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门唻歌文化内涵浅析

2018-07-08 10:30谭玉强田亚杨长凤黄启娥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民族文化民俗

谭玉强 田亚 杨长凤 黄启娥

内容摘要:广西钟山县两安乡瑶族门唻歌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反映着当地的民族、民俗文化。本次研究,在收集了大量门唻歌歌词文本的基础上,对文中反映的物质生产、仪礼制度、精神内涵三个方面的文化内涵进行浅析。

关键词:门唻歌 两安瑶族 民族文化 民俗

广西钟山县两安瑶族门唻歌曲调悠扬,音韵和谐,短小精悍,内涵丰富;用当地土白话(钟山话)演唱,又被称为“白声歌”,在当地群众中广受欢迎;2010年被列入广西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门唻歌缘事而发,为情、为苦,与当地瑶族群众生产生活紧密聯系,其字里行间渗透着当地的民族、民俗文化。以下将浅析门唻歌物质生产、仪礼制度、精神内涵三个方面的文化内涵。

一.物质生产民族文化

(一)生产劳动

光绪版《富川县志》记载:“一六都瑶村……诸巢在县西隅与恭城接壤,深入穷谷,旧志云:所谓内入源也,两行峻岭,小溪中流,烟火相望,田皆膏腴……”当地以大桶山为起点,分出两列山脉;思勤江向南流去,形成狭长的河谷;村落多隐于山谷中间,百姓以种植作物、开垦荒地、狩猎捕鱼为生。门唻歌对这些生产活动多有反映,如:

“屋背晒禾落谷子,落下庭前出嫩秧;嫩秧担出新田插,朝望

苗五寸长。”

这首歌反映了晒谷、插田等农事生产,涉及了整个水稻生产的流程。水稻一般要用谷种来生产秧苗,而庭院里掉落的零星谷子长出的“野秧苗”都被拿去栽种,反映了条件的艰苦。

(二)饮食

两安当地气候湿热,为了去湿防暑,人们用生姜、茶叶加以盐油熬制成油茶。两安油茶浓香甘醇,名声在外,2016年被列入贺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门唻歌中有大量“谢茶歌”,如:

“王字顶头多谢主,多谢主人炒米茶;油麻糍果姜茶叶,水火盐油多谢茶。”

先用拆字的手法,拆成“主”字,引出多谢主人的茶;再用列举的手法,一一细数主人准备的芝麻糍果,以及打油茶用的姜、茶叶、水、火、盐、油,可谓赞不绝口。

油茶与当地群众生活相当紧密,,有“不打早茶不成日子”、“一日三餐不离茶”的说法。结婚当天晚上新娘子要给家人打“新娘茶”;人死后入殓时要在“百宝袋”里装上茶叶、生姜让他到了阴间也有油茶喝。于是油茶具有了厚重的象征意义,男女之间往往用打油茶来表示过日子,如:

“枫树叶,三个杈,心想同妹同一家;心想同妹同屋里,清早洗面就喝茶。”

先用枫树来起兴,直接就表白说想跟女方结成一家,再设想了结婚后起床洗完脸就能喝到女方打的油茶。

(三)服饰

两安当地民族传统服饰已经消失殆尽,县文化馆参考了其他地方的样例才为槽碓源村、沙坪村等村的“红头瑶”新设计了民族服饰。当地传统的民族服饰也零零散散地见于门唻歌当中,比如:

“那边岭脊有个人,不知男人止女人;女人戴顶白草笠,男人挽个白手巾。”

笔者原先把这首歌三四句的“男人”跟“女人”的位置搞混了,直到特意被熟悉门唻歌的欧先英老人纠正,才更改回;老人强调说以前出门干活,女子会戴顶草帽,男子会挽一块白头巾,“像电视上陕北的那种头巾”;可见这两样服饰在以前是具有性别差别特征的。又如:

