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觉的家庭教育从学会有效的陪伴开始

2018-07-16 02:05|
教育家 2018年25期
关键词:父母亲社会化陪伴

文 |

从空间来看,人类的生活可分为家庭生活、学校生活、职业生活和社会生活,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拥有共同的生活空间。人们在家庭中所形成的亲子关系由血缘(或收养)关系、法律(监护)关系和教育关系构成,这三种基本社会关系的形成都离不开父母对子女的高质量的陪伴。

陪伴是指父母有计划或无计划地与孩子在一起,并在必要时以积极的教养方式,为孩子提供物质或精神上的支持与帮助,具体包括学习、娱乐、情感和养育陪伴四个方面。 我们将从个体社会化、儿童成长和家庭教育的理性自觉三个维度探讨陪伴的教育意义。

陪伴让孩子完成了在母体外的发育

人类在母亲子宫内完成了第一次发育,伴随着一声清脆的啼哭来到人世间,婴儿出生的时候软弱无力,既没有抵御寒冷的皮毛,也没有独立觅食进食的能力,必须经由一个漫长的依赖期和哺育期才能长大成人。社会学研究表明,正是因为这个依赖期,人类才得以将文化传递给子代。

孩子是在父母的陪伴中,完成了母体外的第二次发育,开启了早期的社会化历程。在生命的早期,父母高质量的、全身心的陪伴是孩子社会化的重要保障。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社会教化与个体内化的过程。教化的内容主要是社会规范,包括基本的社会生活技能、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正确的人生目标与价值观念,还有健全的个性品质。担当社会教化重任的是成年人,婴幼儿阶段主要是由父母为主来施加社会化影响;儿童和少年期的社会化,一方面是家庭中父母继续施加影响,另一方面是由学校中的老师来承担。社会化伴随着人的整个生命历程。家庭中的社会化与日常生活相融合,儿童在与父母的互动,在日常观察与行为模仿中,掌握了语言,学会交流与沟通,形成规则意识,学会自我约束,获得基本的生活规范。孩子在与父母和亲人的朝夕相处中,在接受照料中,感受亲情与关爱;通过互动游戏,掌握社会规则;依托亲子共读,拓展社会认知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总书记对家庭教育的感触,对国家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最初的理解,与其幼年时的亲子互动、父母陪伴密切相关。他曾经动情地回忆与母亲相伴的岁月:“记得我很小的时候,估计也就是五六岁,母亲带我去买书……我偷懒不想走路,母亲就背着我,到那儿买岳飞的小人书……买回来之后,她就给我讲精忠报国、岳母刺字的故事。我说,把字刺上去,多疼啊!我母亲说,是疼,但心里铭记住了。‘精忠报国’四个字,我从那个时候一直记到现在,它也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标。”孩子正是在父母的倾情陪伴中,了解世间的善良与正义,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学会承担社会责任,形成家国情怀,最终由生物学上的人变成社会人。

科学陪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

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父亲偎在客厅的沙发上看电视,母亲坐在一旁玩手机,孩子在地板上搭积木。看似和和美美,其乐融融。当孩子玩累了,开始缠着父母亲的时候,画风就骤然变了,母亲先是表现得不耐烦,然后便是推搡和训斥,父亲更是一扭身躲到卧室了。面对孩子的哭闹,母亲的烦闷,父亲的逃避,和谐的家庭生活映像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我们不禁要问这一家人怎么了?其实这个家庭所呈现的是一种陪着的生活样态,父母与孩子虽然同处一室,但只是身体的共在,精神并没有相遇,父母甚至还在排斥孩子的依恋和依赖,这是一种缺乏陪伴的生活。

陪伴是一种“生存”的交往,这种交往能够达到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真正统一。

科学的陪伴是在孩子的成长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和彼此的精神与情感依恋;在对孩子发展担责的过程中使自己成为家庭教育的责任主体;在与孩子共同成长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有一部感人至深获得奥斯卡奖的影片《美丽人生》,便向我们讲述了一对父子在苦难中的相伴。二战时期,一对犹太人父子被送进了纳粹集中营,父亲为了不让儿子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就哄骗儿子说他们是在做游戏,只要遵守游戏规则:不哭闹,不怕饥饿,不想妈妈,攒够了1000积分,就能够赢得一辆坦克。天真的孩子对父亲的话深信不疑,便一直按照父亲的指示进行这场生死游戏。最终,这位伟大的父亲以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儿子的安全。这是一场生命的修行,父亲对儿子的保护和避免伤害的陪伴,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充满着智慧的灵光,让无数人为之动容。

