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国朋友圈解读

2018-07-21 12:15谢畅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16期
关键词:朋友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谢畅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毫无疑问为中国朋友圈的发展积淀了深厚底蕴,提供了精神滋养。因此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命题意涵这一问题,能够让我们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逻辑框架和精神内涵,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什么能勇立时代潮头、争作思想先锋,理解中国朋友圈何以大之文化底蕴。

关键词: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 朋友圈 传统文化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之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它在优秀的传统文化母体中孕育成长和发扬光大,既传承了传统文化的建设理念、价值追求和精神诉求等,又提升了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阐释传统文化的价值——“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结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中,是规定文化质和方向的深层次要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仁”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我们倡导的“友善”、“爱国”包含着博爱,体现了爱无差别,社会和谐由此而生。进一步将“泛爱”推己及人,达到“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贱,诈不欺愚”的理想境界。这正和我们倡导的和平外交、互利共赢的理念实现了高度契合。以此为基础构建的中国“朋友圈”也就越来越大。[2]

传统文化中“善”的思想同样是中华文化之精髓,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老子》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在道家学说里,道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处于众人所不注意的地方或者细微的地方。水,无色无味,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无所滞,它以百态存于自然界,于自然无所违也。水为至善至柔;水性绵而不绝,微则无声,巨则汹涌;与人无争却又容纳万物。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人生之道,莫过于此。所以,立德树人要求善作魂。一带一路是道,上善若水是玉。中国给世界引以道,施以玉,何患无友乎![3~6]

二、马克思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之源

马克思对文化(意识)的研究是建立在经济分析基础上的,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组构社会经济基础的两大要素,在生产关系中,文化(意识)的作用重要,能够稳定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这一影响深远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模式把经济视为社会基础,而文化(意识)等形式则被视为上层建筑,它们产生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并为后者的再生产提供服务。

马克思主义不仅认为经济、政治因素对文化起决定和制约作用,同时还分析了文化的特点和相对独立的发展规律,及其对经济、政治发展的能动的反作用。恩格斯曾指出:“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并不是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而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这是在归根到底不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相互作用。”这也充分说明了文化与经济等因素之间是相互促进、彼此推动的。

马克思主义对文化的论述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定性规质、发展道路。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理论,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注入了鲜活生命力与先进内涵,这也为我们重视文化提供了理论支撑。因此,以文会友,聚同化异,中国朋友圈得以全方位发展。

三、外来优秀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借鉴之石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呈现了政治多极化、信息多样化等时代潮流,每个民族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都对人类先进文化进行相互汲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也不例外,历经了对外来优秀文化有效借鉴之后的文化资源整合。例如,西方关于“法治、民主、生态文化”等理念,在我们的执政治国方略和核心价值观中都有体现。正如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80年校庆时的讲话中提到:“我们不仅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还要睁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中获得启发,为我所用。”在借鉴外来优秀文化的同时,我们因为了解而进一步理解,对个人朋友而言,理解是信任的基础,对国家的朋友也同样适用。正如习近平2017年3月27日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所提到:“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以及多种宗教。如果只有一种生活方式,只有一种语言,只有一种音乐,只有一种服饰,那是不可想象的。对待不同文明,我们需要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因此,在当前积极吸收接纳外来优秀文化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需要,是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需要。[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海纳百川、博采众长,又坚持初心、创新发展,这种不断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先进特质,一方面有利于建立我们对自身文化的自信,习近平阐释:“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从而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使命担当;另一方面有利于加强世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增强其凝聚力与吸引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中国“朋友圈”越来越大给予了丰厚的底蕴。[8]

参考文献

[1]《中共十九大开幕,习近平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作报告》(直播全文),中国网,2017-10-18.

[2]王澤应.论承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伦理学研究,2015(1):6-10.

[3]王永贵 吴锦春.从马克思主义视角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12):11-15.

[4]马永庆 马兆明.传统文化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何以可能[J].山东社会科学,2016(10):154-159.

[5]尹德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历史传承与创新[J].探索,2013(2):113-116.

[6]曾铁.优秀的外来文化是文化繁荣与科学发展之“砖石”[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1):109-115.

[7]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3-08-21.

[8]安作璋.论语辞典[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朋友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学生社团建设
贾康:“中国特色”的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中国特色”的低速电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