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嘌呤醇与秋水仙碱治疗痛风急性发作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2018-07-20 06:29钟志华何宝区
吉林医学 2018年7期
关键词:别嘌呤醇秋水仙碱血尿酸

钟志华,何宝区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清远市人民医院,广东 清远 511500)

痛风是由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导致的单钠尿酸盐沉积在关节处和周围组织引发的一类全身性炎性反应,患者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因此,针对痛风急性发作期,实施早发现、早治疗的策略,是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1]。别嘌呤醇与秋水仙碱均是治疗痛风急性发作期的常用药物,为了进一步探讨两种药物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差异,将我院近年来诊治的60例痛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诊治的60例痛风患者,均在痛风急性发作期。符合199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ACR) 关于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及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2010 年指南中关于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2]。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30例,男25例,女5例,年龄37~59岁,平均(45.3±8.12)岁。B组30例,男24例,女6例,年龄38~57岁,平均(44.9±7.04)岁。两组患者的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排除有药物过敏史及过敏体质者、严重关节畸形及骨质破坏者、继发性痛风者及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消化道溃疡病史者。

1.2方法:两组患者确诊后,均建议低嘌呤饮食,平衡膳食,限制饮酒和高嘌呤食物的摄入,适度增加运动量,饮水量在2 000 ml/d以上,并给予碳酸氢钠碱化尿液等常规治疗。

1.2.1A组:30例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别嘌呤醇片(广东彼迪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口服,初始剂量50 mg/次,1~2次/d,每周可递增50~100 mg,至200~300 mg/d,分2~3次服。但每天最大量≤600 mg,疗程为7 d。

1.2.2B组:30例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秋水仙碱片(云南植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口服,第1天,首次给予1 mg,以后每1~2小时服0.5~1 mg,直至关节症状缓解或出现腹泻或呕吐,24 h内不宜超过6 mg,第2天起,1 mg/次,2次/d,所有患者急性发作病情缓解后停药,疗程为7 d。1个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血尿酸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1.3临床疗效评价标准[3]:显效:痛风急性发作期症状明显改善,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良好,血尿酸水平明显降低;有效:痛风症状有所改善,关节功能有所恢复,血尿酸水平有所降低;无效:痛风急性发作期症状无明显改善,关节功能无恢复,血尿酸水平无变化甚至升高。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当P<0.05为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A组30例患者经别嘌呤醇加碳酸氢钠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3.33%,B组30例患者经秋水仙碱加碳酸氢钠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3.33%,明显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尿酸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血尿酸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经秋水仙碱加碳酸氢钠治疗后,血尿酸水平与A组比较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组别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A组3013(43.33)9(30.00)8(26.67)22(73.33)B组3017 (56.67)8(26.67)5(16.67)25(83.33)①

注:与A组比较,①P<0.05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A组30605.98±54.02479.09±47.66B组30604.26±52.17391.20±45.33①

注:与A组比较,①P<0.05

2.3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A组患者应用别嘌呤醇治疗,19例(63.33%)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其中10例为肝功能损伤,4例为肾功能损伤,3例为血细胞减少,2例为黏膜损害。B组患者应用秋水仙碱治疗,17例(56.67%)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其中恶心、呕吐11例,腹泻5例,头痛1例。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外界环境及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痛风的发病率呈现出明显上升的趋势,暴饮暴食、饮酒及精神紧张是痛风发作的主要诱因,痛风已经成为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一种常见疾病。痛风的发病患者群多为40岁以上的男性,痛风急性发作期,患者通常表现为关节的红、肿、热、痛,为此,针对急性发作期的痛风患者,应首先考虑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尽早有针对性地给予别嘌呤醇、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药等治疗,以抑制尿酸合成,达到抗炎、镇痛的效果,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4]。别嘌呤醇是以黄嘌呤氧化酶(XOD)作为作用靶点的XOD抑制药,是目前临床治疗痛风的一线药物,主要不良反应包括肝功能损伤、肾功能损伤、皮肤黏膜损害及血细胞减少等[5]。

秋水仙碱主要通过抑制患者体内的血尿酸生成,促进血尿酸排泄从而达到控制血尿酸水平的目的,该方法虽然起效快,不良反应也较为严重,患者往往伴随着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长期应用还会对机体造成靶器官的损伤[6-8]。本组资料研究发现,针对痛风急性发作期患者,应用1个疗程的秋水仙碱后,疗效优于别嘌呤醇,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种药物的不良反应均较严重,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应用两种药物治疗痛风急性发作期患者,应在用药期间严密监测患者的血常规,尤其是对骨髓增生低下及肝、肾功能严重障碍的患者应禁用秋水仙碱。

猜你喜欢
别嘌呤醇秋水仙碱血尿酸
秋水仙碱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防治中的研究进展与争议
秋水仙碱在心血管疾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血尿酸高了怎么办?
SGLT2抑制剂对血尿酸影响的研究进展
尿酸正常后可以停药吗?
控制尿酸 安全为重
老年2型糖尿病病人血尿酸与骨密度的相关性分析
秋水仙碱治疗白塞病疗效分析
小心,半熟的金针菇有毒!
锶矿泉水对高尿酸血症大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