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长道德领导力提升策略研究

2018-07-12 10:15童宏保 黄凌逸
中小学德育 2018年1期
关键词:愿景领导力校长

童宏保 黄凌逸

摘 要 中小学校长道德领导力由中小学领导环境的纯粹性和德育功能所决定。提升校长道德领导力有利于强化校长的民主意识,增强凝聚力,提高学校德育建设水平。可以从四个层面提升校长道德领导力。在自身道德修为上,提升道德修养,成为学习型领导者;在学校道德领导方面,营造校园道德氛围,举办道德弘扬活动,培养道德领导共同体;在社区道德领导方面,引导社区良好的道德风尚、家长道德教育;在政策支持上,要求校长参与师德培训提升道德领导水平,构建道德领导评价体系,促进道德领导专业化。

关 键 词 中小学校长;道德领导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8)01-00-04

校长道德领导力是衡量领导力高低的核心所在。现代学校管理强调“生本教育”和“以人为本”,关注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致力于满足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与此相应地,学校行政领导也应该体现民主精神与人道主义,摆脱只重管理能力和效率提升的工具理性,增强人文性的道德领导力。正如萨乔万尼所说:“行政、管理和人际关系的形象不能再作为学校领导的核心。强大的、直接的学校领导也不再是学校管理者作为领导者的领导形象。道德领导、仆人式领导以及管家式领导在实践中用途广泛,却没有在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上得到多少认可。”[1]因此,以体现民主与人性化的道德领导取代传统的强势管理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中小学校长道德领导力内涵

道德领导是20世纪 90年代由美国托马斯·萨乔万尼(Thomas J.Sergiovanni)通过对传统领导模式的批判,并对领导权威的来源进行分析后,提出的颇具影响的一种教育领导思想。萨乔万尼认为,道德领导是领导者借助专业的和道德的权威,在帮助教师实现自我管理的同时,将学校从一个组织转变为一个共同体,从而最终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过程。[2]虽然学校领导权威来源于科层权威、心理权威、技术和理性权威、专业权威和道德权威,但只有道德权威是学校领导权威的核心。因为道德领导中的“领导之心”(个人愿景)塑造了“领导之脑”(心智图景),驱动了“领导之手”(领导的决定、行动和行为),对决策和行动的反思又肯定或重塑了“领导之心”和“领导之脑”[3]。

有学者认为,校长的道德领导包括个人和组织两个维度。个人维度主要指校长的自身修为和以德服人。组织维度主要指校长确立有效的学校愿景,运用不同方式推动学校变革,传递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在其看来,校长道德领导的实质应是校长个人道德和组织道德的融合,是校长与学校的互相成就。而这种体现“德福一致”原则的校长和学校的相互成就是校长道德领导的魅力所在。[4]

据上所述,虽然不同学者对校长道德领导的理解不完全一样,但都认同校长实现道德领导力主要在于通过愿景领导和价值引领吸引和激励组织成员前进。可以说,道德领导是校长发挥领导力的基础和前提,校长要通过道德示范实现以德治校,甚至达到不治而治的局面。正如《论语·为政》所言:“为政以德,譬若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因此,本文对校长道德领导力定义为:校长基于社会和个人内心的道德准则,通过自己的言行示范唤醒师生的道德自觉,用塑造愿景、培养信奉者和构建学习共同体的方式引领学校道德建设,用家校合作和倡导师德培训等方式巩固道德领导力水平的一种正面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有助于提高学校治理水平,促進个人、学校和社会的文明发展。

二、中小学校长实施道德领导的必要性

(一)中小学领导环境决定了校长应该实行道德领导

中小学校育人目标的特殊性决定了校长实行道德领导的必然性。首先,学生单纯善良,处在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情感、思想和行为都需要道德的熏陶和引领;教师为人师表,必须艺高德重,才能为学生起到榜样示范作用;校长作为全校师生的灵魂向导,其道德领导决定了该学校的领导方向,由此使得其必须成为道德典范。其次,学校教育不只是传递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育人。而育人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培育有德行的人。蔡元培认为:“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若无德,则虽体魄肢体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赫尔巴特甚至认为“德行是给予整个教育的名词”。可见,校长实施道德领导对整个学校教育的必要性。最后,以德服人可使人心悦诚服,荀子在《荀子·不苟》篇中说过:“君子至德,嘿然而喻,未施而亲,不怒而威。”因此,中小学校长实行道德领导不仅是以正确的道德原则来有效实现学校领导,同时也培养了学校师生的道德素养,有利于提高社会道德和文明程度。

