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转型背景下高职生就业力培养研究

2018-07-21 17:55宋天祥
北方文学 2018年15期
关键词:经济转型高职生

宋天祥

摘要:转型升级是区域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产生了新的变化,对高职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培养模式等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以宁波地区为例,分析高职生就业力培养的现状,提出区域经济转型背景下高职生就业力培养的建议,以期全面提升高职生的就业竞争力,使其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进而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经济转型;高职生;就业力培养

结构转型升级是区域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和现实需求,在此背景下,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的高职教育直面机遇和挑战。在传统支柱产业升级引发资本与技术对劳动力“挤出”效应的同时,信息科技、先进制造业以及服务业的蓬勃发展,造成了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结构的不协调。就中国市场景气指数CIER来看,物联网、电子商务等行业需求量大,大概将近10岗位1人;而传统“去产能”行业的CIER指数只有0.3,结构性失业问题日益凸显。行业对高职生就业力呈现新要求,高职生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没有文凭优势的高职生如何增强就业力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如何在区域经济转型背景下做好高职生就业力培养工作,是所有职业院校所面临的巨大的挑战。

一、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与高职生就业力的互动关系

(一)经济转型要求高职就业力培养升级

从经济发展整体来看,经济转型对高职生就业的影响有着长期的促进效应,通过经济转型战略的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朝着结构优化的方向健康发展,在此情境下,高职生的就业环境也会越来越完善。然而,随着供给侧改革卓有成效,“去产能”,消除“僵尸企业”使劳动市场的灵活性需求上升,“互联网+”技术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的到来使不同行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逐步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宁波地区为例,以创新为根本驱动,以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为动能的产业转型升级正在给就业市场带来巨大变革,信息技术人才的要求将呈多元化、多层次趋势,制造业技能型人才需求将呈精细化、标准化趋势,服务行业人才的需求将呈知识化、高素质趋势,创新型、外向型人才的需求则呈不断增长趋势,可以说,这些变化趋势对高职教育及高职生就业力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高职生面临就业排挤与岗位缺失的风险

区域经济转型对高职生就业必然会带来巨大的冲击,新旧产业更替的加速,并不仅仅是经济结构转变的结果,而是其必然带来一系列的就业问题,比如衰败产业的淘汰必然会排挤富余劳动力,如果这部分劳动力没有被新兴产业及时吸纳,就会形成结构性失业。另外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教育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当某个产业在前几年属于热门行业的时候,高校会扩大该专业的招生规模,但是经几年之后,该行业可能会被社会所淘汰,因此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会面临就业岗位缺失的风险。

二、高职生就业力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考察区域经济转型背景下,高职生的就业力如何受高职教育及外部用工环境的影响。就高职院校层面就业力培养模式的现状,研究结合《全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高职高专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高职高专教育精品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结构》中的相关指标,并借鉴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从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师资力量和就业指导四个方面来进行考察。对宁波地区的5所高职院校有关就业力培养模式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根据每所抽样学校的办学规模按比例发放300-500份问卷,每个抽样专业发放50份左右的学生问卷,3-10份教师问卷。最终回收的有效学生问卷为1986份,有效教师问卷为198份。另外,本研究同时还将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的个体层面因素纳入考察,以用人单位视角,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采取李克特5分量表测量。其内在指标主要包括自我管理与调节能力、创新意识、责任意识、与他人有效工作的能力、通用能力(掌握电脑操作,信息管理等方面)与外语能力等方面。我们对录用高职毕业生的用人单位发放调查问卷500份,最终回收有效问卷486份。

(二)现状分析

1.专业学习滞后,顶岗能力弱

相对本科生而言,高职生学历较低,在激烈的社会就业竞争中不占据优势。因此,同等条件下培养高职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而调查显示,宁波地区高职院校在学生培养模式上,仍沿用原来的知识型体系,偏重理论,专业知识老化,滞后于真实的岗位需求变化,而且只有少部分教师能够真正施行“教学做合一”的教法。此外,虽不少院校近些年通过校企合作不断拓展毕业生的实践实训渠道,以期达到校企零对接的目的。遗憾的是,目前的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都还远远不够。一方面,合作培养的时间局限于毕业阶段,没有深入到高职生培养的全过程,另一方面,合作培养的模式局限于定岗实习等几个固有模式,没有二次创新,在新形势下多面临困境。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高职生的岗位专业能力的失望值较高。

2.职业素养不足,创新能力弱

毕业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是企业招聘的重要风向标,根据对宁波地区用人单位对高职生个人特质评价的调查结果反馈,高职类应届毕业生所具备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与实际岗位需要的差距较大,高职生普遍表现出人际交往能力差,团队合作能力与敬业精神缺乏,心理素质低,社会适应能力不足等诸多问题,综合职业素养还远远不能满足企業的需求,导致了高职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后劲不足。另外,创新意识薄弱成为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负面评价的一个重要因素。

3.规划意识欠缺,适应能力弱

高职生职业规划意识淡薄是目前大学就业工作的普遍问题,在区域经济加速变革的背景下,这个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高职院校将教学重心更多地放在了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上,学校虽有对学生开设相关就业课程指导,但教学不够系统,多数学生仍缺乏职业规划意识,部分学生直到大学毕业还未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此外高职院校对大学生的专业认知教育,往往停留在始业教育阶段,缺乏持续和更新。高职毕业生走出校门时,面对已经变化了的职业环境和就业形势,缺乏应变和适应能力,这也直接导致了高职毕业生就业稳定性差,离职率远远高于本科毕业生。

