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提高学生道德品质

2018-07-21 09:35许小亚
甘肃教育 2018年7期
关键词:养成教育氛围传统文化

许小亚

【關键词】 传统文化;学生;氛围;活动;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07—0020—01

教育的功能不仅仅是传递知识,还包括对学生实施思想品德、素质修养的培养。传统文化反映的是一个民族的特质和一个国家的历史风貌。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在几千年历史环境、文化思想、经济形势、政治观念中不断发展积累并流传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诸多方面,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所在,它反映的是我国在几千年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民族特质与民族面貌,是历史中各家各派流传下来的优秀文化思想、优秀精神传统的综述。对学生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关系着祖国未来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就如何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 、营造浓郁氛围,让经典育人“润物细无声”

高尚的校园文化是一种精神塑造,具有无声的熏陶和感染的教育功能。为此,学校要努力构建以传统文化为底色的学校文化,让学生时时处处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洗礼。学校可利用校报、校内论坛、贴吧、广播台、宣传窗口等舆论渠道,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影响,增强爱国主义精神、诚实守信精神、宽厚待人精神等,从而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品德。此外,学校还应该积极组织各种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帮助营造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氛围,增强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以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

二、躬身教育实践,让经典育人“潜移默化”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学习压力较小、记忆最好、内心最清澈的时候,多背诵一些传统经典,与历史上的古圣先贤对话,学习先哲的风范,习得圣贤的智慧,能将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存入心中,奠定一生融入社会、生活幸福、事业大成的基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播下希望的种子。

要让传统文化走进学生的内心,首先要让传统文化走进教师的心田。学校应注重引领教师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做传承传统文化的引路人。开展教师“读书富脑工程”,寒暑假要求教师至少读一本传统文化书籍,并写出心得,开学后组织交流;筛选从先秦至明清的100多篇优秀的古文,每学期组织一次测试,成绩纳入教师业务考核;定期开展师生经典诗文诵读、赏析活动。在读书、交流、测试、赏析中,让传统文化的种子在每一位教师的心里扎下根。另外,重视学科渗透,将诵读活动引入课堂,可以开展课前三分钟经典诵读活动。通过诵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使学生感受汉语言的魅力,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爱好;通过重温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汲取民族精神的丰富营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开展实践活动,让经典育人“无处不在”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因此,学校不仅应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更要注重他们思想政治的教育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学校应该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通过参观美术馆、历史博物馆、名人纪念馆等,陶冶学生的思想品德,使他们能够充分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此外,还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多阅读我国经典名著,以提高学生的思想内涵,使他们能够体验到人文经典中蕴含的思想品德、道德情操、爱国精神等思想,以提高当代学生的综合思想素质。

四 、学生结合养成教育,让经典育人“生根开花”

让学生学会知恩、感恩,在家感父母养育之恩,在校感教师教育之恩,得到表扬后感努力奋进之恩,受到批评后感鞭策进步之恩……使学生常怀感恩之心,感激和怀想那些有恩于我们却不言回报的每一个人。如,学习品德与生活课中关心父母等内容时,我们把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中,有关孝的内容穿插其中,如“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座”等等。活学活用经典,使经典从古代来到今天,走到学生的身边,走进学生的心里,变成学生自觉的行为习惯,体现在他们的言行举止之中……

编辑:马德佳

猜你喜欢
养成教育氛围传统文化
工匠精神的缺失与高职院校的使命
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探索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论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