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对应分析的城市社区不同类型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2018-07-16 06:15胡善菊安洪庆刘雪妹
中国卫生统计 2018年2期
关键词:健康状况心理健康因子

罗 莉 罗 盛 张 锦 李 伟 胡善菊 安洪庆 董 毅 刘雪妹

【提 要】 目的 调查城市老年人群主要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不同类型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的分布趋势,从而提出针对性的应对策略,改善城市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方法 运用多阶段随机分层抽样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应用对应分析对四类老年人在症状自评量表9个因子上阳性构成比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640例老年人中筛选出心理问题阳性者819例(49.93%),除人际关系敏感外,其他各因子得分均高于中国正常人常模。一类和二类老人存在共同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以强迫症状为主;三类老年人是恐怖、敌对、焦虑、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性等5类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人群;四类老年人是躯体化、抑郁、偏执等3类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人群。结论 运用对应分析对城市不同类型老年人与心理健康问题的相应关系进行分析,从而探明了四类老年人分别存在的不同心理健康问题,为社区有针对性地开展适宜的应对策略、有效利用养老资源提供依据,从而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

老年人随着生理机能的衰退、社会角色的转变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降低,因生活负性事件(丧偶、退休等)而引发的焦虑、抑郁、孤独等心理问题日益严重。2011 年全国首次老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中国城市老人抑郁问题检出率高达39.86%,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同时也给我国的医疗和养老带来诸多压力,因而研究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分布趋势,从而提出针对性的应对策略成为卫生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本研究在调查城市老年人群心理健康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不同类型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的分布趋势,为社区开展相应的应对策略、提高养老资源的利用率提供依据,从而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

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山东省城市社区内年龄≥60岁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采用多阶段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按经济收入水平将山东省各地市分高、中、低3 层;从每一层中随机抽取1个地级市;然后从每个地级市中随机抽取1个县(市、区);再从每个县(市、区)中随机抽取3个街道;在每个街道社区居委会的帮助下,通过查阅社区老年人花名册,从中随机抽取年龄≥60 岁老年人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共抽取1800名社区老年人。所有参与研究的老年人或家属均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同时对抽取的社区老年服务机构管理人员、社区医护人员进行访谈。

2.调查方法

由经过培训合格的公共卫生、医学相关专业调查人按照统一标准对老年人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①自制的调查问卷,包括老年人基本情况、慢性病患病和养老保障情况等;②症状自评量表(self-reporting inventory,SCL-90),症状自评量表共由分9大因子90个条目组成,即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采用5级评分制对每一个条目赋分(无症状为1分,轻度为2分,中度为3分,相当重为4分,严重为5分),最后求出SCL-90总得分,SCL-90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则考虑心理健康筛选阳性[1]。

3.统计分析

利用EpiData3.1通过双录入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均数、标准差、构成比等指标进行统计描述,采用对应分析探讨不同类型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分布趋势。采用克朗巴哈系数(Cronbach's α)、因子分析对自制的调查问卷进行信效度检验。

结  果

1.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800份,回收1800份,问卷回收率100%,有效问卷1640份,回收有效率91.11%。其中,男性716人(43.66%),女性924人(56.34%);平均年龄为69.19±7.51岁;小学及以下418人(25.49%),初中或高中896人(54.63%),大专及以上326人(19.88%);已婚有配偶1316人(80.24%),无配偶(未婚、丧偶、离异)324人(19.76%);患有慢性病老年人1085人(66.16%);有医疗保险的1332人(81.22%);将老年人分为四个不同类型[2]:一类老人(完全自理或低龄)876人(53.41%),二类老人(中龄或失独、空巢)564人(34.39%),三类老人(孤寡或半自理)298人(18.17%),四类老人(完全不能自理或高龄)249 人(15.18%)。

2.心理健康状况

1640 例社区老年人 SCL-90总得分为(138.51±45.57),总均分(1.54±0.51)分,躯体化(1.62±0.59)分,强迫症状(1.67±0.60)分,人际关系敏感(1.48±0.56)分,抑郁(1.57±0.58)分,焦虑(1.51±0.57)分,敌对(1.50±0.59)分,恐怖(1.45 ±0.56)分,偏执(1.47±0.57)分,精神病性(1.42±0.51)分。所有因子得分中,仅人际关系敏感平均得分低于国内常模,其余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常模。筛检出的心理健康阳性者819 例,占49.93%,阴性者821 例,占50.07%。

