方志里,都记述过若干种类的鲤科鱼类。众多古藉中,又以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中所记载得最为详尽,鲤、鲇(即鲢)、鳙、鲩(草鱼)、青等许多鲤科鱼类的性状都在书中得到了比较准确的描述。

作为优质的蛋白质来源,丰富的鲤科鱼类是中国最重要的淡水鱼类资源,在过去的天然淡水捕捞业中,鲤科鱼类的产量甚至可以达到80%以上。除了现钓现捞,人们还开始了人为蓄养和驯化鲤科鱼类的工作。

普遍认为鲤鱼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家鱼,中国最早的人为淡水蓄养据信始于殷商末期至西周初期,对象当然是鲤鱼。这是由它们的诸多特性决定的,例如生长快、易获得、静水可繁殖等等。养殖方式是将从河中捞取小的鱼苗放入池中养大,以供随时食用。从战国到秦汉,家养鲤鱼得到很大发展。唐朝以后,饲养鲤鱼的方法已传到日本、朝鲜以及欧洲地区。

到了20世纪50年代,我国攻克了部分鲤科鱼类人工繁殖的难关,如常见养殖的鲤科鱼类,青鱼、草鱼、鲢、鳙——俗称的“四大家鱼”,人工饲养也由池塘扩大到了湖泊和水库,养殖的总产量和单位面积的产量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提高。如今,中国在鲤科鱼类的养殖技术和产量方面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据统计我国淡水鱼类养殖产量占全世界的2/3,淡水鱼类已成为我国动物蛋白的主要来源。

北美的所谓“亚洲鲤鱼”

北美的所谓“亚洲鲤鱼”,绝对不是我们中国人印象中“鲤鱼跳龙门”所指的那个“鲤鱼”,即前面介绍那条真正的鲤!这个由媒体报道的“亚洲鲤鱼(Asian carps)”是指来自于亚洲的部分鲤科鱼类,主要就是前面提到的“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鳙等几种我国常见的养殖鱼类。

1963年,为了控制水草和浮游植物,美国从中国引进了草鱼,并在随后几年陆续引进了鳙、鲢和青鱼。起初,这种生物操纵的方式净化水体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这些来自亚洲的鲤科鱼类适应能力超强,而且缺乏天敌,因而爆炸性增长。以惊人的速度向密西西比河和伊利诺伊河流域蔓延,随后向北扩张,直逼美加拿边境的五大湖地区。庞大的群体从本土鱼口中大量抢夺食物,使得本土鱼无法生存,因而成为美国联邦与地方政府所关注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四大家鱼”中的鲢、鳙在受到船只引擎的惊吓后,还会踊跃跳出水面,导致了伤亡事件的发生。这是典型的引种失败的教训,也被视为“生态灾难”。

为保护当地的生态,美国政府于2009年底开始大规模捕杀这些“亚洲鲤鱼”,2014年1月,奥巴马政府宣布将斥资180亿美元耗时25年建堤坝防止五大湖遭到“亚洲鲤鱼”入侵,然而解决亚洲鲤鱼入侵问题道阻且长。面对数量庞大的“亚洲鲤鱼”,美国人试过了下毒、电捕、政府补贴动员人们去钓,但效果都不理想。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下属的哥伦比亚环境研究中心(Columbia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enter(CERC))曾为控制“亚洲鲤鱼”数次专门来到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交流,寻求生物控制的手段,但均无功而返。我们曾半开玩笑地提到,用“吃”来解决问题,但由于西方人不习惯食用淡水鱼,这些鱼密集的肌间刺,也不适合西方烹饪手段和餐具,这些鱼被我们视为“美味佳肴”,在美国却无人问津。况且,最近有报道这些亚洲鲤鱼重金属超标,不适合食用,“吃”是行不通了,当地政府不得不进行填埋处理。

草鱼 张先锋摄

红腹锯脂鲤 张先锋摄

可别看它们在异国他乡的河道里泛滥成灾恣意跳跃,在老家中国,这些亚洲鲤鱼的野外种群现状并不乐观。

以鲤为例,固然有着规模庞大的养殖种群,但IUCN对其野外种群的评估却是易危(VU),和大熊猫同一等级。这或许会让人难以相信,但事实上的情况是,由于大量人工选育养殖的鲤因为逃逸和人为的放生行为而出现在野外湖泊,并和那里的野生个体进行交配,对野生鲤种群的基因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危害到野生鲤的种群基因多样性。