科学的陪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保障。父母亲要了解孩子各个成长阶段的需求以及个性差异,发现孩子成长的问题,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学会共情共享与共处。对于父母而言,科学的陪伴不仅意味着时间与精力的投入,还需要理解陪伴的意义,掌握陪伴的方法,获得陪伴的能力。

陪伴使家庭教育由自发转向理性自觉

家庭是一个私人领域,多数情况下,家庭教育处于自发的状态,家庭生活能不能进入公共领域或者怎么进入公共领域,实际上这是一个令人很困惑的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一个政治动物,所以公共生活具有政治性,它是那个时代城邦国家理想状态的生活,是自由人追求的平等而卓越的生活。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讲,家庭生活不是公共领域的生活,但是有一点我们需要看到,私人领域最终还是要为进入公共领域做好准备。

今天的家庭和传统的家庭是不一样的,现代的家庭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劳动和生育的场所。父母有自己的职业生活,儿童也有幼儿园和学校生活。生产劳动从家庭中分离出去了,在一些城市家庭,家务劳动也由家政人员来做。儿童和父母共同的生活是围绕休闲娱乐和学习活动而展开的。紧张的职业生活导致家长陪伴孩子的时间越来越少,公共领域对卓越和社会贡献力的评价又几乎和家庭无关,这也导致了父母亲为了职业生活轻视家庭生活,为了个人的成就放弃对孩子的陪伴。即使在节假日,工作之余,父母亲有限的陪伴也会心不在焉,或者力不从心。

面对现代人的生存处境,我们倡导父母亲要家庭与工作兼顾,家庭生活与职业生活要相得益彰,父母亲承担的社会责任不仅包括职业责任,更包括生儿育女,科学养育与教育的责任。而且这种责任的不可替代性,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力更应该为人们所重视。父母亲要回归被职业生活所挤压的家庭生活,我们要警惕公共生活对家庭生活的过度侵入,避免为公共生活牺牲家庭生活。

家庭教育要回归美好生活。真善美是教育的永恒追求,美是一种教育至高至纯的境界,是自由与和谐的统一。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对子女的高质量陪伴,家庭成员之间相亲相爱,全身心忘我的投入,彼此理解和认同各自付出与奉献的意义,夫妻、父母与子女之间和睦相处,精神愉悦,是家庭建设和家庭教育的核心目标。

在私人领域里开展的家庭教育,父母亲一般会延续原生家庭的习俗与传统,多数人没有受过专业化的训练就开始生儿育女,在探索性的养育与教育实践中,磕磕绊绊,历经坎坷,一路走下来还不能保证达到自己所期望的结果。由于缺乏对自己行为的反思和自我审视,在自发状态下开展的家庭教育不可避免地带有很多问题和疏漏。

家庭教育回归美好生活既是一种理性的选择,也是一种理性的回归。父母亲应该意识到陪伴过程是亲子之间互为主体开展的多向度的互动,涉及全部生活,而不仅仅围绕学习生活和所谓的智力训练展开。现代教育制度建立之后,学校成为儿童开展系统化学习的重要机构。当儿童获取知识、取得学业成就更多地依赖于学校的时候,家庭中的亲子互动也必然围绕着学校教育而展开。当父母开始成为儿童学习的辅导者和监督者,家庭也由此沦为儿童完成作业的场所。公共教育全方位闯入家庭私人领域,使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课业压力、学习负担和亲子冲突让父母和孩子苦不堪言……陪伴成了陪读。

在大众教育时代,我们不愿看到家庭教育被精英教育所裹挟,我们希望作为私人领域的家庭能够保持一种教育警醒,坚持一种教育自觉,能够给儿童提供丰富的,具有个性化的教育,能够给国家培养栋梁之材。家长应该正视家庭教育向社会生活和公共生活敞开的事实,学会获取和选择,学会判断,学会反思,学会成长;家庭教育要从个体自发转向群体自觉,父母亲要通过学习、思考和实践,以稳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开展家庭教育,形成正确的理念,掌握科学的育儿方法。学会陪伴是家庭教育由自发转向自觉的开始。

猜你喜欢
父母亲社会化陪伴
陪伴
企业退休人员移交社会化管理的探讨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疫”路陪伴 架起“侨”梁,心“联”你我
陪伴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偶尔
清明祭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