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减出一个良好的教育生态来

2018-07-21 09:35张慧敏
甘肃教育 2018年7期
关键词:作业培训家长

中小学生减负可谓是一个老生常谈又常谈常新的话题,今年“两会”期间,“减负”再度成为热词。减负,是一直以来横亘在学生、家长、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面前的难题,亟待破解,却又荆棘重重。

近日,教育部等四部门联手整治校外培训机构专项行动的通知引发媒体和公众的极大关注,拉开了减负的大幕,各级教育部门纷纷推出很多减负措施。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给减负明晰定义:“减负应该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指的是违背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超出教学大纲、额外增加的这一部分。”由此,给学生减负、给教师减负、给学校减负的攻坚战在全国范围内打响。让我们共同期待教育摒弃浮躁、功利,回归平和、理性。

“两会”热议减负,国家层面也已经先后发布了9个减负令,但为什么人们普遍感觉中小学生负担不减反增了呢?中小学生的书包越来越重,家长的钱包越来越瘪,教师的非课时工作任务越来越多,对学校教育不满意的指责也时有所闻,教育为何成了不能承受之重?

现象:中小学生学业负担重的方方面面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中小学生大部分都会补课、上兴趣班。各种教育培训机构层出不穷,仅兰州市东方红广场附近,各类辅导兴趣班不下50家。有市场就有需求,在各类辅导、兴趣班异常火爆的背后是家长的疯狂追捧。

兰州市城关区一小学学生家长肖女士告诉记者,她儿子今年上四年级,目前除了学校的课业外,除了吃饭睡觉的时间外,孩子基本上所有的时间都在上各种班,如:奥数、英语、作文等“主课”拓展类,钢琴、萨克斯、围棋、跆拳道、书法、绘画、轮滑、街舞等特长类课程,孩子的时间从早上6点半读英语始,到晚上11点弹完钢琴结束,排得密密麻麻。问孩子苦不?肖女士说:“当然苦,可是现在不吃苦,长大了就会吃苦。社会竞争这么激烈,只有吃得苦中苦,才能成为人上人。”

正是基于“望子成龙”的心态,家长竭尽所能为孩子创造一切学习的机会,孩子却在拔苗助长下不堪重负。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尝试过童年快乐玩耍的孩子长大了能成为一个享受多彩生活的人。

除了补课、上兴趣班之外,中小学生负担之重还体现在家庭作业上。有数据显示,我国中小学生每天课外写作业的时间是2.82小时,时长已超过全球平均水平近3倍。

据调查,兰州市学生写作业时间长可谓普遍现象。对此,不少家长深有体会,西固区某小学三年级的杨杰每晚写作业要写到10点半,杨父分析了原因,语文数学英语作业,有写的有算的有背的,孩子紧赶紧9点能写完,稍微查个字典、喝口水、上个厕所,就到了10点半,甚至遇到孩子不想写的时候,磨蹭到12点的时候也有过。对此,孩子累,家长疲,说起来都是辛酸泪。甚至有一位家长向记者吐槽,说陪孩子写作业陪到了“怀疑人生”。

那么,孩子写作业时间长原因何在?兰州市七里河区五星坪小学王国乾老师认为原因比较复杂,作业过量有课内作业重复性的问题,也有课外家长多加的因素在内,如,数学配套练习一本就够了,但有的学校会给学生再配一套外省的“黄冈小状元”之类的,家长再给学生买一套“天天练”,无形中就多了两到三倍,学生负担无形中就增加了。这种为了提高成绩而牺牲学生兴趣、健康的做法属于涸泽而渔,牺牲的是学生长远利益,对他们后期发展非常不利。王国乾说:“要想把学生从题海战术之中解放出来,把老师从无穷无尽的作业批改之中释放出来,让学生做有效作业,做经过科学设计并拓展学生思维的作业,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减轻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

