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胜任素质的高校行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思考

2018-07-09 12:52邵凌云
科技风 2018年30期
关键词:探索与思考高校

摘要:基于胜任素质在企业中的广泛应用,高校应树立基于胜任素质的行业人才培养理念,进而完善课程体系设置,注重“广度”与“精度”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行业优秀人才等,以此来培养优秀的、适合的行业人才,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胜任素质;高校;行业人才;探索与思考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时代,对企业来说,最为关心的问题是:如何打造高质量团队以达到企业效率最大化;对于求职者来说,如何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以脱颖而出是最重要的问题;而高校担负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任,如何有效输送适应社会需求的行业人才,成了亟需解决的问题。

胜任素质的研究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可靠的标准。胜任素质(competency)是指能被可靠测量的,用来区分同一具体岗位中表现优秀者与表现一般者的个体潜在的深层次特征,是有效区别个人能否胜任工作,创造高效业绩的重要素质集。[2]胜任素质模型是指胜任素质的集中表现。胜任素质的构成要素主要有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性格)和动机。其中最基础的要素是知识和技能,一定相关的培训就可获得;其余要素不易量化和习得。在复杂的工作上,基于胜任素质模型招聘的人才更有预测良好工作绩效的作用。因此,基于胜任素质的人才培养,能更加有效的为高校培养优秀行业人才。

一、树立基于胜任素质的高校行业人才培养理念

理念决定行动,培养行业人才,应先树立人才培养理念。要培养适合的行业人才,需先构建相关行业的胜任素质模型,在模型基础上开展高校的教学与实践。

基于胜任素质模型,高校教育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个性的养成。卢梭曾在《爱弥儿》中提出“自然教育”理念,倡导顺应儿童天性的发展。虽然“自然教育”是针对儿童所提出,但高校教育也要重视。因为目前的教育模式仍然存在分数型偏向,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进入高校后,学生的自由时间和空间相对增加,可充分培养个性,所以倡导自然教育理念为时不晚。“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培养独立人格与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识教育理念下,能够让学生拓宽知识面,完善知识体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自然教育”理念符合优秀行业人才个性突显的特点,旨在通过培养个性来引导学生的兴趣爱好,从而提高日后职业的匹配度。“通识教育”理念符合优秀行业人才高综合素质的特征,旨在培养学生平衡的心智,开阔的视野和开朗的个性,继而培养完善的人格。

二、完善基于胜任素质模型的高校课程体系

根据各行业构建的胜任素质模型,高校可针对性地设计与模型相衔接的课程体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社会需求相匹配,因此在培养上注重“广度”与“精度”的结合。

所谓“广度”,就是知识体系要宽广。这是对综合素质的要求。因此高校在课程设置上要体现知识传授的综合性。首先,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特别要注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完成立德树人的目标。其次,开设专业对口行业的相关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敏感度。在课堂中提前了解未来职业的全面信息及需求并做好准备。

所谓“精度”,就是技能一定要精湛,这是对专业素质的要求。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体现专业性和针对性。高校在进行专业知识与技能课堂教学的同时,应注重实际的操作应用能力的培养。可设置一些专业实习、职场模拟的课程,邀请企业的资深人士做辅导,真正体验在职场上的工作过程。

三、加强基于胜任素质模型的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作为国家培养创新人才的一个主要基地,是否有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将决定能否培养出高素质的行业人才。

第一,高校专业教师的入职条件严格把控。除了必备的思想道德素质,基本的学历、教学能力外,应注重职业实践经验因素。德国对于应用科技大学教师的聘任条件中,其中有一条是在科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或开发方面具有至少五年的职业实践经验,其中至少三年在高校以外的领域工作过。可见它对于专业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非常重视。虽然高校不都是应用科技类院校,而且国情不同,不能同样类比,但它教学应用性强于理论性的方法值得借鉴。

第二,高校专业教师企业挂职相辅相成。对于专业对口的相关企业,高校可与之合作,建立教师挂职基地。让缺乏行业经验的教师,在实践中升华理论,同时增加行业经验;对于已有经验的教师能使其教学技能与时俱进。教师深入企业挂職锻炼,是高校人才服务行业,行业反馈高校的有效途径。

第三,行业优秀人才引进高校有力推进。行业的拔尖人才,应适当引入高校,补充和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此外,高校教师与行业人才能加强交流,互相学习,有效解决高校教师教学理论化的问题,行业人才教学理论基础缺乏性的问题。

胜任素质,作为科学的可量化的研究成果,在被企业广泛应用的基础上,高校教育在人才培养上予以参考借鉴,会开拓教育新思路。因此基于胜任素质,高校通过树立行业人才培养理念、完善课程体系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途径来培养优秀的、适合的行业人才,使学生拥有强大的实践应用能力,在出校门时都具备较高的胜任素质,能适应社会需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在行业中顺利发展,也以此实现高校高质量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林丽金.胜任力视角下的高职人才培养问题及策略[J],2017(1).

[2]邵凌云.基于企业用人标准的大学生就业力提升对策[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7(1).

[3]许安国.基于胜任素质的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教师管理模式构建[J].2015(1).

[4]赵晋国.本科工程应用型人才胜任力及其培养路径研究[D].广东:华南理工大学,2017.

[5]吴珺楠.基于胜任力模型的浙江省高校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研究[D].浙江:浙江工业大学,2012.

作者简介:邵凌云(1989),女,硕士,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探索与思考高校
论当前幼儿教育的教学方法与策略
浅谈烟草行业基层党组织融入安全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高中生物新课程学习的探索与思考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探索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