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运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的效果观察

2018-07-20 06:30波,古玲,王
吉林医学 2018年7期
关键词:肘关节颅脑成功率

邱 波,古 玲,王 莹

(深圳市光明新区人民医院,广东 深圳 518106)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因病情严重,需长期静脉输液,但普通静脉穿刺存在血管损伤、药物外渗导致静脉炎等缺陷,采用PICC置管能减少穿刺创伤。但是常规PICC置管方法较为困难,并发症较多,极易增加患者痛苦。超声引导下塞丁格穿刺技术是一种新型的PICC穿刺技术,特别适用于局部血管条件较差的患者置管[1]。相较于传统PICC置管方法,超声引导下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可减少血管损伤,提高穿刺成功率[2]。本研究为选择一种安全的PICC置管方法,分别对两组患者实施传统PICC置管与超声引导下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4年9月~2016年2月收治的8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试验组与对照组各44例。试验组:男24例,女20例,年龄35~66岁,平均(48.2±6.9)岁;病程3~16 d,平均(7.5±1.2)d;肥胖5例,血管弹性差或肉眼看不见者11例。对照组:男26例,女18例,年龄31~63岁,平均(47.6±6.5)岁;病程5~19 d,平均(7.9±1.7)d;肥胖7例,血管弹性差或肉眼看不见者1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纳入标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诊断标准为:伤后昏迷12 h以上,意识障碍逐渐加重或再次出现昏迷;有明显的神经系统阳性体征;体温、呼吸、血压、脉搏有明显改变,主要包括广泛颅骨骨折、广泛脑挫裂伤及脑干损伤或颅内血肿;Glasgow评分为3~8分。患者家属同意参与本研究;18~80岁;无严重传染性疾病;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血管畸形者;严重血液疾病者;合并全身炎症综合征者。

1.2方法:对照组以盲穿法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不借助任何仪器,通过手触摸运用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PICC置管,首选肘关节下贵要静脉,其次选择头静脉、肘正中静脉。试验组在超声引导下以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具体操作如下:患者取平卧位,超声引导设备置于操作者可直视位置,扎止血带后,以探头对肘关节上血管横断面探查,选择贵要静脉为靶向血管。对血管直径、置入导管外直径匹配度、皮下深度与走向、位置等进行标记,随后松开止血带。测量插管长度,经消毒后,进入无菌区。准备塞丁格组件与导针器套件,操作者持无菌探头贴皮肤,垂直探查肘关节上内侧贵要静脉横断面。选择与靶向血管深度相同的导针器,将其安装于探头导针槽,穿刺导针置入导针器可分离导针孔,保持穿刺针斜面方向。根据显示屏进行操作,靶向血管处于垂直水平线,右手持穿刺针,左右保持探头稳定。回血后分离探头导针器与穿刺针,降低进针角度,将导丝置入,至导丝剩下15 cm左右停止。导丝右侧0.3 cm处皮下注射0.2 ml 2%利多卡因,以扩皮刀钝性扩为小切口。导丝从尾端穿入带扩张器撕裂性置管鞘,导丝送入血管后,按压鞘尖端止血。置管鞘位置将导管置入,将置管鞘取出,调整导管长度。

1.3观察指标:①记录两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静脉血管局部无肿胀,PICC管可顺利送入引导针外套管提示穿刺成功)与一次置管成功率。②观察两组患者24 h内穿刺点出血、置管2周内静脉炎以及2个月内血栓发生情况,并对其发生率进行比较。

1.4统计学分析:SPSS20.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选择χ2检验,以率(%)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穿刺成功率比较:试验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7.73%,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7.73%,对照组分别为81.82%和79.5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并发症对比:试验组PICC置管后静脉炎、穿刺点出血、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率为4.55%,与对照组27.27%相比,明显较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两组患者一次穿刺及一次置管成功率对比[例(%)]

组别例数一次穿刺成功一次置管成功试验组4443(97.73)43(97.73)对照组4436(81.82)35(79.55)χ2值7.3546289P值0.0060.013

表2两组患者PICC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例(%)]

组别例数穿刺点出血血栓静脉炎发生率(%)试验组442(4.55)004.55对照组444(9.09)3(6.82)5(11.36)27.27χ2值0.7153.1055.3018.494P值0.3980.0780.0210.004

3 讨论

PICC置管是一种使导管达到上下腔静脉的穿刺手段,可使药物或营养成分在血管内发挥作用。因PICC置管具有留置时间长、使用安全、便于操作等特点,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中广泛应用,为临床长时间静脉输液提供便利[3]。但是在PICC置管时,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血管及周围组织损伤,产生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病情康复。

提高PICC置管一次穿刺成功与一次置管成功率是减轻血管损伤的关键。从本研究发现,试验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与一次置管成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穿刺选择位置相关。对照组选择肘关节静脉,因肘关节活动,极易出现穿刺点进出移动,对血管内膜产生频繁的摩擦。同时,肘关节处血管交汇、分支或分岔变细,在操作时无法直观判断,不能对血管与导管外径的匹配度进行评估,导致导管在分岔或静脉夹角位置无法通过,从而出现置管失败[4]。同时,试验组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相关研究结果相符。因对照组为肉眼与手触摸方法盲穿,极易反复回针穿刺,产生血管肿胀症状。对于肥胖、水肿或静脉不可见者,一次穿刺成功率大大下降。

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可有效避免传统置管时存在的问题,其作用机制如下:超声波进入人体接触不同器官后会产生反射声波,计算机经回收声波可将图像显示在屏幕上,便于临床操作[5-6]。探头可为操作者提供不同深度的扫盲,根据血管深度选择相应导针器。屏幕有放大功能,能置管显示血管深度与直径,使得置管操作易控。同时,超声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能凸显其显著优势[7]。塞丁格穿刺技术为较细穿刺针将导丝置入,经导丝置入带扩张器的撕裂性置管鞘,撤出导丝与扩张器留置置管鞘,再将导管置入的方法[8]。相较于常规穿刺方法,能最大程度减少对血管及组织的损伤[9]。穿刺选择肘关节至腋下部位,可减少因摩擦产生的静脉炎,或者血液不畅引发血栓等。超声引导下可快速评估血管,避免损伤神经[10]。

综合上述,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具有较高安全性与实用性,能最大程度减少置管创伤,提高一次穿刺与置管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确切临床价值。

猜你喜欢
肘关节颅脑成功率
成功率超70%!一张冬棚赚40万~50万元,罗氏沼虾今年将有多火?
如何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
肘关节镜治疗肘关节僵硬手术技巧
全肘关节置换的临床应用
如何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
肘关节术后医源性骨折伴僵硬
运动疗法联合可调式肘关节固定器治疗骨折后肘关节功能障碍疗效观察
67例颅脑疾病神经介入的诊断及治疗
老年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联合内外减压术治疗的效果观察
研究发现:面试排第四,成功率最高等4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