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情感共振中“悦”读

2018-07-14 10:22王华鲁强
新课程·小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吴王课文文本

王华 鲁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我们的语文课文,大多数有着优美的语言,有着很多引人入胜的情节,并且文章都包含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怎样才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感染,拨动情感之弦,使抽象的语言文字的学习变得情趣盎然呢?语文教学是知识和感情结合的最默契的教学,是最能激发学生的情绪与课文作者和教师共鸣的教学,语文课是最活跃生动、最能吸引学生兴趣的。

一、与文本真切对话

文章是以“情”為中心、为主宰、为灵魂。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体验和生命思考的凝聚,文章的字字句句都涌动着作者的情感。教师只有将文本的情感融入教学中,用激情去撞击学生的心灵,才能掀动学生情感的迸发。如学习《搭石》一课:

师:同学们,课文围绕搭石写了哪几个生活场景呢?

生1:老人摆搭石。

生2:一行人走搭石。

生3: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

生:年青人背老人走搭石。

师:那么从这些场景中你能体会到人们怎样的品质和情感?

生1:我能体会到老人为大家默默奉献的精神。

生2:我从一行人走搭石中体会到像音乐的声音,看到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好像走进了一幅画。

生3:我从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中体会到互相谦让的品质。

生:我能从年青人走搭石中体会到人们爱老、敬老的品质。

师:对啊,这一个个场景让我们看到美丽的景物,更看到了人们美好的品质。让我们带着这美好的情感,一起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搭石对于学生来说,一切都显得陌生而遥远。课文的理解可能会只局限于图画,如果只从文本出发,不从深层次理解课文内容的话,课文的教育意义也就微乎其微了,所以我引导孩子们从一个个场景入手与作者产生对美好景物和品质的共鸣,从而产生了对四个场景不同的情感体验,对作者怀念家乡、怀念家乡的人和景物,产生独特而到位的体验,与作者在情感上形成共振,产生同样的情感体验。

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去读书,与文本对话。在朗读中直面内容,展开联想,学生不仅吸收了文本内容所负载的信息,而且在对话中实现了文本意义与阅读主体之间的互相交流、双向互动。

二、和老师融洽交流

如果说文本的情感是情感教学的基点,那么教师的情感融入就是促成有效课堂的催化剂。无论是感性的语言,还是激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奕奕的眼神,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的结合有助于形成声情并茂的课堂氛围,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如在教学《卧薪尝胆》第二段:

师:读了课文后,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吴王十分骄傲自大、高高在上的样子。

师:你知道勾践为什么要向吴王求和,表示愿意给吴王当奴仆?

生:因为会稽一战,越国战败,所以越王才会无可奈何地去吴国当奴仆。

师:你能把“万般无奈”的感觉读出来吗?(指名读,评议)

师:那吴国有什么反应呢?想象当时吴王和他的谋臣们会说些什么?(小组练说)

指名若干学生扮演众大臣,向吴王提出建议。指名一名学生扮演吴王,听了大臣们的话以后回答。

师:多么骄傲的吴王啊!看着这位傲气十足的吴王,你能预测一下今后局势的发展吗?

生:骄傲使人落后,吴国一定会被越国消灭。

我们的语文学习不是对课文文字的简单加工,而是老师和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热情的心灵触碰,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师生之间、师生与作者的共振。要达到师生的心灵共振,首先教师本身得对文本进行感悟、体验,并且倾情与感动。而学生的感悟只能是在教师感悟的基础上进行,由教师的感动和感情进行衍生,在教师动情的基础上,学生才能一起动情。教师要深入地从课文内容的理解中获得对课文的心动,才能以真诚的语言、生动的表情、真实的感悟打动学生。

三、让生活体验参与

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语文教学不是为了把学生放进课本,而是帮助学生打开心灵的窗户,让生活的阳光照进去,在吸收与体悟中明白。融入生活的语文,才能活力四射、生机蓬勃。如教学《每逢佳节倍思亲》一课:

师:《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生(齐):思乡之情!

师:思乡之情(板书)。作者为什么这样思念家乡啊?

生:诗人15岁那年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生: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人们都在欢度这个节日,而诗人却在这个团圆的节日中独自在外地。

生: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他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但是现在却不能和大家欢聚在一起。

师:你们有过作者的这种心情吗?

生:时间久了,不去爷爷家,我会想念爷爷奶奶。

生:放假的时候我很想念我的同学……

说到底,我们的语文教学是立足于生活的教学,只有把握文情,才能准确体悟;倾注师情,才能诱导激发;挖掘学情,才能拓展吸收。语文课的情感教育,摒弃了喧嚣,涤净了功利,超脱了庸俗,追寻着生活的诗意回归。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一个教师,四五十个学生,心好像融化在一起,忘记了旁的东西,大家来读、来讲,老师和学生一起来研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情感交流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必须从课文文本中发掘出作者的情感,教师首先与之产生共鸣,进而带动学生产生这种情感,只有这样,才能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才能让学生真正深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我们的语文教学才更有意义,才能把单纯的知识传授变为丰富的素质教育,这样,孩子们才能愉快地学习,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全部意义。

编辑 谢尾合

猜你喜欢
吴王课文文本
吴王光鉴铭文复原考释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欲善其事,必利其器
——以《螳螂捕蝉》为例,谈劝说的技巧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