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而获知 承先启后
——评荆晶专著《晋剧唱腔音乐研究》

2018-07-22 03:06王文举
戏友 2018年4期
关键词:唱腔戏曲音乐

张 玄 王文举

2018年5月,一本戏曲音乐理论研究著作的出版引发业界关注,这就是《晋剧唱腔音乐研究》,作者是山西省戏剧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荆晶。全书洋洋28万余言,系统论述了晋剧音乐发展简史、晋剧唱腔板式、腔词关系、晋剧音乐唱腔创作手法研究、工尺谱曲牌译释、晋剧唱腔实例《打金枝》创腔手法分析。一位“80后”的学者在晋剧音乐方面有如此深入的研究和如此丰厚的产出,令人惊异。“后记”中,作者谈到了自己的成长过程:出生于戏曲之家,自幼耳濡目染;求学于中国戏曲学院,经历了本科、硕士研究生七年严格的晋剧音乐作曲专业训练;毕业后回到家乡,在山西省戏剧研究所工作,求教于戏研所及山西当地多位业内专家。应该说,这本书是作者学习、从事晋剧音乐创作与戏曲理论研究工作的宝贵积累。

一、继承前人丰厚的研究基础和学术血脉

《晋剧唱腔音乐研究》一书的研究对象是晋剧,又名中路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之一。在蒲州梆子基础上形成。据我个人浅见,晋剧唱腔音乐在众多梆子腔剧种中独树一帜,除了具备梆子腔高亢激越、跳宕活泼的总体声腔特征外,晋剧唱腔的板式丰富且细腻:七种常用板式类别下又有细致分类,或有独特的结构、或有特色唱法融入、又或是辅以不同的伴奏器乐。例如仅【流水】一类就又细分为【大流水】【小流水】【紧流水】【慢流水】等,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同时,唱腔旋律形态千姿百态,在板腔体为主体的曲体中,辅以各种特色花腔,可叙事、可抒情,能慷慨激昂、亦能柔婉悠扬,应该说是一个充满浓郁晋中地域色彩的、且在情感表达类别上比较全能的地方剧种。加之艺术家的个性创造,流派纷呈,其剧种魅力十分迷人。

有关晋剧音乐研究的第一本学术专著是1952年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由常苏民先生所著的《山西梆子音乐》一书,其前身《山西梆子音乐概述》于1944年7月在晋绥革命根据地就已油印面世(曹速刻印出版)。其中收集整理了眉户、秧歌、梆子等唱腔、器乐曲牌和打击乐锣鼓经,这部著作曾被中国音乐界和吕骥同志尊称为“中国研究民间戏剧音乐的先导”①。1955年,研究专论、堪称业界指南的《晋剧音乐》出版问世,这本书由张沛和郭少仙编著,也是山西省文教厅剧目审定组(山西省戏剧研究所前身)编辑出版的首部晋剧研究专论。1956年5月,山西省太原市晋剧团一分团晋京演出大获成功。中国戏剧家协会召开了“晋剧座谈会”,与会者有时任文化部副部长刘芝明、时任剧协代理秘书长李超、时任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罗合如等,出席那次座谈会的晋剧艺术家有丁果仙、白晋山、郭兰英等。会议中对于晋剧的唱腔音乐有过这样的结论:“晋剧的唱腔也有它的特点,过去的许多丰富优美的唱腔应好好保存下来,可以在演出中继续运用发挥,需要改的可多做些研究然后在实际中逐步地去改,不要轻易地丢掉了原有唱腔中的东西。”②半个多世纪前的那次座谈会对于晋剧音乐自信、审慎的态度,为后来的创作和研究指明了方向。应该说,晋剧研究在艺术家、学者的集体文化自觉和智力支持下,起步早、资料多,奠定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研究思路。

如果说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先行者们开启了晋剧研究的先河,那么20世纪后半叶进行晋剧研究,尤其是从全面反映中国各地各民族戏曲历史和现状的戏曲专业志书——《中国戏曲志·山西卷》的编纂开始,就由山西省戏剧研究所接棒了。迄今为止,这个省级戏剧研究所,共编辑出版了《晋剧百年史话》《梆子声腔剧种学术讨论会文集》《山西剧种概说》《中国梆子戏剧目大辞典》《山西戏曲折子戏荟萃》《晋剧名生郭凤英》《全国剧种剧团现状调查报告集》《山西戏曲剧目总揽》(上、下卷)《山西四大梆子唱本精粹》《山西民间小戏》《山西戏曲名角》《梅花访谈录》等多部晋剧及山西当地剧种的研究专著。这些著作紧紧植根本土戏曲,音乐本体研究与田野考察结合,口述史与文献研究并举,既重视对传统戏曲的保护与研究,又积极关注当下创作、社会音乐生活,体现出了山西省戏剧研究所对于山西本土戏曲当仁不让的学术担当、遵古而不废今的学术关照和严谨求实的学术态度。