4.学习能力偏弱,外语水平低

由于学习基础的原因,相对于本科生,高职学生在信息采集、文字归纳等方面的学习能力欠佳,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处于沿海开放城市的高职院校毕业生,连基本的外语学习能力也不具备,则是令人担忧的。因为,在进一步对外开放的国策下,良性的对外贸易对经济的贡献作用将越来越大,就业岗位对职业外语能力的要求也必然不断增加。相对于本科学生对外语学习的热火朝天,高职生的外语学习显得有些鸡肋,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对英语学习的硬性规定,英语课沦为可有可无的“选修课”。另外,岗位英语课程又受制于教材缺乏及教师教学能力不足的原因,教学效果差强人意。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高职生的职业外语能力满意度较低。在调研中,多数企业指出学生的职业外语能力较差,满足不了企业的现实要求,希望学校加强对学生职业外语能力的培养。

三、区域经济转型背景下加强与改进高职生就业力培养的建议

(一)明确就业指导策略,构建高职生就业力培养的优势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的高职教育,培养的是与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的高技能人才。基于人才培养的定位和经济发展的现状,职业技能熟练程度高、动手能力强是高职生就业竞争力的基石,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定岗实习、岗前综合实习等活动和载体,让学生提前获得零距离了解真实工作环境的机会,并在这段“优先就业”期内巩固在校期间的所学,了解不足之处,尽早思考就业对策,謀划就业策略,并在熟悉工作环境的过程中,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探索独立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掌握将思维化为行动,将行动变为结果的能力。换言之,就是将基础“动手能力”升级为高阶“执行能力”,这里的执行力是一种驾驭工作环境,解决工作问题的能力,应当成为高职生参与就业竞争的优势所在。所以,构建高职生就业力培养的优势体系设想如下:

(二)实现“学校教育即是社会生活”,优化高职生就业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助推高职院校专业调整和课程改革。关于课程体系的设置,可以考虑打破学科限制,以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为导向,以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为基础调整课程体系,及时把生产一线中使用的先进经验、先进方法、先进技能挖掘出来,着重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应用。关于课堂教学的实施和组织方式,高职院校还应在不同教学阶段安排相应的实践活动,保证实践教学贯穿高职院校培养全过程,确保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此外,良好条件的实训基地是实现高职毕业生具备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保障。高职院校可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使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形成学校、行业与企业零距离接触的产学研长效机制,使学生了解企业的相关规章制度和相关行业的职业标准,增强高职生的职业亲密度与社会接近度,为今后从事岗位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开展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构建高职生就业力培养的时间体系

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为高职生职业适应性培养指明方向,提供方法论指导。只有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提升自身的职业适应性水平。具体来说,高职院校可选聘专业技术人员、企业高级管理担任兼职教师,参与高职生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让高职生在充分考虑社会需求的前提条件下,结合自身的职业技能水平,性格与兴趣等因素综合考量并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并具备及时调整与适应职业环境的能力,进而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提高与之相匹配的就业能力。重要的是,这个过程应贯穿于高职生学校教育的始终,全程实施与阶段推进相结合,生涯认知与调整同步进行。

(四)施行“三个课堂联动”的职业素养教育,创建高职生就业力培养的空间体系

基于高职教育的定位,高职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与其职业素质养成息息相关,高职院校应当给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素质养成提供广阔的空间。首先是“第一课堂”教学认同,全体教师应当认同“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理念,把职业素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职业素质、如何培养职业素质以及职业素质养成对他们将来就业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教育学生形成就业认知。其次是“第二课堂”训练固化,学校应当加大对校园日常活动的有效管理,并将其纳入就业力培养体系中,让学生通过军训、新生艺术节、社团活动、“模拟公司”等活动和载体的日常训练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责任意识、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自律自强、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等职业素养。第三是“第三课堂”实践提高,主要通过“暑期社会实践”、“岗前综合实训”、“顶岗实习”、“毕业综合实践”等实践活动进行。让学生有机会提前参与真实的企业生产与管理,借助社会实践平台,将书本知识和学校职业素质训练成果应用于职业实践,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增强专业技能水平,培养创新能力。

四、结语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的升级加快,社会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需求剧增,这为高职生就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作为与地方经济建设联系最直接、最紧密的高职教育,应从培养策略与培养模式多个角度进行改革与完善,不断提高毕业生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打造高职生核心竞争力。以满足现代企业发展对人才综合素质的需要,为更好地适应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发展战略的需要服务。

参考文献:

[1]吴言.职业院校:就业率与就业力[J].职业技术教育,2008(4):1-1.

[2]蒋宗伟.我国台湾高职毕业生就业力培养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2(16):39-42.

[3]李连营.以就业能力培养推进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探索与实践[C].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2009.

[4]卿石松,曾湘泉.就业能力、实习经历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基于山东省2007届高校毕业生的实证检验[J].中国人口科学,2009(06):102-108.

[5]王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现状及改进措施[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02):167-170.

[6]张紫琳.经济转型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及政府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5(24):232.

[7]徐楠,牛增辉,周红利.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分析——基于SWOT分析模式[J].职业2013(09):74-75.

(作者单位: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经济转型高职生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创新
如何引导高职生理解《三国演义》中的英雄情怀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
要为高职生打造更多的“学习路径”
浅谈高职生讲演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