“妹风流,隔汗白裳是里头;大风吹出白裳角,细又白,就像白鹭飞过洲。”

“妹风流”只是一个“歌头”,用来起好这首歌的韵,使之和谐,没有实际意义,并不是说女方风流。男方说女方的衣服露出来了,意在羞笑女子。说明以前当地应该是要穿白色的衣服在里面,功能是用于吸汗,可能跟古代的“亵衣”比较接近,具有私密性,不能轻易让异性看见。再如:

“灶边炙火为天冷,髻簪穿线为无针;高处作田为无水,旱死田禾过了春。”

这首歌保存了发簪子这种头上饰品,也说明了以前当地妇女是要梳发髻的。

(四)住居

以前如有新居落成,会宴请宾客,到了晚上客人就摆歌堂对唱门唻歌,期间客人会唱恭贺主人的“谢屋歌”,这些歌谣往往保存了许多关于建筑的词汇,比如这首赞美主人家的新房子的歌,夸赞房屋梁木结实,香味浓郁五里外都能闻到:

“一谢主人好大屋,二谢主人好楼梁;楼梁遍是神杉木,五里就闻杉气香。”

门唻歌往往在对唱时还会用一村具有代表性事物来委婉地表述自己所在的村子,相当于自报家门让对方猜。比如有一次槽碓源村歌手与沙溪源村歌手的对唱:

问:“你村有蔸什么木,什么包面什么心?”

沙溪源村的歌手:“我村有蔸大楠木,榕树包面楠木心。”

槽碓源村的歌手:“我村有蔸炒豆子,榕木包面炒豆心。”

沙溪源仙立庙旁有一棵楠树,槽碓源村也有一棵俗称“炒豆子木”的大树,两者都被榕树缠绕覆盖,形态奇特;树径需要数人环抱,所以远近有名,具有标志意义,唱歌人就以此来指代自己的村子。

二.仪礼制度民族文化

(一)政治制度

历史上,随着中央封建王朝对瑶族地区控制力的加强,瑶族地区经历了从瑶族领袖统治到土司统治再到流官治理的过程。两安当地流传的故事歌《八排瑶》就讲述了瑶族起义然后被招抚的过程:

“了丢流连唱大岁,抛丢闲歌唱古音……八排原是三省住,湖广二东广西人;住在甦州苏县府,从你出身作瑶人。八排因为厶楼事,就杀乡村多劫人……瑶杀大保为第一,惊动连山苏大人……大人带兵山上走,唆动乡村几多人……文戈送到甦州府,惊动苏州马大人;大人借问千里马,就话八排乱分分;神戈官印都有了,就叫金龙是将身。官在朝中打一相,起有瑶官出贵人。心想一时兵又去,要点三千兵马人;兵马一时来到了,明日不容他瑶人。寅时早朝起兵到,卯时就去杀瑶人;去到山脚打一阵,瑶人撬石落纷纷……两广大人出高身,封佢瑶人七八人;要佢瑶官造歌了,不乱乡村百姓人……”

歌词中讲述瑶族起义,官兵调兵围剿,围剿不利上报招安,设置瑶官,要瑶人“造歌”去安抚百姓、“不乱乡村”。两安当地村落有推举瑶老(头人)的习惯,这一制度在门唻歌歌词里也有反映,如:

“塘基种蔸蛾眉豆,八月开花也不迟;八月开花才对叶,叶对窄,黄蜂飞来无处落,落田角;飞入花园落一时,飞入花园又捉到,就见老,见老不清就报官。报了官就官陪问,齐不认,手拿棋子顿两顿,碰[luen]两碰[luen],我两二人不舍归。”

将“蛾眉豆”比喻年轻女子,将“黄蜂”比喻爱慕这个女子的男子,男子为了接近女子,从田里爬进了庭院里,被误认为是窃贼被人抓到瑶老(头人)面前审问,二人都害羞不愿意坦白,又被送去县官处审问,也不愿坦白。县官看出了其中的缘由,用棋子敲了敲桌面,放了他们回去。这是一个浪漫而美好的爱情故事,也反映了瑶老(头人)制度、县官统治制度。