3.不同类型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对应分析

在文献参考及专家咨询的基础上,本研究将老年人分为四大类,老年人在SCL-90 量表9 个因子上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即考虑在该因子上筛检阳性,分别求出四类老年人在9个因子上的阳性数和阳性构成比(表1)。应用对应分析对不同类型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析。

表1 老年人SCL-90 量表9个因子阳性数及构成比n(%)

对表1的因子阳性构成比数据进行对应分析,结果显示前两个特征根的累计贡献率高达98.4% ,因而用第一因子负荷(Dim1)和第二因子负荷(Dim2)表示的因子负荷图几乎可以表达原始资料的全部信息,解释不同类型老年人(列因素)与心理健康问题(行因素)的相应关系。行因素与列因素的因子负荷及其因子负荷图,见表2、图1。

表2 行因素与列因素的因子负荷

由图1可以看出一类老人与二类老人有较大聚集性,且与强迫症状聚集性较大,提示一类和二类老人可能存在类似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以强迫症状为主;三类老年人与恐怖、敌对、焦虑、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性5个因子的聚集性比较大,提示其可能是这5个因子的高发人群;四类老年人与躯体化、抑郁、偏执3个因子的聚集性比较大,提示其可能是这3个因子的高发人群。

图1 不同类型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对应分析因子负荷图

讨  论

目前对应分析在处理二维列联表数据上应用已比较成熟,笔者曾经将其用于不同类型老年人与健康项目需求的相应分析中,通过因子负荷图探明了不同类型老年人与项目间的关联性,并深入分析了对应分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3]。本研究将对应分析用于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中,发现不同类型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的分布趋势,从而为社区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提供依据。

研究结果显示,1640例城市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总均分为(1.54±0.51)分,高于全国常模(1.44 ±0.43)分。表明目前山东省城市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较严重。经对应分析发现一类和二类老人存在类似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强迫症状为主。原因可能是由于一类和二类老年人以刚刚从一线退休的低中龄老人为主,其社会地位、人际关系、生活节奏等方面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社会环境的突然改变容易产生失落、寂寞、焦虑、抑郁和烦躁等负性情绪,其中强迫症状是一种常见的且容易被忽视的一类心理健康疾病,如果不能及时诊治可能会导致老年人抑郁、焦虑、自杀等一系列的身心健康问题[4]。针对易患强迫症老年人,家庭成员应给予更多理解和关心,帮助老年人逐渐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针对一、二类老年人,社区应该加大力度开展符合此类老年人需求的健康宣教活动,满足老年人的多元化文化需求;开展适宜的老年健身娱乐项目,陶冶老年人情操;积极开展岗位返聘等社区志愿活动,增强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感和幸福感。

对应分析发现三类老年人是恐怖、敌对、焦虑、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性5个心理健康因子的高发人群。原因可能是三类老年人中的孤寡老人长期过着孤独、寂寞的生活,其精神情感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易形成忧郁内向的性格,从而产生抑郁、焦虑、敌对等心理问题[5]。因而针对三类老人,社区应该加大对其情感照护和生活照顾,对于有意愿再婚的丧偶老年人,社会和老人家属应给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社区应加大对低收入老年人的物质帮助,如组织老人学习家常的手工活,增加老人的经济收入,解除其生活中的后顾之忧。同时要重点加强对半自理老年人的身心照护,防止老年人出现更进一步的伤害。

四类老年人是躯体化、抑郁、偏执3个心理健康因子的高发人群。原因可能是四类老年人高龄或完全不能自理,长期过着孤独或卧床的生活,其身心受到极大的损害,容易产生一系列身体疾病和抑郁、偏执行为。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抑郁情绪,严重时可转化为老年人常见且危害较大的精神疾病——老年抑郁症,严重者可导致老年人自杀[6]。因而,对于这类老人来说,家人的关爱不仅仅体现在健康医护和生活照料等物质支持上,更要经常探视并与其交流,让他们感受到亲情的温暖。社区应该重点加大该类老人的护理干预,必要时可以为其提供智能化养老服务项目,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状态实时监测,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健康状况心理健康因子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因子von Neumann代数上的非线性ξ-Jordan*-三重可导映射
昆明市大学生口腔健康状况调查
一些关于无穷多个素因子的问题
影响因子
我的健康和长寿因子
“中小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下降”问题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