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德育“四化”过程 塑造学生高尚品德

2018-07-14 10:22陈文水
新课程·中旬 2018年4期
关键词:四化德育

陈文水

摘 要:德育是教育的灵魂与核心,德育要真正深入人心,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坚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德育过程具有社会实践性,让德育向社会延伸,让德育过程注入率真的情感,真正提高德育实效。

关键词:德育“四化”;德育实效;高尚品德

德育是教育的灵魂与核心,承担着为21世纪塑造具有一定素质的劳动者、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起着导向的作用。德育要真正深入人心,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坚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德育过程具有社会实践性,让德育向社会延伸,力求“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化,让德育过程内发、外烁有机结合,注入率真的情感,真正提高德育实效。

一、德育过程生活化

德育要远离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让德育回归生活,在学生的生活中关注、指导和引导学生的生活轨迹,用真实的情境感染学生,帮助他们选择自己的道德取向。首先,我们要有選择性地关怀和引导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把学习与未来的发展联系起来,增强学习的毅力和动力,这与育德可谓水乳交融。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主体意识,为学生“学会选择”奠定基础。其次,要关注和指导学生的交往生活。现行社会的孩子从小在父母的关心和呵护下长大,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溺爱,我行我素,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由此,学校对学生的交往应积极承担起指导任务,让他们逐步掌握有关人际交往的基础知识,培养并锻炼他们的交往能力,从而使他们勇于、善于与周围的人建立起互帮互助、平等友爱、开放宽容、诚实守信的良好人际关系,为自身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协调安定做好人际储备。再者,要关注和引导学生的日常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我们要引导学生选择自尊自爱、量入为出、勤俭文明的生活方式,在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养成的问题上,我们切忌把自己的生活方式强加给学生,让学生学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自主选择合适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二、德育过程实践化

德育根本上是实践的,这就决定了德育活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育学家鲁洁在《新时期德育基本理论》中指出:德育过程涉及体验,一个完整的德育过程应该是受教育者的认知活动、体验活动与践行活动的结合。品德教育的实践过程应该内含于种种生活之中,不能脱离生活,凌驾于生活之上。由此,我们对学生实行德育就必须让他们在社会实践和生活实践中获取有品位的感知和体验,从而能够不断自我激励、自我完善,以达到一种崇高的境界。那么我们应广泛利用社会中所蕴含的种种德育资源,带领学生走向社会,融入生活,接近大自然,和人们积极对话,广泛交流和沟通。例如,我们可以带领学生走进“中共福建省委旧址(德化水口)、烈士墓”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带领学生走进“福建德化屈斗宫古窑址、多宝堂瓷艺展”等工业教育基地,对学生进行“劳动光荣”熏陶教育等。这种让学生融入社会大环境的教育方式,体现了德育的开放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并激发其热情,有利于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体验真实的情感,获得有效的收获,深化品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锤炼品德意志、养成品德习惯、确立品德信念,逐步形成高尚的品格。

三、“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

良好品德的塑造,需要以学校为主体,沟通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的联系纽带,密切合作,形成合力,让三者实现三位一体化,并作为一个系统工作来抓。首先,以学校教育的主题班会,德育例会、板报、墙报等方式为主,丰富校园德育内容,主导学生价值取向、内化素质。一所学校里面有了良好的育人环境,才能让德育工作具有实效,同时发挥其辐射功能,有效影响社会大环境;再者,我们要重视家庭教育的言传身教,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的第一任人生引路人,因此良好的家庭教育与父母及其生活圈的榜样作用,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基础。

四、德育过程情感化

现行学校德育以说教为主,缺乏情感交流,德育要重视培养人良好的情感和情操,使人的话语、行为习惯等变为内心的感受、动机的一部分。现代德育学理论揭示,在德育过程中必须经过由外到内,由内到外,不断内化、不断外化的循环往复之后,受教育者的品德才可能形成,并不是把外在的规范告诉给受教育者之后,规范会变为他的美德。所以学校德育工作必须转变“教师至尊观”,变“无情训导”为“真情指导”。

总之,德育工作是培养下一代的重中之重,对一个人高尚品德的培养与塑造,是人的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知道,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根本标准,不仅仅在于知识,而在于一个人的美德,除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最重要的是那些具有道德品味的品德,如一颗仁慈、包容之心,诚实、公正、讲信用等。这就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要注重教授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与主动习得高尚品德等可贵品质。

参考文献:

[1]鲁洁.当代德育基本理论探讨[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03.

[2]丁如许.德育主任新方略[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10.

[3]朱永新.中国著名班主任德育思想录[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6-07.

编辑 鲁翠红

猜你喜欢
四化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争“四当”强“四化”努力打造过硬办公室
社区盛开德育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