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2018-07-18 12:56吴彤
关键词:专业教师协同育人立德树人

吴彤

摘 要: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高度重视“立德树人”这一任务。而随着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的来临,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中的方式方法也在不断更新换代,高校专业教师和辅导员的工作环境、方向、角度的不同及二者在教育工作中交集不多等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育人效果。

关键词:立德树人;专业教师;辅导员;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8)06-0079-03

一、引言

协同理论是由德国理论物理学家哈肯提出的一门系统科学,其理念可以概括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物质、信息、能量等因素可以共同协作,形成一个统一的系统,发挥出最大化的作用[1]。而将协同理论应用于教育系统中也概莫能外,高校内各职能部门相互协作、配合,更容易将“立德树人”这一思想贯彻于高校工作中。

在我国高校教育工作过程中,高校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一直是一项相对困难的课题,不仅仅表现于有些高校学生内心中比较抵抗“说教”方式的思政类文化课和平时生活中的价值观的教育,也表现为高校辅导员工作和专业教师工作中平时交集少、沟通乏、教育手段无法协作。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不少人将辅导员的工作定义为“管理”学生,属于学生工作系统,而将专业教师的工作定义为“教育”学生,从属于教学工作系统中,两者独立运行,互不相关。此外,高校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在育人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长处,不足体现于辅导员日常工作中任务量相对较大,削减了辅导员对学生思想方面的关注程度;专业教师在上课期间能与学生进行足够的互动,而课余时间很难融入进学生的生活中,对学生的关注和教育也相对不足。长处也相当明显,高校辅导员平时出入学生的宿舍、图书馆和教室等场所时,更容易与学生沟通;专业教师则可以利用相关的专业知识及素养,感染和教育学生。

实际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辅导员在保障着学生日常工作生活顺利进行的同时,也更容易发现学生课余生活中思想上的最新动态,专业教师在对学生日常教学中也能及时发现学生学习时的懈怠思想,两者都与学生接触最密切,对学生的影响力也最大[2-3]。因此,若能运用协同理论将辅导员与专业教师的育人机制协同构建起来,扬长避短,找到工作中的结合点,必能事半功倍,更加有效地开展育人工作,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二、高校辅导员在育人机制中的现状分析

(一)与学生接触频繁,亦师亦友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包括了大量与学生相关的互动类的工作,包括宿舍卫生检查、查课请假和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的评定等,都要切实了解学生的家庭和日常学习生活情况,与学生互动多,相对关系更加密切,更加容易了解到学生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的需求和困难等。

(二)工作量大且耗费精力,思想工作不易到位

高校辅导员平时的事务性工作十分繁重,不仅有上述提到的内务检查、查课请假及奖助贷的评定等工作,而且部分辅导员还肩负着党建工作、团委工作及其他事务性工作,十分的耗时费力,会使部分辅导员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流于形式,忽视对学生思想上的深入了解,无法完成高校赋予辅导员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此外也存在一些高校不满足国家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要求的“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这一要求配比辅导员比例[4]。这也在客观方面构成了辅导员工作量繁重的重要因素。随着高校扩招导致的学生人数的不断增长,辅导员培训教育工作的周期和人数配备招募事宜在客观上导致师生比超过了1∶200这一比例,也增加了辅导员的工作负荷,使得辅导员为完成工作任务筋疲力尽,更不要谈开展学生工作的全面和深入了。

(三)年龄、“出身”等因素限制思政工作的展开

一方面,高校辅导员的招募在学历的要求上呈现出了逐步高标准、严要求的情况,部分高校的辅导员学历要求已经达到了硕士学位甚至博士学位的要求,理论知识相对丰富,但尽管如此,新晋辅导员们仍然面临着刚离开校园实践工作经验不足的情况,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仍是需要时间和经历相结合进行磨合的[5]。另一方面,辅导员的招募中由于要兼顾学生专业方向的情况,也面临着部分辅导员并非完全是从思想政治类专业毕业的情况,尽管在读书期间进行了相当丰富的思想政治类教育的培养,但仍会出现理论知识上片面或是模糊的情况。