2.实行道德领导有利于强化校长的民主意识

我国中小学实行的是校长负责制,校长统一领导和全面负责学校的一切工作,因而有些校长难免会受到官本位意识的侵蚀,形成目中无人、专制独裁的局面。而道德领导强调道德权威,其载体与表征是人文关怀,范式是民主与对话,主张校长通过道德的精神力量感化师生员工,获得师生的拥戴和追随。在这个过程中,校长必须要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放下官架,回归公仆,以人为本,以身作则,民主管理。只有这样,全体师生才会感受到校长的坦诚与信任,从而产生心理认同与自觉追随,自觉自愿参与学校建设与管理,推动学校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中小学校长实行道德领导有利于提高自己的民主意识和服务能力。

3.实行道德领导有利于增强学校凝聚力

中小学校长在实行道德领导中,通过道德感化可以凝聚人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若教师从校长的工作中看到一个具有高度教育素养的孩子们的直接教育者的榜样,他作为教育集体的组织者的强大作用将无可估量。而道德领导通过构造一种美好的愿景和追求一种核心的价值观,能够吸引并感召全体师生共同努力,提高团体合作精神,增强学校教育领导的合力。无论背景和条件如何,每个灵魂都“真、善、美”的追求都是一致的。如果校长能率先成为道德楷模,必然会产生信奉者和追随者,从而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结,激励学校队伍团结一致谋发展。

4.实施校长道德领导力有利于提高学校德育建设水平

《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第11条要求“校长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实际上,“追求卓越学校建设既要实施学校道德领导,又要求校长具备卓越的道德领导力”[5]。一方面,德育工作的展开必定离不开学校管理者的践行,尤其校长是学校德育的第一责任人,堪为师生表率,要始终牢记“立德树人”的基本专业理念。因此,中小学学校德育建设能否有效实施,校长的道德领导力是关键。另一方面,具备较高道德领导水平的校长能够为学校德育活动的组织提供有力的指导,能够通过观察思考准确把握学生的发展需求,能够引领良好的师德师风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能够更加公正合理地进行德育评价激励师生发展,从而保证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可以说:学校道德领导的实施,呼唤着中小学校长的道德领导力,中小学校长道德领导能力的强弱,又直接影响着学校道德领导的实施。[6]

三、提升中小学校长道德领导力的措施

中小学校长可以从个人、学校和社会三个层面着手提高道德领导力。

(一)在自身道德修为上,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和示范能力

重建道德与专业权威。《礼记·大学》中说道:“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由此可见,校长发挥道德领导力的重要前提在于自身道德的修炼。根据萨乔万尼的建议,领导要成为道德领导,必须达成以下目标:要具有伦理批判的精神;要落实伦理正义的基础;要发挥人我的伦理关怀;重建道德与专业的权威。[7]为了达到这些要求,校长首先应该要维护自身的道德修养,坚守道德原则,牢记核心价值理念,不断提升自身德行素养,关怀学校师生,用理解的眼光来尊重和关心他们的行为表现,亲和宽容,公平公正,充分凸现道德关怀等等。显然,只有校长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才可能获得学校师生的接纳与认同,产生更大的领导力,实现学校的有效治理。正如孔子在《论语·子路》中所言:“其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校长必须身体力行,通过彰显自身以人为本的精神点燃师生内在的人文道德,以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方式实现道德领导力的引领与感化,这也是所谓的“内圣外王”之道。

成为学习型组织领导者去引领示范。彼得·圣吉认为领导者所专注的是更奥妙和更为重要的工作,他们是组织的设计师、愿景的仆人和组织成员的“教师”。校长要成为学习型领导者,就需要实现自我超越,不断厘清并加深个人发展,不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让自身的领导行为能更加契合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需要。[8]同时,校长要学会系统思考。以系统的、整体的观念来考虑问题,校长在学校治理过程中,既要看到学校宏观问题又要关注学校微观问题;不仅要关注外界问题,也要时时关照自身内在,只有不断思考才能不断进步。

(二)在学校道德领导方面,营造氛围形成道德共同体

《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可见,环境对人潜移默化的感染力。校长可以利用我国优秀的道德传统,也可以挖掘学校独特的道德文化,建立能够体现道德核心价值的可视、可观、可感的校园景观、学校制度及校园文化,如:通过道德文化长廊展示相关故事、名人名言和美术作品,有助于营造生动活泼的道德文化情境,使校園的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道德的香气,让全体师生都能沐浴在校园道德文化氛围中接受陶冶,自觉学习、主动感悟,达到内化道德品质的效果。

