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相关研究

2018-07-20 06:29阮美江庄平英
吉林医学 2018年7期
关键词:儿童组病原体中性

阮美江,庄平英

(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儿科,福建 福州 350014)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由于血液中中性粒细胞绝对数目大量减少而导致的综合征。造血干细胞是中性粒细胞的来源,相比其他细胞而言,中性粒细胞更易受外界环境和机体内环境的影响[1],因而其寿命较短。因此,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病因复杂,主要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功能不完整,感染是其最常见的病因,尤其是病毒感染。研究发现,该病主要发生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年龄越小越易患病[2]。本文将会对72例感染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婴幼儿进行分析,从而了解其临床特征,并尝试分析其发病机理,为该病的治疗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16年3月~2017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患儿72例,按年龄将其分为婴儿组(0~1岁)和儿童组(1~12岁),其中婴儿组40例,儿童组32例。纳入标准:①所有患儿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版)中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诊断标准,即生后2周~<1岁的婴儿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计数<1.0×109/L,≥1岁儿童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计数<1.5×109/L[3]。②入院前均无粒细胞减少症病史,无服用抗甲状腺药物和免疫抑制药物。两组患儿的疾病情况和用药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对患儿的静脉血血小板、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各项进行检测并记录,其诊断标准为:①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1岁以下婴儿中性粒细胞<1.0×109/L,1岁及1岁以上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1.5×109/L。②血小板数量:血小板 <100×109/L或>300×109/L。③免疫球蛋白:IgM在0.4~2.3 g/L 为正常范围。

2 结果

2.1血小板比较:共有8例患儿出现血小板减少,其中婴儿有6例,儿童有2例;共有19例患儿出现血小板增多,其中婴儿有13例,儿童有6例。儿童组的ALT水平低于婴儿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组别例数PLT(×109/L)ALT(U/L)CK-MB(U/L)婴儿组40290±11555±3037±16儿童组32254±9522±1132±18t值1.4246.4371.246P值0.159<0.0010.217

2.2免疫球蛋白比较:共有17例患儿出现IgG的降低,15例出现IgM升高。儿童组的IgG、IgA和IgM水平均显著高于婴儿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组别例数IgGIgAIgM婴儿组401.95±0.940.24±0.110.81±0.30儿童组324.20±1.190.63±0.131.57±0.35t值8.96713.7879.918P值<0.001<0.001<0.001

3 讨论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由于外周血中性细胞的绝对值减少而出现的一种综合征。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原因复杂,针对儿童而言,病毒感染是其主要的病因。据报道,病毒性中性粒细胞减少最主要的患者群是3岁以下的婴幼儿,而且患者的年龄越小所占比例越大,原因可能是婴幼儿的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害[4]。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病原体有多种,而不同病原体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点:①病毒等作为一种抗原,其变异性强,在机体消除病毒的过程中不容易被T细胞吞噬[5];②机体受到某些病原体的感染时,会影响调控因子的分泌和释放,从而导致调控因子不能进入周围血循环,因而消灭不了这些病原体[6]。③某些病毒可以诱导中性粒细胞在体内的重新分布、增加中性粒细胞在体内的利用率,从而降低其绝对值计数。④患者受到感染后,中性粒细胞会在炎性反应部位聚集,从而使循环池中性粒细胞减少。本研究显示1岁以下患儿(40例)占发病总数(72例)的55.56%,提示此阶段小儿的骨髓功能更容易受到抑制或者伤害。

本研究显示,共有8例患儿出现血小板减少,但血小板增多的患儿有19例。以往的大部分病例都会出现血小板减少,因而在过去,常把血小板减少作为感染的指标之一。但越来越多的病例报道显示,血小板增高在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中也很常见,而血小板增高可能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导致[7]:①菌血症、病毒血症使血小板破坏增加,导致血小板代偿性增加。②体内血小板重新分布:病毒感染的类型是否会影响血小板的计数,尚无资料可查,可能需要更大的样本量去研究。

人类免疫球蛋白能够特异性结合抗原,调节免疫反应应答的功能,在维持人体生理平衡、对抗外来物的侵袭方面对机体有保护作用[8]。IgM在早期免疫防御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在体内中和某些外来的毒素,调节吞噬细胞的功能,因此体内含量越高,说明机体抵抗外界的能力越强,因而IgM的含量有助于早期诊断。该研究显示,患儿的IgG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婴幼儿,说明可能是细胞免疫失调导致婴幼儿更易患粒细胞减少症。

综上所述,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儿体内免疫功能紊乱,临床治疗中可以考虑使用免疫调节剂来治疗。

猜你喜欢
儿童组病原体中性
感染相关性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临床分析
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1例
野生脊椎动物与病原体
病原体与自然宿主和人的生态关系
画质还原更趋中性 Vsee UH600 4K高清播放机
伊犁地区蝴蝶兰软腐病病原体的分离与鉴定
中性墨水的消泡和消泡剂
高桥爱中性风格小配饰让自然相连
福建儿童组男子篮球运动员体能等相关性研究
降钙素原联合病原体检测在下呼吸道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