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平等观对我国社会主义平等观的影响

2018-07-11 09:49于必云韩丽欣
法制与社会 2018年13期
关键词:平等观践行社会主义

于必云 韩丽欣

摘 要 在党将“平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时,平等便在中国开展了新的篇章。从中国古代的平等观,再到如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平等观,平等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而使得我们社会主义平等观发展成熟的,当然离不开谈论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平等观。本文将极力阐述马克思主义平等观对我国社会主义平等观的影响。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 平等观 践行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平等价值的研究”(项目编号15ZT15),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我国社会组织治理法治化问题研究”(项目编号FX152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于必云,南昌大学法学院本科生;韩丽欣,南昌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法理学。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5.051

一、平等观的内涵

(一)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基本内涵

“平等”一词,由来已久。早在人类文明刚刚诞生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朴素的平等观。而在古代,影响了我们千百年来的儒家思想,对其平等观也有自己的阐述。这恰恰说明了平等,是我们从古至今每一个人都在追求的目标。在历史的每一个发展阶段,平等的内涵也是不一样的。在我们的历史长河上,我们出现了农民阶级平等观,资产阶级平等观,空想社会主义平等观。他们都有各自的历史局限性,所以他们最终走向灭亡也是必然的。而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辩证法的视角讲述了平等的基本内涵。虽然平等这个话题在他们的经典著作中,正面论述的文字并不是很多,但其却公开反驳过一些他们并不认同的观点。恩格斯曾经写过:“两个人或两个人的意志就其本身而言是彼此完全平等的——这不仅不是公理,而且甚至是过度的夸张。”这是恩格斯关于平等的思考,而且有关于平等的问题,一直都是马克思、恩格斯体系重要思考的内容之一。

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和批判了农民阶级平等观、资产阶级平等观、空想社会主义平等观后,提出了他们自己的科学社会主义平等观。马克思主义从政治、经济以及人权的角度对平等赋予了以下的一个内涵:“一切人,或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的一切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终想要达成的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而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要先实现人人平等的这个社会状态,即每个人都是自由平等的社会状态。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所有的旧平等观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它们的思想基础是历史唯心主义的,而由此形成的唯心主义平等观都是抽象的,缺乏实践基础的。马克思主义运用唯物史观,认为平等不是一个抽象的、人道主义的空洞概念,而是始终与生产方式发展紧密联系,在人的相互关系中所体现出的原则。马克思认为平等的性质和状态在本质上都由一定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进而决定其他一切社会关系,平等作为社会关系的一种,平等或是不平等最终也是由生产力的发展状态和水平所决定的。在马克思看来,只要存在阶级,就不可能实现正真的平等。实现正真的平等就必须推翻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阶级,消灭在占有上、生产上、分配上的各种不平等关系,从而建立起人民当家做主的共产主义社会。只有这样,人类社会的平等才能正真的实现。马克思主义平等观是无产阶级的平等观,马克思科学的论证了无产阶级成为现代社会变革的物质力量,找到了一条真正实现社会平等的现实道路。

(二)我国社会主义平等观的基本内涵

平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越来越重视平等的实现。平等作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要素之一,一直指引着我们不断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平等的关键不在于法律中的明文规定,而是真切的实现现实中的无产阶级平等要求。中国在结合马克思主义平等观和现实环境中提出了符合我国实际的平等观。我国要实现的是人人平等,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处于同一水平,没有或否认世袭的阶级差别或专断的特权的平等。

平等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要求。在党把平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就应该知道平等反映了我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这是广大人民达成的共识,而在这个共识基础之上,我们追求的是一个共同的目标——实现平等。在阶级社会中依旧存在着不平等,而社会的不平等起源于阶级的不平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平等是社会主义的平等,要求消灭阶级社会所造成的一切不平等,在政治、法律领域实现人的平等权利,使人民当家做主;要求在经济、社會领域共同分享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满足人的全部发展的基本条件。社会主义平等之上的目标是共产主义的平等,其平等的基本特征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但并非是绝对而无差别的平等,而是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自己的能力工作,并按照全面发展的人的合理需要获得生活资料。我国社会主义平等观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平等观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了马克思主义平等观,让马克思主义平等观成为了我国社会主义平等观的灵魂。因为我们最终都要实现共产主义,让平等真正的实现直到消失。

二、马克思主义平等观对社会主义平等观的影响

我们所说的马克思主义平等观,应该不仅指马克思主义者所主张的平等观点。还应当包括站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中西古今各类平等观念进行客观分析和具体对待,“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其作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文化资源。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平等都具有历史性,各个历史阶段对平等观的提出都会受到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所限制,不同的阶级会赋予平等不同的内容,从而达到为自己阶级服务的目的;同时,不同的平等理想也需要由不同的阶级去实现。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平等观旨在科学表达无产阶级的平等要求,严密论证如何争取并最终实现无产阶级平等的基本条件和根本途径。马克思主义平等观对我国社会主义平等观的影响可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方面。

(一)马克思主义平等观对我国政治平等的影响

就像马克思主义平等观所倡导的一样,一个国家要实现真正的平等。首先,人民就得自己当家做主,实现每个人在政治上的平等。自建国以来,我国先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奠定了社会主义政治平等的基础。随后又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三个重要制度基本上确立了社会主义政治平等。当然在我国实现社会主义政治平等的路途中也曾出现了较大的偏差,但我们从失败中吸取了沉痛的教训之后,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平等观。才有了如今的成果。我国在推进政治建设中逐渐实现平等。政治平等的基本保障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中所體现的平等原则是广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的集中体现,具有其真实性和实践性。我国确立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原则,这说明我们国家走上了以保障和扩大广大公民平等政治权利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之路。这也开启了在政治领域实践平等观的制度基础。在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影响下,我们国家一直都在朝着政治平等的目标不断努力。