(二)宗法礼仪制度

瑶族,特别是平地瑶,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对科举制度、宗法制度非常热衷。富川瑶族秀水村就是瑶族地区受到汉文化影响的典型代表。两安当地实行的宗法礼仪制度非常严格,比如丧葬是按五服来穿戴孝服,规定守孝年限,按姓氏凑“烧香钱”;社日要杀猪祭祀、“分肉而食”;过年重祭祀,传统的祭品可多不可无,且次数繁多,程序复杂。门唻歌中有对这些民俗零星的记载,比如:

“初三烧过封门纸,初四行游去到村;十五半月不转屋,蜘蛛结网床面先。”

这首歌记载的是两安当地过年的风俗,当地的风俗是大年初一、初二只能走自己的本家亲戚,初三早上经过一番祭祀,烧过纸钱,即“封门纸”,才可以去其他亲戚家。

(三)时令节气

两安当地在生辰、婚嫁、丧葬方面广泛采用阴历历法,对天干地支、二十四节气、十二月及闰年闰月等运用自如。当地流传着《林月春》,“林”应该是“轮”的误写,“轮月春”就是“把月份节气轮流历数出来”,歌词四句一段,每段开头都先指出了每个月的两个节气,再引述一个历史传说故事,如:

“正月立春雨水节,彭祖年高八百春;崇祯死在黄泉地,千岁姑姑啼少人。二月惊蛰春分节,长科二万四千春;甘罗十二为承将,太公八十不分文。……十一月大雪冬至节,董永家贫去卖身;王天不负行孝仔,天差仙娘结成婚。十二月小寒大寒节,乾隆江山六十春;下了江南受又难,李道将军救出身。”

两安瑶族群众还利用当地各个月的物产不同,创造出了《果子林》;歌词每段四句,先指出每个月能吃到什么果子,再指出吃这些果子的感受,由此起兴引出对心上人的感情:

“正月便吃马啼子,马啼好吃泥皮深;面白是人红粉女,想妹在心难近心。二月便吃慈姑子,乌鸦满洞又转寻;人的有双年当月,佟的无双月当春……十一月便吃糖蒂子,叮呤噔呤系高枝;大風大雨你不落,问你有心到几迟。十二月便吃酸醋子,酸醋好吃实难寻;酸醋生系藤簇底,大雪茫茫难近身。”

当地瑶族群众还非常注意观察生活,对每个月的特征事项、生活场景、劳动场景进行融合,创造了版本众多的《十二月歌》,以下是其中一个版本:

“正月朝,借钱归架路边桥;人的有双朝朝过,我的没双过一朝。二月朝,担水井头诱鱼飙;望妹有心买番网,没网没曾到手中……十一月朝,高山结雪白萧萧;高山结雪萧萧白,妹的没鞋冷到腰。十二月朝,别人敲鼓耍年宵;别人敲鼓年宵耍,家中没米实心焦。”

三.精神内涵民族文化

(一)文化人物

1.刘三。刘三姐是传说中的人物,在瑶壮等民族心目中是智慧、勇敢和反抗精神的化身。演唱门唻歌或用歌体去讲述故事时,常常在前文加上夸赞刘三姐、回忆她聪明智慧的内容作为“歌头”,比如《唱灶君》的开头,先指出以前是刘三姐造出的歌,再说今天得情妹(指对唱的女方)来起歌声;然后又用拆字的手法,将“口”字、“斤”字合成“听”字,再引出要讲“九天玄女造灶君”的故事让大家听:

“歌是刘三先唱出,定是情妹起歌音;口字执斤陪你听,九天玄女造灶君。”

