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出精彩

2018-07-14 10:22杨晓
新课程·小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江面用词爬山虎

杨晓

摘 要:词语教学的方法有很多,比较法只是其中一种。但是不论我们用何种方法,都要切记只有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才能体会出词语的丰富、内容的活力。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积累理解词语的同时,游刃有余,灵活运用。

关键词:同类词;同一词;关键词

语文教育学家张志公先生在《说比》中谈道:“学习语文基本上是一个积累和归纳的过程,促进这一过程的办法有很多,比就是其中之一。比,最容易产生思考,帮助领悟。”因此,运用比较法进行教学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同类词相比,比出作者用词的准确

下面结合我们熟悉的文本,谈谈自己的看法。在研读《爬山虎的脚》时,我们读到这样一段话: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关注文中出现了两个表示接触到墙壁的词语,一个是“触”,一个是“巴”。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一定会让学生学习这两个词语,再去积累更多表示接触的词语。可是这未免太浅层次。学生有可能积累很多类似的词语,但轮到他们来用词的时候,并不一定能合理地运用。于是,我追问道:“在这段话中,触着墙、巴住墙中触和巴都有接触靠近墙的意思,那么这两个词前后的顺序能不能换一下?”同学们纷纷摇了摇头,否定了我的说法。他们在具体的语境中了解到,触着墙是指刚刚接触轻轻碰到墙,而巴住墙是指紧紧地抓牢墙,意思是完全不同的。更重要的是,他们不仅仅避免了机械地积累词语,更让自己在以后的运用词语的过程中学会选择,根据不同的语境灵活运用。

二、同一词相比,比出作者用词的灵气

同一词语,尽管字面意思相同,但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有不同的含义,表现出不同的效果。观察发掘文中同一词语的比较,有助于让学生懂得“义随境迁”的道理。以《观潮》中的词语“平静”为例。

在《观潮》教学中,我们把刚刚学到的潮来前和潮来后的句子进行对比朗读。

师:谁来读读潮来前后在钱塘江堤坝上看到大潮的句子(分别请一个女生和一个男生读),猜猜老师为什么这样安排?

生:让我们感受到潮来前江面是平静的,潮来后江面是由奔腾咆哮再又恢复平静的。

师:在读这两段话中,你还发现了什么?再仔细读读。

生:我发现描写潮来前后,都有“平静”这个词语。

师:(出示这两个带有“平静”的词)将这两句话对比读,想想这两个“平静”所表达的含义一样吗?

生:不一样,这个“平静”在潮来前体现了钱塘江的江面平静,而在潮來后,则体现了潮头余波漫天卷地,江面上风号浪吼的声势猛、力量大后的平静。

师:同一个“平静”,用在不同的句子中,表现出了钱塘江大潮在潮来前后的不同感觉,把它写活了。

同一个平静放到一起做比较,钱塘江大潮前后的风平浪静和雷霆万钧鲜活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也就知道了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的效果是不一样的。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才能认识到汉语词汇的丰富性和表现力以及作者用词的灵气。

三、关键词相比,比出作者用词的深意

我们向作者学习表达,不仅要学精炼字词、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还要学会取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题目中的关键词更是重中之重。

《桥》是一个十分感人的故事。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沉稳果断指挥,将村民送上了跨越死亡的生命桥。在教学本课时,应让学生在读中品悟老支书的无私无畏、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课文学会后,我又回到课题,抛出那个问题:既然是跨越生命的生命桥、爱心桥、责任桥,课题为什么不这么取?简单的一个“桥”字与这么多“××桥”做比较,通过讨论,我们发现简单的“桥”,更能让人深刻地体会到老汉对村民的爱和责任,在洪水越升越高危在旦夕的关头,老汉把自己的亲生儿子给揪下来,让其他村民先走的义举震撼人心。简单的以“桥”为题,很好地突出了主题、设置了悬念、深化了中心,也显得含蓄隽永。

当然,词语教学的方法有很多,比较法只是其中一种。但是不论我们用何种方法,都要切记只有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才能体会出词语的丰富、内容的活力。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积累理解词语的同时,游刃有余,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2]李仁玲.美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

[3]易爱香.小学识字写字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对策[D].湖南师范大学,2012.

编辑 谢尾合

猜你喜欢
江面用词爬山虎
爬山虎
想当粉刷匠的爬山虎
夕阳的江面
可爱的红嘴鸥
苍凉又喧嚣:《我与地坛》中的用词
取水隧道修复工程江面深井降水施工技术
南大百岁爬山虎令人神往
写话妙计之用词准确
汪曾祺小说的用词特点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