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结合房角分离术在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治疗后的眼压及视力变化

2018-07-20 06:29涂雪峰覃振华陈亚民
吉林医学 2018年7期
关键词:角型眼压乳化

涂雪峰,覃振华,陈亚民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顺德医院眼科,广东 广州 528315)

近年来,我国白内障、青光眼患者数量在日益加剧的人口老龄化、各类大气污染、光污染的作用下日益增多[1]。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属于一种眼部合并疾病,在临床较为常见,很难治愈,极易复发,对患者的工作及生活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同时也将较大的负担带给了家庭及社会[2]。近年来,在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治疗中,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结合房角分离术在日益完善的超声乳化植入技术的作用下在临床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3]。本研究比较了单独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与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结合房角分离术在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治疗后的眼压及视力变化,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3年5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96例(96眼)。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诊断标准[4];排除标准:将继发性青光眼、伴糖尿病、合并剥脱综合征、眼外伤等眼部病变等患者排除在外。依据手术方式将这些患者分为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结合房角分离术组(结合组,n=48,48眼)和单独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组(单独组,n=48,48眼)两组。结合组患者中男22例,女26例,年龄45~85岁,平均(65.2±10.1)岁;病程0.6~4年,平均(1.0±0.6)年。单独组患者中男21例,女27例,年龄46~85岁,平均(66.3±10.2)岁;病程0.7~4年,平均(1.3±0.8)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单独组患者接受单独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治疗,结合组患者接受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结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具体操作为:在患者入院后就给予其常规治疗,对其眼压进行有效控制,给予其抗炎消炎治疗。术前对患者应用0.5%盐酸丙美卡因滴眼液进行局部浸润麻醉,然后将角巩膜隧道切口开在11点钟方向的透明膜部位,同时将一辅助切口开在其侧面2点钟左右方向。之后第一时间将粘弹剂注入其前房,并连续环形撕囊,水分离后第一时间进行超声乳化,将眼部皮质吸除并对后囊进行抛光后植入人工晶状体,之后应用卡米可林为患者缩瞳。将适量粘弹剂注入,360°钝性分离房角,使前房及眼压在侧切口的作用下恢复后切口自闭。通常情况下在患者结膜囊处涂抹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并将患者眼部用医用纱布包扎起来。

1.3观察指标:手术前后分别采用全自动非接触式眼压计对两组患者的眼压进行测量,运用视力表法对其视力进行测定。同时,统计两组患者的虹膜纤维性渗出、角膜水肿、结膜切口渗漏、瞳孔粘连、浅前房等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眼压、视力变化情况比较:与手术前相比,手术后两组患者的眼压均显著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力均显著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两组患者的眼压、视力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与单独组相比,结合组患者的眼压显著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力显著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组别例数时间眼压(mm Hg)视力结合组48手术前29.3±4.40.2±0.1手术后17.0±3.0①②0.7±0.2①②单独组48手术前30.0±5.60.3±0.2手术后23.2±4.1①0.5±0.3①

注:与同组手术前比较,①P<0.05;与单独组比较,②P<0.05;1 mm Hg=0.133 3 kPa

2.2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0.8%(10/48)、16.7%(8/4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表2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组别例数虹膜纤维性渗出角膜水肿结膜切口渗漏瞳孔粘连浅前房总并发症结合组482(4.2)7(14.6)1(2.1)0010(20.8)单独组481(2.1)5(10.4)01(2.1)1(2.1)8(16.7)χ2值1.32P值>0.05

3 讨论

病理研究证实[5],青光眼属于一种眼科疾病,具有最高的致盲率,视功能在眼部神经受损的情况下减退是其主要发病原因。而闭角型青光眼是青光眼最为多发的类型,在临床极为常见,眼部前端位置在异常拥挤、晶状体变厚等情况下前移是其主要发病原因。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该病的预后逐渐恶化,晶状体日益混浊、不断增长等是其主要临床表现。从本质上来说,引发闭角型青光眼的主要诱因为晶状体异常,而闭角型青光眼的一个常见合并症为白内障。因此,在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治疗中,晶状体摘除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是临床采用的有效治疗措施。

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结合房角分离术将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并人工晶状体植入与房角分离术有机结合了起来,一方面能够对患者的眼压进行有效控制,将患者视力恢复过来;另一方面还具有较少的不良反应,能够为患者早日恢复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6]。相关医学研究表明,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结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能够促进患者眼压的降低,将患者的视力有效恢复过来,同时具有较少的不良反应,较易治疗[7],以此认为在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治疗中,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结合房角分离术具有明显的临床效果及良好的安全性。本研究结果表明,与手术前相比,手术后两组患者的眼压均显著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力均显著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两组患者的眼压、视力之间的差异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和单独组相比,结合组患者的 眼压显著较低、视力显著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0.8%(10/48)、16.7%(8/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上述相关医学研究结果一致。

总之,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结合房角分离术在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治疗中较单独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更能有效降低患者眼压,提高患者视力,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角型眼压乳化
前房穿刺减压术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手术中的联合应用
高眼压症及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24 h眼压波动规律
轻压眼球自测眼压
有些头疼是因为眼压高
简析一种新型乳化沥青的生产工艺
正常眼压性青光眼24 h眼压测量的临床意义
心理护理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护理的应用
绞股蓝总皂苷自微乳化给药系统的制备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可行性研究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