又如这一首拉对方唱歌时的“邀歌”,歌词用修路来比喻唱歌,不修就成不了朝廷那样宽阔的官路,不唱就成不了刘三姐唱的那么动听的歌,刘三姐的形象在此处就是造歌的“歌仙”:

“邀妹唱,朝廷大路邀妹修;不修不成官大路,不唱不成刘三歌。”

特别的是,在个别歌曲中她也有负面形象,如这首歌把刘三姐“数落”成制造了赌博、烟草的“造孽者”:

“刘三造孽真造孽,造了赌来造了烟;又不暖来又不饱,难为刘三造了情。”

两安当地还流传着一问一答的“对唱体”的《问刘三娘》,反映了传说中刘三姐去世时的年寿是七十岁,葬在柳州,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内容如下:

“手拿棋子但问你,歌思问你少年人;但问刘三几岁死,在因死了几如春。

手拿棋子陪转你,歌思陪你少年人;人话刘三七十死,在因死了七遇春。

哪州买地哪州葬,哪州买地葬佢身;哪个先生来看地,哪个仙娘来分针。

柳州买地柳州葬,柳州路边葬佢身;鬼谷先生来看地,白鹤先生来分针。”

2.鲁班。鲁班是传说中的木工祖师爷,善于制造器物;在瑶族群众心中也是智慧与工匠精神的化身,《盘王大歌》中的《闾山学堂歌》、《造寺》等篇目就包含了大量关于鲁班的歌词。在两安当地把很多诸如手推车、木门锁等精巧物件都归功于是鲁班的发明创造。门唻歌中也有鲁班的形象,如:

“遇上刘三歌要唱,遇上鲁班凿要磨;不磨不成鲁班凿,不唱不成刘三歌。”

这首歌是在邀请对方加入对唱,意思是刘三姐的歌跟鲁班的凿子一样名闻天下,凿子要磨,山歌要开口唱。将刘三姐跟鲁班放在一起做比对,可见鲁班在两安瑶族群众心中的地位。

3.梁山伯、祝英台。动人的爱情故事总是能敲动人们的心,瑶族地区广泛流传着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瑶族大歌》中就有专门的《梁山伯歌》。《梁祝》在两安老少皆知,上了年纪的老人甚至能讲出大段歌体故事。

门唻歌在演唱中讲究押韵,以韵为对,要求对方回唱的歌跟起歌方所用韵一致,才算对上;共有二十四种韵。其中,就把押[?覬]韵的歌命名为“英台”歌。需要明确的是,这些歌往往只是用“英台”这个韵,在实质意义上大多数跟“梁祝”故事没有联系,比如:

“祝英台[t?覬],蝴蝶围花跟岭来[l?覬];心想不来是屋里,又怕别人别处夺[t?覬]。”

“了字划腰唱耍子,双可一欠唱耍歌[k?覬];小字飘脚过年少,可字待人莫奈何[?覬]。”

“唱歌越唱越心开[x?覬],井水越挑越有来[l?覬];井水挑干来掩转,唱歌就望口中开[x?覬]。”

第一首的“祝英台”,只是“歌头”,说明这首歌用的是“英台”韵,是一首情歌,讲述的是男子去看女子,说:“花(比喻女子)开了蝴蝶(比喻男子)都去围着飞舞,本打算不来看你,却怕别人把你抢走了。”第二首也是用“英台”韵,是一首拆字歌,把“了”字在腰间划一笔成“子”,双“可”字和“欠”字凑成“歌”字,“小”字“飘脚”成“少”字,“可”字跟“人”字合成“何”字,意思是:“我现在随便唱唱歌过日子,少年将尽,等待着心上人,怎么奈何?”以上两首只是用韵是“英台”,与“梁祝”故事无关。

门唻歌中也是有大量零碎引用“梁祝”故事的,比如这首情歌,表现男方向女方倾诉自己的思念之情,将梁祝故事巧妙地运用于歌词中,表示自己像梁山伯一样用情深:

