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用负面清单进一步宣示开放

2018-07-11 08:16韩永
中国新闻周刊 2018年25期
关键词:负面外资改革开放

韩永

国家发改委、商务部近日发布的两份针对外商投资的负面清单,为中国吸引外资带来更好预期的同时,也在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让中外看到了这一政策的传承与发展。

6月28日,《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8)年版》公布,被称为负面清单全国版。两天后,《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8)年版》公布,被称为负面清单自贸区版。

两份清单都在长度上大幅缩减,前者从2017年的63项减少到48项,后者则从去年的95项减至45项。负面清单变短,意味着外商可投资的领域扩大。

而这次开放的领域,包括了那些含金量较高的行业。比如在金融领域,取消银行业外资股比限制,将证券公司、基金公司、期貨公司、寿险公司的外资股比放宽至51%,意即在这些公司,外资可拥有“决定性话语权”;另一个引人关注的行业汽车业,将取消专用车、新能源汽车的外资股比限制,两年后适用于商用车,4年后扩展至乘用车。

另外,铁路干线路网、电网的外资限制也将取消;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投资将对外资开放;飞机行业投资的外资限制也将取消,包括干线、支线、通用等各种类型。

基于国内生产要素价格走高,国际上对外资争夺的加剧,以及部分国家对资金外流的限制,业内对新版负面清单之前就有乐观的预期,但开放的范围如此之广,程度如此之深,还是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料。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在利用外资上有一个从小环境改善到大环境改善的过程。在改革开放之初,为了吸引外资参与嗷嗷待哺的中国经济建设,中国对外资提供了很多超国民待遇的优惠措施,比如税收和土地租金减免,以及审批的绿色通道等,这些措施在较短的时间内吸引了数量可观的外资,让中国经济及时地从外部获得补血,彼时“三来一补”的红火及对中国改革开放的昭示,至今仍历历在目。

从小环境的小恩小惠走向大环境的可持续吸引力,是中国改革开放深化、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过程。中国经济的转型,也需要外资结构的转型,就是从比较看重各种优惠措施、附加值较低的企业,转化为附加值较高、对整体营商环境的关注大大超过个别优惠措施的企业。

近年来,外商在中国的投资出现了一些变化。一是中国生产要素成本不断提升,使得外商在中国的利润空间一定程度上被压缩;二是国际上对外资的竞争有加剧的趋势,美欧等发达国家通过减税等政策吸引中高端制造业投资回流,发展中国家则利用自身成本优势承接产业转移、鼓励外资流入,同一块蛋糕有更多的眼睛盯着了;另外,外资的整体规模,又由于部分国家对资金外流干预的加强,呈现出下降趋势。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的《全球投资趋势监测报告》显示,2017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下降16%。

外资早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民众生活的一部分。在2018年全国两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晶提到了几个数字:在进出口方面,外资企业进出口接近全国进出口总额的50%;在工业产值方面接近全国的25%左右;提供20%左右的税收;同时提供了约10%的就业。

中国经济处于转型的关键阶段,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给外企打开更多的大门,着重吸引那些更看重转型后中国的市场潜力的企业,是当下中国顺理成章的选择。

以上两个负面清单不仅突破的力度空前,在执行层面也努力压缩模糊空间。其要求对外资的股权要求、对高官要求等都要统一列明,并且删除了一条在中国很多法律中都存在的万能条款:“我国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在中国改革开放进入40个年头的时候,正走向高质量发展的中国,不仅要坚持开放政策,还要在此基础上更加深耕细作。近日出台的这两个负面清单,既是一次精细化的政策调整,也是一次对开放政策的明确宣示。

在今年亚洲博鳌论坛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说,综合研判世界发展大势,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他说,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中共十九大强调,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我要明确告诉大家,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猜你喜欢
负面外资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正面的人和负面的人
1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将启用新版负面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