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的就业问题研究

2018-07-10 12:34吴之欣杨敏韫袁乙灵马胜辉陆柯均
智富时代 2018年4期
关键词:市民化新型城镇化农民

吴之欣 杨敏韫 袁乙灵 马胜辉 陆柯均

【摘 要】十九大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层面,进一步明确了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点任务。以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为契机,转变就业结构意义重大。本文试图分析新型城镇化的就业效应,并针对新型城镇化对就业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提出几点建议,旨在提高新型城镇化的质量,带动就业的扩张以及就业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就业效应;农民“市民化”

新型城镇化是城镇化进程中的新阶段。它的“新”体现在以提高人口城镇化作为主要目标,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作为基本特征,以期实现产业经济、城市交通、建设用地等方面的全面转型。新型城镇化是站在国家战略层面的系统工程,它将给各个领域带来一系列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本文结合新型城镇化的概念,从农民工市民化、生态城镇化等角度出发,探讨了新型城镇化的就业效应,既关注积极影响,也重视负面作用,以期对新型城镇化对就业的影响进行较为全面的剖析。

一、新型城镇化的就业扩张效应

(一)城乡一体化对城镇就业的推动作用

在新型城镇化发展阶段,政府将统筹城乡、城乡一体化作为重要任务。城乡一体化注重解决三农问题。近年来在三农政策的号召下,越来越多的资本、技术、人才涌进农业领域,农村电商、休闲农业、精准农业、大数据农业蓬勃发展。从而对就业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集约高效的现代化农业意味着人力的节约,不再需要很多农民驻守土地,推动农民进入城镇。拿日本来说,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日本政府出台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使农业基本实现机械化,生产效率和收入水平大幅提高,解放了生产力,从而推动了更多劳动力离开农村进入城镇工作和生活。

(二)农民“市民化”对城镇就业的拉动作用

在传统城镇化中,由于城乡福利差距巨大,进城农民工的生活水平得不到很好保障,出现“候鸟式”“钟摆式”迁徙状况,阻碍城镇化进程。而新型城镇化以提高“人口城镇化”作为主要目标,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保障农民工权益,推动农民市民化,形成一股拉力,拉动农民进入城镇劳动力市场就业。

首先,近年来,国务院相继出台了户籍制度改革意见、居住证暂行条例,各地区也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居住证制度的双落地,使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可以落户城镇,促进劳动要素的流动。其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并轨,农民工逐渐享有和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促使农民工稳定就业,提高在城镇的就业积极性;此外,虽然近年来“城中村”改造,使农民工面对高房价望而却步,不得不离开城镇,但同时政府大规模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棚户区改造住房等建设,解决好低收入群众住房困难问题。并且通过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等普通商品房供应等住房保障性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留住农民工在城就业,使他们有机会成为城镇的永久居民。

(三)生态文明建设产生的就业效应

随着新型城镇化推进,环境保护也将从末端治理向“污染防治—清洁生产—生态产业—生态基础设施—生态政区”五同步的生态文明建设转型。政府将注重生态基础设施和宜居生态工程建设以及推动节能、环保、可持续、绿色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由此有关节能环保的行业将得到较好发展从而扩大就业范围、推动就业。

此外新型城镇化还会带来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直接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实现农民工就近就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在短期内会造成一定的结构性失业,但在长期将促进就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新型城镇化中的就业困境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现阶段新型城镇化还处在初始阶段,会对就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些都需要引起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第一,失地农民就业困难。据权威部门预测,2020年我国失地农民总数将达到1亿左右,其增速远远超过城镇就业人员和农村就业人员的增速,再加上农民学历不高就业水平低以及财政就业培训还未完全覆盖,大量农民失去土地后将面临失业。

第二,产业升级和转型将面临阵痛,虽在长远看来失业人群可以转入其他行业再就业,但在现阶段他们面临结构性失业。此外技术进步意味着对劳动力的要求也越高,若工人得不到相应的培训将很难找到较好的工作。

第三,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将使农民工失去廉价的出租屋,而保障性住房、租房政策才刚刚起步远远满足不了进城农民工的需求,以及特大城市人口限制,致使许多农民工被迫返乡,流失大量就业人口。

三、建议对策

(一)因地制宜发展工业,调整产业结构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工业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和加速器,它不仅提供了强大的资金、物质和人才保障,还推动了知识的聚集和技术的创新。工业化能够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扩大生產规模,从而为农村转移人口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进而为逐步改善就业结构打下坚实基础。

(二)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加快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是城镇化的起点,通过农村人口的聚集和产业的融合来提高土地的利用程度和劳动生产率来促进劳动力向城镇流动,增加农村转移人口的就业几率,增加农民收入。

(三)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供全方位就业服务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中共十九大报告发出了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的“动员令”。完善就业信息的网络建设,提供全面的就业信息,将市场与就业相结合,根据市场所需技能、人才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为未就业人群提供全方位就业服务,可以增加其就业成功几率,从而改善就业结构,推进新型城镇化。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型城镇化可以给就业带来很多机遇、促进就业规模扩大、推动就业结构升级却也出现失地农民就业困难、技术工人结构性失业等问题。对此,政府应在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时注重解决就业难题,才能在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的同时更好地促进就业结构升级完善。

【参考文献】

[1] 许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基础设施投资的的就业效应研究.湖南大学[D]2014

[2] 范双涛.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研究.辽宁大学2015

[3] 梁梦宇.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就业结构优化问题研究. 吉林大学.2017

[4] 李轩毓.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促进就业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2015

猜你喜欢
市民化新型城镇化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综述
对农民工市民化内驱动力的思考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
促进农民市民化的成功探索及启示——以湖北省为例
“回流式”市民化: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机制及其逻辑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