“夜里没工耍一辰,思量无妇耍荒春;山伯因为英台死,兄嘅受急因为你,受急因为妹不来,同你路远奈冇何。”

梁山伯、祝英台的形象深深烙印在两安瑶族群众的心中,也是他们自身追求美好的爱情、并愿意用生命去捍卫爱情的理想与性格的反映。

4.江华庙里仙。门唻歌大多数是情歌,男方在赞美女方容貌时,常用“江华庙里仙”来形容,比如:

“天生地造妹生好,好怜白净像神仙;西乡一垌比不出,比去江华庙里仙。”

槽碓源村黄冬妹老人说:“以前传说江华有座大庙,庙里的神像非常漂亮。”至于是哪座庙、哪路神仙,已经很难查找。作为一个抒情意象,“江华庙里仙”代表的是美丽的容貌。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江华”与门唻歌中的其他地名“千家垌”、“伸家垌”、“九都”、“八都”、“连州”、“西乡”等一样,承载着两安瑶族先祖们迁徙之路破碎的记忆。

(二)文化精神

1.勤劳朴实,“作田作地是根本”。两安当地瑶族群众民风淳朴,崇尚勤劳致富,当地流传着众多“懒汉”故事用于警醒世人。“古人歌”《懒耕春》就是劝诫人们不要只顾眼前快活,要按时耕种的歌谣,歌词如下:

“了丢流连唱大岁,抛丢闲歌唱古音;春春歌儿齐不唱,齐齐唱转懒耕春。牛在栏中多落泪,不死今年受苦心;爷在庭前叫早起,爷在房中早起身。又话今年春又早,二人起早去耕春;早早耕春得好米,早作良田是好人……皇帝朝廷不空殿,百姓种禾无闲人;想起当初不何以,日晒庭前懒起身……作田作地为根本,流荡后来不好人……”

这首歌讲的是一对年轻夫妻不知早起耕作,最后穷到去别人家借钱借米的故事。“皇帝朝廷不空殿,百姓种禾无闲人”,可谓理趣深厚。

门唻歌中充斥了大量劳动场景,唱歌人将这些内容编入歌词中肯定是基于他在日常生活中的切身经历与观察的,反映出两安瑶族群众勤劳的性格。以下四首就分别反映了造箱台、下秧、插田、挑柴的劳动场景:

“一根大树拦冲底,锯开两边造箱台;造得箱台又没锁,有锁无匙难打开。”

“井水凉,井水下秧秧莫长;你想秧长早下种,你想跟妹早商量。”

“岭上荒茅叶对叶,田肚插禾行对行;田肚插禾望丰熟,早耕早种望安仓。”

“上岭担柴不要刀,到了柴根使手摇;摇一摇二摇不断,看你柴根这么牢。”

两安瑶族群众并不是只知劳动的“奴隶”,他们把劳动看成是追求美好生活的途径,但对封建剝削关系下的劳动多有抵触,如《唱路》中片段:

“几百把刀修大路,几百柄锹铲路心;何勿出来行路沿,何勿出来行路心。

三百把刀修大路,四百柄锹铲路心;蚁仔重重行路沿,官府之人行路心。”

这两句是一问一答,意思是“众人在修路,路修好了官吏出行走路中间,蝼蚁般的百姓却只能走路两边。”既展示修路时浩浩荡荡的场景,也反映出劳动人民意识到了这种地位的不平等。

2.坦率真挚,“歌浅字白句句真”。明代冯梦龙在《山歌·叙歌》中说:“但有假诗文,而无假山歌。”门唻歌是两安瑶族群众内心的自然流露,表达了他们对美好爱情、生活的向往,是他们坦率真挚的性格的反映。他们对人坦诚相待,不善于掩饰内心的想法,树立了“淳朴”、“真挚”、“热情”的美好形象。在表述自己的诚实时,门唻歌中有:

