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的疗效观察

2018-07-20 06:29杜伟清
吉林医学 2018年7期
关键词:特发性面神经生长因子

陈 荐,杜伟清

(东莞市凤岗医院,广东 东莞 523695)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又被称为贝尔麻痹或是面神经炎,是常见的周围神经病变,一般是由病毒感染、非特异性感染等引起的免疫反应,导致茎乳孔内的面神经局部缺损、水肿、受压等病变,最终引发神经髓鞘、轴索变性[1-2]。在临床治疗上,对于急性期患者一般采用糖皮质激素、抗病毒药物、神经营养药物治疗。为提高治疗效果,我院将鼠神经因子应用到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治疗中,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于2015年4月~2017年2月在我院就诊的急性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为首次发病,符合《神经病学》中的相关诊断标准,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组。对照组患者共有35例,男18例,女17例,年龄23~69岁,平均(38.5±7.6)岁;左侧发病20例,右侧发病15例。试验组患者共有35例,男21例,女14例,年龄21~65岁,平均(38.1±7.9)岁;左侧发病17例,右侧发病18例。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包括:①将10 mg地塞米松溶液与100 ml 0.9%NaCl溶液混合后静脉滴注,1次/d,缓解患者的神经水肿症状。②口服甲钴胺片0.5 mg/次,3次/d。③口服Vit B110 mg/次,3次/d。④20 ml丹红注射液混合250 ml 0.9%NaCl溶液静脉滴注,1次/d。⑤口服弥可保500 μg/次,3次/d。试验组患者则在对照组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鼠神经因子治疗,给予患者30 μg鼠神经生长因子肌内注射,1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7 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

1.3疗效评估:治愈:治疗后患者的面神经运动功能完全恢复正常,且患侧、健侧面部肌肉对称,患侧的眼睑可完全闭合,鼻唇沟对称,无口角歪斜症状;显效:患者的面神经运动功能明显恢复,患侧的眼睑可以闭合,静息时面部的外观正常,在笑时存在轻微的口角歪斜;有效:患者的面神经运动功能部分恢复,在静息时面部的外观有轻微的不对称;无效:治疗后面神经运动功能无明显好转。运用Sunny brook评分系统评估患者的面神经功能,其得分在0~100分之间,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面神经功能越好。于治疗前后采用肌电图/诱发电位仪进行瞬目反射检测,记录R1波、R2波检出情况,记录R1波的潜伏期[正常范围为(10±0.6)ms]和R2波的潜伏期[正常范围为(29.1±1.7)ms]。

2 结果

2.1临床疗效:试验组患者经2个疗程的治疗总有效率100.0%,明显比对照组患者的85.71%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临床疗效[例(%)]

组别例数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试验组3515(42.86)12(34.29)8(22.86)035(100.0)①对照组3510(28.57)11(31.43)9(25.71)5(14.29)30(85.71)

注:两组比较:χ2=5.385,①P<0.05

2.2面神经功能评分:治疗前两组患者的Sunny brook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试验组患者的Sunny brook评分显著比对照组患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2面神经功能评分(Sunny brook评分)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14 d试验组3554.6±19.390.2±11.3①对照组3555.2±17.881.3±14.2①t值0.1352.901P值>0.05<0.01

注:与治疗前比较,①P<0.01

2.3R1、R2波潜伏期:治疗14 d,两组患者的R1、R2波潜伏期均有明显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试验组患者的缩短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组别例数R1波潜伏期 治疗前 治疗14 d R2波潜伏期 治疗前 治疗14 d 试验组3513.92±0.4510.20±0.21①39.42±2.3131.02±0.54①对照组3513.85±0.4111.87±0.27①39.48±2.3534.27±0.68①t值0.68128.8840.10822.143P值>0.05<0.01>0.05<0.01

注:与治疗前比较,①P<0.01

3 讨论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由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性反应引发的周围性面瘫,在早期病理变化为神经水肿、脱髓鞘,随着病情的进展会出现轴索变性等。过去临床上认为神经细胞的受损是不可逆的,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目前临床上认为未成熟的脑细胞具有非常强的可塑性,只要给受损神经元细胞提供恰当的生长环境,受损的神经元细胞就可以再生[3-4]。

神经生长因子是指具有神经元营养、促突起生长双重功能的一种神经细胞生长调节因子,其可以促进神经细胞存活率的提高,同时会对神经元发育、分化、生长、再生等产生调控作用[5]。神经生长因子的作用机制为:通过拮抗兴奋性氨基酸的神经毒性来保护神经细胞;通过增加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等活性,从而有效促进自由基的清除,减轻神经元损伤;通过稳定细胞内钙离子的浓度来预防钙离子超载引起的神经元凋亡[6]。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在出现神经病变后,机体自身分泌的神经生长因子会明显减少,无法满足机体的需求,无法对受损神经元实现持续的保护作用,因而需及时补充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

鼠神经生长因子是从小鼠颌下腺中提取出来的,成品中包含有5%甘露醇和1%人血白蛋白,起到保护的作用,在给药后能维持神经细胞的存活,加速髓鞘的修复,促进病变纤维的愈合。而常规疗法中糖皮质激素、抗感染等药物虽然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炎性反应,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但是却并不能促进受损神经的再生,治疗效果有限。将常规疗法与鼠神经生长因子结合起来能弥补常规疗法的不足之处,促进患者面神经功能的恢复[7-8]。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且面神经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鼠神经生长因子的应用利于促进患者面神经功能的恢复。瞬目反射是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断以及治疗中的一个常见技术,其对三叉神经、面神经、脑干病变的早期诊断、预后评估具有积极意义。R1早成分反射波、R2晚成分反射波是刺激眶上神经由眼轮匝肌诱发的2个反射波,其有助于临床医师评估患者的面神经损害严重程度,了解患者的面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的R1、R2波潜伏期均比对照组患者短,经过治疗后,患者的R1、R2正常波形逐渐恢复,面神经功能恢复较好。还有不少学者提出将鼠神经生长因子与中医疗法结合起来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疗效确切,余慧等人将鼠神经生长因子与穴位埋线疗法结合治疗提高了急性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效果,改善了患者的瞬目反射指标[9];傅彩峰等人将鼠神经生长因子与中成药盐酸川芎嗪联合起来治疗,促进了患者面神经功能恢复[10]。

综上所述,对急性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应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疗效确切,配合常规疗法弥补其不足,能有效促进受损神经的修复再生,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特发性面神经生长因子
维生素D联合GnRHa在特发性性早熟患儿中的应用
特发性腹痛一例
表皮生长因子对HaCaT细胞miR-21/PCD4的表达研究
蒙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针灸为主综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60例
鼠神经生长因子对2型糖尿病相关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探索
胃癌组织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9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4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面神经麻痹80例的护理干预体会
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特发性矮小患儿血中p53及p21waf/cip1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