除了课外班过多、作业过量外,中小学生负担重还体现在睡眠不足上,受作业、课外辅导、兴趣班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没有玩的时间,没有充足的睡眠,负担自然就重了。对此,陈宝生部长提出了减负的目标,“减负应该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指的是违背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超出教学大纲、额外增加的这一部分。”即减负就应把这些超纲、额外的课业负担减掉。采访中,很多教师对此深表认同,校内的作业的确一再精简,但家长们却不这样看。一位中学生的妈妈对记者说,辅导兴趣班有它存在的理由,孩子校内跟不上、吃不饱势必要追赶或者培优,不学不行!由此看来,“减负”工作仍任重道远。

施策:应从严治理校外“增负”

校内“减负”的步伐在加快,学生校外“负重前行”的情况却日益严重。中国教育學会发布的一项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中小学课外辅导行业市场规模超过8000亿元,参加学生规模超过1.37亿人次。

本应为学校教育有效补充、满足多元化需求的校外培训机构,在“校内减负”初见成效的当下,却裹挟家长带着孩子一路狂奔,成了“校外增负”的主力军。这种现象带来的不只是家庭经济负担变大,更使学生的课外负担加重。

好在2月底,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了被称为“史上最严减负令”的通知,明确提出严禁校外培训机构组织中小学生等级考试及竞赛,并从严治理校外培训机构。

“禁令”之下,经调查发现,原定于3月18日举行的“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兰州已停办,比赛虽然暂停,但相关培训并没有停止。记者在兰州市的多家培训机构看到,奥数、英语、作文等培训班依然火爆。这些培训机构均表示,原有的培训班都在继续举办,有的班报名学生不减反增。

“虽然禁赛,但培训机构‘换马甲的速度很快,跟风快。”兰州市城关区一位家长说,“例如,现在国家提倡古文、艺术、书法,培训机构马上就开出相应的提高班、拓展班。”

培训机构花样百出,为的是直追住房按揭的补课费,这让普通家庭备感压力。“孩子补课的费用占了家庭支出的绝大部分。”儿子就读高一的胡女士说,“一对三补数学或英语两个半小时至少500元,大课200元,每个月都要几千元的补课费。家长辛辛苦苦赚来的钱,都送给了培训机构。但是为了孩子,没办法啊!”

所费不菲给孩子补课到底值不值?在王国乾老师看来,这种超前学习、超纲教学反而损害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孩子的成长过程像一棵树,浇了大量化肥可能会迅速成长,但到后期会病态发展,“这也是中国很多小神童长大后‘泯然众人矣的原因,建议家长心态要放平稳,减少焦虑,不要一味揠苗助长。”王国乾说。

对此,业内专家指出,要合力抵制课外辅导乱象,关键还得看国家政策落实,既要开展专项治理,也要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更要切实担负监管职责。

苦恼:教师负担该咋减?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首先离不开一支高质量和有職业归属感、幸福感、荣誉感的教师队伍,最终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素质健全、心态阳光的一代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要有空间才会有发展,给学校独立的办学权力,还教师足够的成长空间,学生的健康成长才有可能。如果不能先为教师“减负”,为学生“减负”可能就是一句空话。

兰州市安宁区教育局局长贠国强认为,很多教师每天看似只上几节课,但是,诸如备课、批改作业、制作课件、撰写论文、教研进修、管理学生、处置突发事件等,会耗去他们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同时,校内外的各种考核、达标、检查、验收、评比等等,更让教师疲于应付,造成教师负担过重,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贠国强说,要为教师彻底减负,首先,必须为教育减负,必须减少流于形式、重复性的和其他不必要的评估和检查,减少无关的会议、无实质意义的考核达标;减少教师非教育教学活动,让他们能够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其次,彻底消除大班额,教师教学负担少了,教学质量也就上去了。再次,建议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聘请一定数量的工勤人员,完成校园安全、宿舍管理、学生营养餐管理等非教学任务,让一线教师从这些琐碎的非教学事务中解放出来,休息权得到保障。最后,为教师教学创造一切条件,学生就近入学,教师也应就近上班,从交通便利上、从后勤保障上多为教师谋划,让教师无后顾之忧,从而专心育人。