校长要重视并积极支持道德宣扬活动。如:通过邀请“道德榜样进校园”,让师生近距离体会道德的力量;通过“身边的道德故事”,培养师生在日常生活中的道德习惯;通过评选“感动校园十大道德人物”,弘扬道德的核心价值,鼓励师生争做道德模范……这些活动所承载的道德文化会以最微妙和最深刻的方式直达并温暖人心,引起师生的道德情感共鸣,并深刻地影响其交往行为和方式。

形成道德领导共同体。道德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是一个主体自觉建构而非领导要求的结果,校长需要借助共同的道德愿景建立道德共同体,才能让全校师生自觉规范道德言为。首先,校长必须认识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必须有更多的理性、平等、商谈的特点,“自说自话”式德育的结果就是“没人理你”。[9]教师作为校长和学生之间联结的纽带,是道德领导的直接传承者。邀请教师参与道德领导可以增强其归属感、价值感和责任感,进一步认同道德领导,并自觉将个人言行趋同于道德要求,借助团队精神督促和激励自己,自觉自发地发挥出道德的感染力,营造出校园良好的道德风气,达到以德服人,不治而治的境界。其次,“杰出团体的最显著特征即在于它们都具有共同愿景与目的”[10]。共同的道德愿景有利于维系学校的运转,在校园内树立牢固的价值观,引领全体师生共同努力,促进学校德育建设的完善。当师生都能围绕共同的道德愿景和目的,凝聚成一个积极健康的共同体时,全体师生就会自觉思考、言说、理解和践行道德文化,校长就能减少对教师提供外在诱因及内在心理激励的必要性,道德领导力就得到了充分的实现。

(三)在社区道德领导方面,引导良好道德风尚

在青少年知识和品格的形成时期,家庭和学校往往是最主要的活动场所。如果学校和家庭不能形成统一战线,那么教育效果势必会大打折扣,甚至造成孩子思想的困惑与人格的扭曲。因此,密切“学校—社区—家长”之间的联系,获取社区和家长支持与配合,形成与学校教育相一致的正向合力成为了校长道德领导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校长应该争取社区资源的支持,建立系统的家校合作制度,并积极将学校的道德理念和发展愿景准确地传递给社区和家长,推动道德型社区的构建,倡导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社区服务,在实践中强化道德精神,通过良好的家校合作,实现道德领导的最佳效果。

(四)在外部政策支持上,制定相关师德培训制度和评价体系

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政策支持中小学校长参加师德培训,有助于提高道德领导力水平。中小学校长参加与师德培训有助于巩固个人伦理观念及职业道德修养;学习系统的学校德育建设理论与方法,促进校长道德领导力水平的提升;校长带头参加师德培训能够激励学校教师参加师德培训和师德师风建设,提高学校师生对道德的重视程度,有利于学校道德水平的整体提升。

构建评价体系促进道德领导专业化。良好的管理离不开科学的评估制度,实行德育评价能够切实保障学校的德育建设,督促校长提高德育领导力水平。其目的不在于考核全校师生的德育水平,相反,是为了激励全校师生包括校长在内的所有组织成员重视自身道德素养,强化道德准则,促进德育专业化。有学者呼吁道:“教师德育专业化既源于解决教育现实问题的需要,也是出于主动回应当代社会对教育品质的更高需求。[11]”在全社会构建德育评价体系既能够促进德育专业化,又有利于提高大众对道德的重视意识,达成伦理共识,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和谐。

参考文献:

[1]T.J.Sergiovanni.Frames of Leaderships[J].International Journal Reform,1993,2(1).

[2]石一.论学校道德领导[J].教学与管理,2004(4):3.

[3][11][美]托马斯[J]萨乔万尼.校长学:一种反思性实践观[M].张虹,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429,29.

[4]徐萍.校长和他的学校——校长道德领导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08(1):22-25.

[5]吴颖民,华山鹰,童宏保.论学校道德领导与校长道德领导力[J].中小学德育,2013(4):27-30.

[6]律鸿莲.中小学校长道德领导力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

[7]李芳芳.学校道德领导的理念与生成策略[J].中国科技信息,2009(21):210.

[8]徐金海.德性伦理视域下的校长领导[J].教育发展研究,2012(Z2):102-106.

[9]檀传宝.以专业的德育提升生活的品质——当前中国德育改革应该直面的十大课题[J].人民教育,2010(Z3):5-11.

[10]檀傳宝.主动回应时代的呼唤:努力推进“教师德育专业化”[J].人民教育,2012(18):7-10.

责任编辑 徐向阳

猜你喜欢
愿景领导力校长
一起向未来
《领导力21法则》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领导力21法则》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领导力的名与实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愿景管理:中职学校班级管理的新理念
中小学愿景型领导的现状及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