刚毕业的辅导员由于工作经验缺乏,人生阅历也并不丰富,在进行学生工作时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极大地拖延了解决学生问题的时间,也变相占用了辅导员工作中的精力和热情,降低了其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此外,由于存在一些辅导员长期无法转岗的情况,部分辅导员成为了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的“老人”,这些辅导员虽工作经验丰富,但是在工作热情和管理模式上稍显欠缺及教条,由于可能要在辅导员岗位上工作至退休,或晋升无望后部分辅导员也会出现转岗、敷衍放松的情况,在学生管理方面完成了基本的工作就已滿足,而忽略了与学生的交流,与年龄差距越来越大的学生群体产生“代沟”,在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也容易遭到学生抵触,不利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6]。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中要求辅导员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政治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伦理学、法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部分辅导员的学科背景不能与辅导员的岗位完全对口,对以上学科中的知识也存在仅仅了解,并未钻研其内在含义,无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用科学来武装自己的言论,造成谈话中不能感染学生、流于形式的情况出现。而高校内部的岗位变动也会导致部分工人转入辅导员岗位上,这些人在思想政治学科上的理解不足,辅导员岗位培训也不易深入展开,因而在工作方式、教育方法、管理能力上都存在弊端,不利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行。

三、高校专业教师在育人机制中的现状分析

(一)理论知识丰富,易受到学生认同

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专业教师接受的教育即是如何将自身学到的思想政治理论与内容教授和灌输给学生,这其中存在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优秀的专业教师发挥其独有的教育风格,用学生更易理解的方式将专业知识及思想政治教育教导给学生,加之专业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学历和素养较高,容易受到学生的尊重和认同,在教学工作中也易发挥出明显的特色和方法,使育人的工作稳健迅速,成效也十分卓著。

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互动”十分重要,不仅在专业知识上让学生理解深刻,在平时的言行举止、人格魅力等方面也感染学生,对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方方面面影响着学生的学识和对社会的理解,而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比长篇大论的言语更易感染学生,使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也相对简单便捷。

(二)授课期间与学生接触频繁,易把握学生动态

一方面,学生日常的生活状态和思想状况在课堂中极易体现出来,部分学生上课期间的精神状况也间接的反映了其课余时间和休息时间的状态。在专业教师授课时,对学生的上课表现一览无余,容易把握学生的动态。另一方面,专业教师可以纵向比较班级学生在学年中不同时段存在的困惑与问题,也可以横向比较各个班级的优缺点和“问题学生”的情况和心理。而这是辅导员不定期抽查班级出勤率、学习态度和课堂纪律的情况所无法媲美的。因此,专业教师比辅导员更容易、更及时地掌握学生的问题和思想状态。

(三)课余时间与学生接触少,学生面临问题时无法及时帮助

部分高校中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存在教“大班”的情况,对动辄百人的班级学生无法对号入座,形成“将不识兵”的情况。此外,在帮助学生处理面临的问题的时间也相对较少,忙于工作时也无法与学生及时联系和沟通,使学生产生教师是在敷衍自己的心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反而起到反效果。

四、构建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的

探索研究

(一)构建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职责机制

目前,很多高校中辅导员与专业教师所属职能部门不同,辅导员隶属于学生工作部门,而专业教师一般从属于各学院教学科研等部门。将辅导员与专业教师的职责统筹起来,在辅导员由学工部领导的同时,也可以在完成学工类正常工作后接受社科部等部门的领导,强化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水平。另外,专业教师也可以在完成日常授课工作后与学工部门领导交流协作,促进双方相互理解、相互沟通,共同为高校育人工作添砖加瓦。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提到:“新聘任的青年专业教师原则上从事一定时间辅导员、班主任工作。”由于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工作和教育的侧重点不同,工作方式也存在差异性,在高校中常出现专业教师和辅导员互相不理解甚至指责抱怨的情况。有些学生在学校的安排下出席或出演某些活动时,需要向专业教师请假,而一些专业教师会认为这是学工部门的“挑

衅”,是对自身工作的不尊重;部分辅导员在查课时发现学生旷课等情况时也会产生是专业课教师的教学吸引力不足的心理,这在不同程度上都加深了双方存在的矛盾和不理解。新聘任的年轻专业教师可以从事一定时间的辅导员工作,新上任的辅导员也可以旁听一定时间的优秀专业教师的讲课,加强辅导员和专业教师的沟通与理解,让双方可以站在对方的角度看待和思考问题,谋求共赢的解决办法,加强教管合作。