在晋剧音乐本体形态的研究方面,《梆子腔唱腔结构研究》(罗映辉,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年)、《晋剧音乐概论》(董文润,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山西戏曲唱腔体式研究》(韩军,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晋剧唱腔旋律研究》(宋立功,三晋出版社,2013年)等著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近年来,硕博论文中,山西本土的学者在晋剧流派唱腔、板式等方面的研究也颇多建树。

上个世纪80年代后,随着学科壁垒的打通,戏曲音乐研究逐步从注重形态描述和规律探寻走向了多学科交叉发展的道路,学者们从人类学、民俗学、语言学等多学科视角阐发传统音乐艺术,研究更加开放式、多元化。应该说,《晋剧唱腔音乐研究》一书正是诞生在这个历史节点,是在前辈学人研究的基础上,延续了山西省戏剧研究所的学术传统和血脉、且融入了新时代学者学术思考和关切的论著。因此,这本书读起来既有对待传统的审慎,又有写作中的新意,体现出独特的学术价值。

二、《晋剧唱腔音乐研究》的学术价值

1.多视角的戏曲音乐史叙事

该著作第一章《晋剧音乐发展简述》部分的写作视野开阔,史料丰富,既注重史料的引证,又能够引入民俗、文化意蕴,同时通过口述史进行填补,三者相互补充、相互印证。在“中路梆子的形成”部分的论述中,作者将成因总结为:“一、晋商的支持与商路成就戏路。二、音随地改,山陕梆子从下路向上发展。三、‘风搅雪’式的演出,促使梆子腔与晋中地区民间音乐相结合,形成中路梆子独特的语言系别。”③这其中,除了音乐自身发展的因素外,作者还关注到了生态对于音乐的影响和塑造。通过对时代背景的宏观叙事,结合细腻的艺人、班社个案示例,为读者再现了百姓嗜戏、富家养戏、商贾资戏、官吏扶戏——几种合力共同作用下促成中路梆子形成的剧种历史。这种兼顾宏观、微观——历史社会巨轮推动和群体审美选择、剧种艺术生命和个体生命关联的写作是很不容易的,作者却能够非常巧妙、自然地处理好几者关系,足见功力。

在戏曲音乐史学研究中,作者还特别强调了乐队编制、乐器形制、演唱调门的变化等音乐因素嬗变的历史成因,以及这些嬗变带来的剧种艺术上的推进。作者的笔触将历史解读一直延续到了21世纪,关注新剧目、新作品的产生,并总结出晋剧音乐创作手段的新变化、新动向,体现了民族音乐学者积极投身、关注和引导当下社会音乐生活的态度。

2.音乐形态的实证分析

音乐形态研究常常被许多学者视如畏途,其原因有很多种,有源自于研究者主观的,也有来自于客观学术环境的。涉及形态研究,要做大量细致、深入的案头工作,要在音响、曲谱中反复比较、研究,同时还需要研究者自身有过硬的音乐基础、敏锐的听觉、扎实的读谱能力、较强归纳能力、逻辑能力以及思辨能力,一个都不能少。因此,音乐形态研究常常需要能力强、静得下心且坐得了冷板凳的有志学者。而从贡献而言,对于戏曲音乐创作、理论研究,音乐形态研究又是最具实证、最为实用的。

在第二章《晋剧唱腔的板式》、第三章《腔词关系》、第四章《晋剧音乐唱腔创作手法研究》、第六章《晋剧唱腔实例〈打金枝〉创腔手法分析》中,作者展现了音乐分析的扎实功底,并对晋剧唱腔音乐的基本形态、变化形态、组合形态剥茧抽丝,进行了细致地探讨。每一个观点的提出都有大量详实的谱例论证。这些论证不是一般的泛泛举例、摆摆家底,而是经过作者筛选、认真提炼和总结出的蕴藏在晋剧唱腔中的宝藏。在论述了晋剧唱腔板式后,作者总结出连套板式转换连接的多种组合形式:由慢而快的组织方式、由快而慢的组织方式、整散结合的组织方式④和四种转板的基本手段⑤。作者特别注重创腔、作曲技法的总结,这应与其在中国戏曲学院七年的作曲专业训练有较深的渊源。也正因如此,这本书在阅读中就有了另外一层趣味或者说意义:它不是干瘪的理论叙事,更带有作曲家对传统戏曲生命本体的体认,读者不仅能够知道晋剧唱腔音乐是怎样的,更能体会到作曲家眼中的晋剧唱腔音乐是怎样的。同时,书中的这些总结又是可以被创腔、作曲家借鉴的成功经验。