说到为教师减负,兰州新华小学教师王凤认为,为教师“减负”,需要建立相应的保护机制,从精神上为教师减压。当出现了有违师德的个别事件,应该通过协商共治的办法解决,不能一味地将板子打在教师群体身上;当教师的合理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需要有专业机构或行业组织为教师撑腰,因为教师也需要良性、宽容、信任的社会舆论环境。教师工作时保持愉悦、积极的状态,学生自然也会有阳光、积极的学习态度。

说到底,为教师“减负”,就是要减轻教师职业所面临的不科学、不合理的外在负担,同时从精神、制度、专业及保障等方面给教师更多支撑,让教师乐教、善教,安心从教。唯有如此,教师才会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改革:招考和评价制度要跟上

过去60多年,国家层面已发布了9道“减负令”,地方出台的“减负令”更是多达上百道。然而,“减负”这场持久战依然处在“打怪升级”的现实困境里,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家长乃至整个社会的育人观尚未改变。

《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改善家庭教育,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合理安排孩子的学习、锻炼和休息时间。”而要消除家长们的焦虑,从根本上来讲,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变革评价机制和招考制度势在必行。

减负,就要切实转变教育政绩观和教育质量关,突破建立多元评价体系的阻力,切实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变革评价机制和招考制度,以彻底扭转唯分数和唯升学率的束缚。

过去一年中,从国家到地方层面,出台了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不以升学率为标准来评价学校和教师的工作、控制考试次数、探索实施等级加评语的评价方式、考试成绩不进行公开排名等一系列规定,力求实现从育“分”到育“人”的转变。如,北京市各小学纷纷推出“乐考”与“乐学”模式,代替传统评价与教学方式,让考场变身“采摘园”,把考分变成“小星星”。更为关键的是中考、高考制度的改革。2017年,上海、浙江两地试点新高考,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成为招生录取工作的重要参考。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四省份成为第二批试点省份。

由此看来,构建多元评价体系,进行中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营造健康教育生态,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减轻教师过多压力,“减负”这场持久战,有了更多制胜的希望。

反思:学校、社会、家庭应合力减负

什么是好的教育?是为了考取一个好的分数,上一所好的学校,还是为了让人的发展更完善、更幸福,更好地成为他自己?整个社会都该反思了。

“这些年,各种成功学、培训机构的广告满天飞,带来的结果就是家长的口袋空了,学生的负担重了,学校的教学秩序乱了。一些不符合教育规律、不符合学生健康成长需求的理念到处流传,给家长制造焦虑,给学生制造负担,这种现象应该坚决杜绝了。”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梁一仁教授说,“整个社会都要提高教育素养,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成功观,使我们的减负工作有一个正确的思想基础。人们的教育素养提高了,不再盲目追求那些成功学,那些培训机构炫耀的培训成绩单,不再听信那些似是而非的理念,只按照教育规律办事,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来办事,学生自然就能健康成长。”

贠国强说:“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只有和教育有关的负担都减下去,减负才能说是有成果的。学生负担减下去了,但是老师的负担不减是空谈,老师的负担减不减也与学校的负担重不重有关。试想,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农村学生大量进城,城里学校数量不足、班额不足就成为突出难题,班额大、择校难就成为社会问题。这个社会问题又牵涉到教育公平问题、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问题……因此,只有系统地解决各种问题,从根源上抓起,整个社会形成了共识,只有学校、社会、家庭合力减,大家的负担都减轻了,才有可能真正做到为学生减负、为教师减负、为学校减负、为家庭减负。”

教育不是流水线上的商品,不能盲目追求生产速度和经济回报。教育是慢的艺术,是最需要静心的事业。当全社会摒弃了浮躁、功利,良好的教育生态自然就回归了。

编辑:张慧敏

猜你喜欢
作业培训家长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家长请吃药Ⅱ
我想要自由
培训路上的感悟——“喜、忧、思”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