“真嘅真,十七十八不谎人,牙齿咬得铜钉钢线叮当断,才合算,可大没曾谎过人。”

这首歌直言自己从小就不说谎,并以“能咬断铜钉钢线”来形容自己的牙齿的坚硬而强调自己不会说谎,可见歌者潇洒率直的形象。

门唻歌在表情达意时,还会运用起兴、比喻、对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如:

“上条岭脊草青青,可久不闻妹念声;可久不闻有回话,白白扔情我不明。”

“九分想,十分思,十分思人人不知;思人就像仙桃子,口水吞干人不知。”

“枫树叶,落地就像三角梳;你是富贵不想我,我是贫贱想妹多。”

第一首用起兴的手法,由“上山看见草青青”起兴,引出唱歌人对恋人的思念与苦恼。第二首用比喻的手法,把“心上人”比作“仙桃”,口水吞干了都吃不到,表现出对心上人的极度渴望。第三首从枫树叶起兴,将“富贵的心上人”跟“贫贱的我”做对比,“我虽然贫贱,但是比富贵的你有更多思念”。

3.善良正直,“为人依理莫依横”。两安瑶族乡位于钟山县西北处,与三县接壤,四周高山阻隔。半封闭的环境让当地与外界交流比不上其他乡镇频繁,也造就了当地瑶族群众安守本分,淳朴善良的性格;百姓安居乐业,很少发生恶性犯罪;形成了注重教育、尊老爱幼、遵纪守法、厌弃恶习的社会风气。这在门唻歌当中也有反映,《歌字歌》中的片段:

“凑大传之歌相送,耒井挨排朝望耕;木字执边黄字配,为人依理莫依横。”

《歌字歌》是门唻歌用于记录二十四歌韵所用字的字形、字音、字义的“字书”,每段以“凑大傳之歌相送”开头,先用拆字法拆字,再解释意思或意境,最后再点出该字。如上四句,两个“大”字凑在一起,加上“传之边”(走之底),即为“送”字,再说“相送”的意;“耒”跟“井”合起来就是“耕”字,又指出是“百姓作田”的意义;“木”字跟“黄”字合起来就是“横”,又直接点出“要讲理不能耍横”。“拆字游戏”与“人生哲理”结合,劝人向善,妙趣横生;也反映出两安瑶族群众对善恶的态度。又如:

“人生礼熟歌以理,不论是亲也问声;老者出门酒为意,少者出门歌为情。”

这首歌的大意是:人虽然很陌生,但是礼节是熟悉的,无论熟悉与否都问候一声;老人家出门以酒联络心意,年轻人出门用唱歌来传情。”歌词反映出唱歌的社交意义,展示的是注重礼节的社会风尚。

时代是发展的,门唻歌也是发展的。能称得上门唻歌歌手的,必是张口就来、开口就唱的,他们结合现在的时代特点,不断创出全新的门唻歌。门唻歌是“活的艺术”,这也是它生生不息、广受喜爱的原因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众多头口创造、临场发挥的门唻歌歌词随着老人的去世或记忆的退化而消失,门唻歌承载的民族记忆也会越来越少,其中的文化内涵也越来越亟需发掘,这也正是此次研究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邓玉荣.钟山方言研究[M].广西民族出版社,2005

[2]潘宝疆、卢世标等.钟山县志[M].成文出版社,1967

[3]钟山县志编委会.钟山县志[M].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

[4]蒲朝军、过竹.中国瑶族风土志[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5]郑德宏.盘王大歌[M].岳麓书社,1987

[6]黄钰婷.贺州瑶族民歌的文化底蕴[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1

[7]李斯斯.广西富川蝴蝶歌歌词文本韵律及修辞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5

[8]赵玉玲.平地瑶文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猜你喜欢
民族文化民俗
冬季民俗节
清远非遗民俗日历
民俗中的“牛”
民俗节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