3.“腔词关系”理论的引入

“腔词关系”理论发轫于1957年《曲艺音乐概论》《山东大鼓》、1958年《单弦牌子曲》的分析,这一理论后来从曲艺音乐推演到戏曲乃至整个中国传统音乐的声乐类种,于1963年形成了《腔词关系研究》一书。其中对于腔词音调关系、腔词节奏关系、腔词句式结构关系有系统全面的论述,并首次创建了一套独特、实用的术语体系,对于研究戏曲文、乐结合理论有着深刻的影响。

《晋剧唱腔音乐研究》将腔词关系研究的成果,合理引入晋剧唱腔研究之中,结合晋语方言区的语言特色,阐述了晋剧唱腔与音调的关系、唱词与唱腔结构的关系,提出了解决腔型与字调相抵关系的方法、解决句法关系相抵与不协调的方法等十分实用的创作原则,是“腔词关系”理论在晋剧唱腔音乐研究中的成功嫁接和活用。

4.珍贵谱本的译谱和研究

在《晋剧唱腔音乐研究》一书中,作者单设一章写了“工尺谱曲牌译释”,其中呈现了一份珍贵的手写工尺谱——一本由精通晋剧的戏迷刘英钜保存在乡间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工尺谱。作者花费三年的时间将这份年代久远、手写记录的工尺谱进行了译谱,不仅还原了其音乐风貌,同时还对曲牌的来源、结构、调式、旋律、风格一一做了详细论述,通过文献进行了详实地考证。作者在让一份古老乐谱焕发新生命的同时,让读者看到了诸如【绣荷包】【寄生草】等明清俗曲在晋中地区历经的风格化演变,对于传统音乐流变的研究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谱本。同时,如同【霸庄台】乃是【傍妆台】的晋语发音讹传等,通过音乐的比对获得真实曲牌名的考证,读来十分有意趣。

三、《晋剧唱腔音乐研究》读后的一点思索

梆子腔最迷人之处在于“各美其美”——在不同的方言、民俗、风土中长期构设出独特的戏韵并与古代宫廷艺术显示出迥异的生存姿态。现代化的语境对传统文化带来最大的冲击,就是艺术的趋同性,同质化的创作和所谓“保护”,给千姿百态的戏曲艺术带来的或许是致命性的损伤,而这种损伤也许是隐藏于一时的鲜花掌声、盛况空前之下的。如果不能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潜伏期”过后危害终将显现。晋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座宝矿的守卫者和传承者应当做到不因一时的生存压力而媚俗、不因某些文化乱象而迷失、不因追逐时尚而丢弃了艺术本质。从这一点上讲,荆晶的这本《晋剧唱腔音乐研究》植根艺术本体,在传统中上下求索,著作的字里行间体现出的正是学者的文化自觉和坚守。

曲润海先生说:“……这样的著作山西太少了。岂止专著少,就是像样子的戏曲音乐评论也很少……”《晋剧唱腔音乐研究》既是一本理论著作,又是可供作曲家、唱腔音乐设计者使用的工具书,希望这本著作能够在晋剧音乐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注释】

①颜曼秋、何云洪《试评〈山西梆子音乐〉——缅怀可敬的老院长常苏民先生》,《音乐探索》2015年第4期,第45页。

②长《记晋剧座谈会》,《戏剧报》1956年第6期,第16页。

③④⑤荆晶《晋剧唱腔音乐研究》,三晋出版社,2018年,第5~12页、92~95页和95~99页。

猜你喜欢
唱腔戏曲音乐
戏曲从哪里来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任派”唱腔——忆任哲中
《中国黄梅戏优秀唱腔全集》出版发行
经典唱腔 适才做了一个甜滋滋的梦
优秀唱腔《徽匠神韵》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歌剧要向戏曲学习
音乐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