同样处境的还有白鲢,尽管十分市场上常见,其野生种群却是近危(NT)状态。造成白鲢近危的主要原因是过度捕捞、环境污染以及水坝的建设。事实上,市场上见到的白鲢大多数都来源于人工饲养。每年水产资源保护部门向江河湖泊中投放的四大家鱼,都来自于人工繁殖的鱼苗,而这样的投放似乎增加了野外种群的数量,但对原本已不乐观的野生种群而言,其基因的污染很可能更是雪上加霜。

“另一条”是闻之色变的“食人鱼”

食人鱼不是特指某一种鱼,而是分布于南美洲河流里的脂鲤目(Characiformes),脂鲤科(Characidae)的一类淡水鱼,其种数多达50多种。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红腹锯脂鲤。

红腹锯脂鲤(Serrasalmus nattereri),俗称食人鱼、食人鲳、水虎鱼等,是一种大量分布于南美洲亚马孙河、巴拉圭河、巴拉那河和埃塞奎博河,以及巴西东北部河流的常见鱼类。它是杂食性的鱼类,以昆虫、蠕虫、甲壳动物和鱼类为食。它们生活的适宜水温为15~35°C(59~95°F),但在水温低至10°C(50°F)情况下,也可生存一段时间。它不属于洄游性鱼类,但在丰水期的繁殖和产卵季节,它们也会短途迁徙以寻找有利的繁殖条件。红腹锯脂鲤通常在浅滩游动,以躲避捕食者,它们极少显现出成群的捕食行为。它们个体之间通常通过声信号保持联络。它们偶尔会群起“疯狂捕食”,此时,它们会集群攻击单个较大的被食者,被食者在数分钟之内吃掉。这种攻击极度罕见,并且是被激怒或极度饥饿的情况下发生。此种攻击行为有时会被它们发出的声信号所证实。它们更倾向于捕食弱小、受伤、濒死甚至是已经死亡的个体。红腹锯脂鲤的集群,通常不是为了围捕猎物,而是为了自我保护防止捕食者。

食人鱼

红腹锯脂鲤所在的脂鲤科的鱼类的体型中等偏大,包括与之近亲的另外一种杂食性鱼类短盖肥脂鲤(Piaractus brachypomus),有人称之为“素食食人鱼”,它们的尖锐的牙齿是用来咀嚼种子和坚果用的。体重可达3.9kg,一般体长可达50cm,少数体长可达89cm。他们的体型侧扁,背鳍长,其明显的特征是不寻常的牙齿和宽大的头部。由于这些特征,脂鲤科的鱼类通常被看作肉食性鱼类。而事实是,脂鲤科的鱼类除了红腹锯脂鲤是杂食性的鱼类外,多数其他成员却是草食性的鱼类,实际上起着清道夫的作用。

张先锋在有红腹锯脂鲤的河中游泳 赵宁摄于2005年7月24日,巴西Barcelos

媒体中的食人鱼

食人鱼充满了神秘色彩。Joe Dante于1978拍摄了《食人鱼》,1981又拍摄了《食人鱼II:产卵》。这两部影片分别于1995年和2010年被重拍,即《食人鱼3D》和《食人鱼3DD》。在这些影片中,大群的红腹锯脂鲤攻击人类的虚构故事极大渲染了红腹锯脂鲤是最为凶猛、危险的“水中狼族”的险恶名声。实际上,它们通常是胆怯的动物,扮演者水下清洁工的角色,与陆地上的秃鹫有着相似的作用。媒体,特别是电影对红腹锯脂鲤的渲染,严重误导了大众,是到了该纠正这一错误的时候了。

本文作者之一张先锋曾于2005年考察过有红腹锯脂鲤分布的亚马孙河的黑水河,并请教了时任巴西亚马孙大学的鱼类学教授赵宁(Ning Chao)博士。赵宁博士告诉张先锋,他在亚马孙河从未听说过经证实的红腹锯脂鲤攻击人类的事件。在一处黑水河的缓水区,赵宁教授下水游泳。并告诉张先锋,这里的水下就有红腹锯脂鲤,问张先锋敢下去游泳吗?张先锋受感染,也下去游了约30分钟。

“两条鱼”的故事讲完了,您若有兴趣,请到武汉自然博物馆·贝林大河生命馆来参观。相信你一定会发现更多、更为有趣的故事。

猜你喜欢
食人鱼淡水鱼鲤鱼
淡水鱼类育种和人工繁殖技术关键点分析
读《鲤鱼跳龙门》有感
携手院士剑指淡水鱼育种业!渔美康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少军达成合作意向
淡水鱼健康养殖及病害的防治技术
鲤鱼旗装饰坠
食人鱼真的吃人吗?
饿死的食人鱼
食人鱼:水中狼族
鲤鱼跳龙门
饿死的食人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