(二)马克思主义平等观对我国经济平等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平等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进而决定其他一切社会关系。而平等作为社会关系的一种,也是由生产力发展状态和水平来决定的。恩格斯指出:社会阶级的消灭、社会不平等的消灭“是以生产高度发展的阶段为前提的”,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所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的决定性因素。我国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平等观,大力发展我们的生产力。邓小平同志曾提出要把发展观与平等观有机地结合起来,克服绝对平均主义,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邓小平同志还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平等问题进行了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统一。提出了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平等思想,引领社会实现最广泛的平等。而我们所强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平等的市场经济,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现“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的平等,也是我们一直在奋斗的目标。

(三)马克思主义平等观对我国文化平等和社会平等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平等观要求我们实现人人平等,不管在各方面都是平等的。自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就坚持马克思主义平等观,运用辩证唯物的方法,开始构建社会主义平等观。随着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主义平等观不断成熟和完善。我们在实现文化平等和社会平等方面也有了质的飞跃。

在文化领域,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党和政府就全面推行平等政策。大力实行阶级平等和民族平等的文化政策以及男女平等的教育政策。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再到党和政府大利推行“向工农开门”的教育方针和“为人民服务!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方针。我国党和政府现在更加注重工农的教育。因为我们要实现的是无产阶级的平等,所以我们要实现所有的工农即无产阶级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权。与此同时,我们国家还推行民族文化平等政策。我们国家保留每个民族的民族特色,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我国还实行男女平等的教育政策。在中国古代,男尊女卑思想深根蒂固,“女子无才便是德”是他们一直所推崇的。所以我国自建国以来就开始打破这种传统思想,让更多的女性获得受教育权,提升妇女的地位。我国现如今已经实现了文化平等这个基本要求。

在社会领域,建立在实现政治平等、经济平等、文化平等的基础上,我们在社会领域的平等的实践也有了很大的进步。我们加强了社会基本保障制度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国家最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之一。建立健全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平等价值目标的重要保证。社会保障制度强调权利与义务的平等统一,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平等观的一大特色。是在马克思主义平等观中发展出来的。我国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方面,经过不懈的努力,已经卓有成效。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全面铺开,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医保基本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大幅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明显提高,教育事业发展,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都可以看出我国社会领域中平等的实践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不管是在政治、经济、文化还是社会方面实现的平等,都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平等观的最终实现。因为我们要实现的平等是马克思主义平等观构想下的平等,都是为了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个目标。

三、如何践行我国社会主义平等观

我国的社会主义平等观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基础上,通过批判继承中华文明中关于平等思想的优秀文化,辩证的吸收西方文明中平等思想的精华所构建的。在当代中国,我们需要进一步践行我们的社会主义平等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既然大力培育平等的价值理念与文化精神,让社会主义平等理念深入人心,即实现平等的内化于心;还要让这种平等理念引领社会风尚,使之成为公众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即实现平等的外化于行;而内化于心与外化于行都依赖于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所以,消除影响平等的体制和制度障碍也是我们践行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的路径。

(一)内化于心

那如何内化于心,让平等成为人人共同的价值追求。这需要党和国家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让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成为人民的价值认同。因为只有在思想上形成了深刻的价值认同,才能让平等价值观得到真正的践行。因此,我们要强化科学理论武装,以理性认知的不断深化推进全社会对平等的价值认同。而强化科学理论武装,就必须要做到理论创新。因为理论创新是工人阶级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思维能力的不断提升推进全社会对平等的价值认同。只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才知道最广大人民的需求,以利民惠众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的价值认同。

(二)外化于行

外化于行。我们要养成人民群众践行平等的自觉行为。当平等价值成为人民群众的价值认同,我们需要通过价值行为引导机制和约束机制,从正反两方面推动人民群众,践行平等的自觉行为,使平等行为渗透到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成为群众良好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首先,我们需要建立价值行为界定机制,形成个体价值愿望与整体共享诉求的有机结合。使人们在获取社会资源,享受社会福利,享有公民权利等方面都拥有平等的机会。党和政府还必须建立起价值行为引导机制,形成标杆示范与群众协商的有机结合。让人民群众典范带动人民群众,党和政府也要以身作则,充分发挥先锋模范的带头作用。同时建立价值行为约束机制,形成自律机制与他律机制的有机结合。从而对平等行为进行规范,把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贯穿于各项管理制度之中,然后在各项管理制度中体现出平等价值观的要求,为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的广泛践行提供坚实的基础。

(三)固化于制

为了营造更加有利于实现平等的社会环境,我们必须建立起经常化、长效化、实效化的制度、体系和机制,这是平等深入人心,践于行动的有力保障。在实践中,我们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策导向、有效的制度规范和科学的法律约束,真正把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的要求落实到我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领域中。我们要积极推进以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为核心内容的政治体制改革,实现政治领域的权利平等;积极推进以公平与效率相统一为核心内容的分配制度改革,实现经济领域的分配平等;积极推进以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为核心的法律制度改革,实现法律领域的立法平等、司法平等和守法平等。积极推进以确保人民有序参与社会管理为核心内容的社会管理体质改革,实现社会领域的机会平等;积极推进以保障人民基本生活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实现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实质平等。通过固化于制的方式逐步实现平等,让我们最终实现正真的平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丛书·平等篇.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

[4]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词·平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平等观践行社会主义
浅析《反杜林论》的平等观及其当代价值
金基德电影的佛教思想探究
浅谈马克思平等观及其当代价值
弘扬遵义会议精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大力弘扬“东汽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学生社团建设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