(二)构建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交流机制

沟通可以促进资源共享、信息传递,也可以快速整合现有资源,增强团队凝聚力。高校可以定期开展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关于学生工作的“碰头会”,而此类“碰头会”也可以邀请班长或学生代表,就目前班级存在的状况、风气、困难等问题开诚布公地讨论,集思广益推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进行[7]。在“碰头会”中辅导员可以通过学生日常生活和业余活动等情况中表现的优缺点与专业教师和学生代表提及,专业教师可以将学生在上课时出现的思想状况和学习状态与辅导员和学生代表进行分析,而学生代表则可以将平时学生言行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与辅导员和专业教师沟通,三者相互了解他人掌握的情况,结合起来分析学生在不同时段需要的现实要求和思政教育的侧重点,共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问题的解决办法。

当今“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学生教育工作也可以顺应时代的发展而开拓进取。随着互联网上日益火热的博客、贴吧、微信群、朋友圈等社交手段越来越普及,辅导员与专业教师的协同交流也可以运用此类手段快速发展。举个例子,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可以在学校的贴吧中开帖,在不表露身份和学生具体身份信息的情况下探讨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在此情况下每个人都可以抛开对方的身份来进行辩论与交流,从而寻求内心中更容易接受的解决方式。

(三)构建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优势互补机制

专业教师与辅导员都应该是高校学生思想教育的“排头兵”,双方教育手法和方式不同,但是双方均可发挥其自身的核心优势[8]。专业教师的专业性和学历都相對突出,容易将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高校辅导员则对学生生活情况相对更为了解,日常的学工工作中查寝室、奖助贷评比等工作都要对学生真实的生活状况进行深入了解,学生的实践教育中也具备相当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高校可以从实际出发,将专业教师和辅导员的核心优势进行互补,积极创造条件,结合双方的优势制定教学方法。专业教师可以在实践教学中与辅导员相互配合,促进实践教学的开展与深入,而辅导员可以从专业教师处深入了解专业理论知识,用专业知识武装自己,为自身的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两者可以就知识、人力、政策等资源加强互动和配合,实现教育合作,取得更突出的效益。

(四)构建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奖励机制

将奖励机制与意识形态和措施手段相结合,必然可以事半功倍,加快构建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工作的进程。

目前很多高校对专业教师和辅导员的考评主要是由其“本职工作”完成情况决定,且专业课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成果也无法用量化的数据和效果来决定,这都在不同程度上形成了高校无法评测出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在思政教育中的投入力度。尽管如此,高校也应采取措施来考评专业教师和辅导员的思政工作水平。例如,制定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协同育人工作的专项奖励,用以鼓励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在思想教育类工作的沟通和协作;在干部提拔、职称评定等工作中也应将专业教师和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状况列为考察条件,对于在协同育人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团队予以肯定和褒奖,鼓励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在协同育人工作上更加深入地进行研究探索。

五、结论

科技大爆炸时代大学生育人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和难点也是日新月异,仅仅凭一两个人的独立工作是无法完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构建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机制,可以有效地利用团队力量来完成和深化基本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利用协同合作的方式也能不断推陈出新,用更多、更有效的方式来促进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在党的十八大中将“立德树人”的观念和重要性逐步加深的过程中,高校也应深入研究和探讨构建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协同育人机制前进的方向和实现的手段,真正意义上将大学生素质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统筹兼顾,共同发展,为国家和社会输送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起友,张东洁,贾立平.协同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3).

[2]贾颖.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3.

[3]孙莹炜,赵晓民,陈晓雯,等.浅谈高校辅导员性别特质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优势与不足及其合力作用的发挥[J].首都醫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0).

[4]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07,(4).

[5]刘吕高,唐远谋.高学历趋势下高校辅导员的职业承诺探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9).

[6]罗渝川,邓雪梅.高校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合作育人模式思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3).

[7]杨卫东,齐长利,钟瑷琳.高校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合作育人研究述评——以协同理论为视角[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6).

[8]阎红灿,谷建涛,樊秋红,等.专业教师与思政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J].高教学刊,2017,(1).

猜你喜欢
专业教师协同育人立德树人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专业教师担任兼职班主任的利与弊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