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我效能感理论的体校文化课教学改革

2018-07-22 16:12戴梦雅
青年时代 2018年10期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体校文化课

戴梦雅

摘 要:体校学生活泼好动、性格开朗,擅长专业特长,而文化成绩普遍较差,文化课学习兴趣不浓。如何提高他们的文化课学习成绩是急需破解的难题。自我效能感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不仅受行为结果的影响,而且还受人对行为结果的期望的影响。教师要正确运用自我效能感理论,通过帮助学生端正思想认识,创新教学内容,调整教学目标,创新评价模式,发挥榜样的表率作用等,提高学生文化课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成绩。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体校;文化课;教学改革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这是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进军令 ,地方体校作为发现、培养和输送体育后备人才的基地更是责任重大。鉴于体校学生活泼好动、性格开朗,擅长专业特长,而文化基础普遍较差,文化课学习兴趣不浓。加之他们训练任务繁重,时间和精力有限,在文化学习和行为习惯方面都有明显欠缺等特殊性。如何关心这些学生的成长,帮助他们提高文化课学习成绩是每位文化课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正确面对体校文化课教学的现状和困境

近年来,地方体校的生源极其匮乏,招生十分困难。学生进入体校后,绝大部分学生的文化课成绩有所下降,家长不愿以牺牲子女文化课成绩来获得未知的体育发展前途;从事体育运动训练的学生,除了极少部分在体育方面有天赋,能通过多年系统的训练,取得一定的成功之外,绝大部分成了陪衬品。

(一)学校重专业技能,轻文化课学习

目前,由于受“金牌主义”的影响,体校普遍存在“重训轻读,重技轻文”的现象,学校经常要应对省市各级比赛,赛前要集中训练,文化课随时要给技能课让路,学生的学习时间难以得到保证。而体校学生又不了解文化课学习的重要意义,认为只要学好专业课,掌握了专业技能,文化课学不学都一样。

(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厌学情绪严重

体校招生录取以体育技术成绩为主,学生文化基础差,进校后文化学习很难跟上。部分学生自信心不足,厌学情绪严重。上课睡觉的多,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多,这种现状使文化课教学目标无法达成。

(三)文化课教师边沿化,缺乏成就感

体校文化课程虽然使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教材,但体校一般归口文体行政部门管理,没有纳入当地义务教育学校考核范围。在教学改革方面缺乏教育科研部门的业务指导,在质量诊断方面缺乏教育行政部门的考核评价,这使得体校文化课教师考核无横向对比,工作无目标、无压力,也就无动力,地位被边沿化,缺乏成就感和自豪感。

(四)文化素质难以达标,升学择业面临困难

由于地方体校的办学条件比当地普通中小学差距较大,以致绝大多数体校生的文化素质难以达到升学和择业的要求。据网易体育报道:退役运动员普遍反映“在离开运动场之后,才发现自己除了体育啥都不会。”文化教育的缺失,使得体校生和退役运动员在择业时困难重重。

二、认真分析体校文化课教学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思想认识偏差,偏离“读训并重”方针

毋庸置疑,体校学习体育专业知识,掌握体育专业技能,提高竞技体育水平,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但作为培养体育专门人才的学校忽视文化素养的作用,认为文化课教学与专业教学没关系,将直接影响文化课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以及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动力。

(二)教学内容枯燥,脱离专业实践需要

目前,体校使用文化课教材全部照搬普通中小学教材,内容比较全面,很少结合体育专业特点,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不能满足体育专业教学的需要,不能激发学生对文化课学习的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的教学。

(三)教学理念陈旧,无法激起学生兴趣

体校有很多教师来自于普通中小学,有些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完全改变,教学过程不根据体校学生基础实际、不结合学生所学专业,仍然以普通教育模式进行教学,基本上是应试教育。这既严重制约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也使体校文化课教学脱离了为体育专业教学服务的方向,滋长了学生对文化课的轻视和厌学情绪。

(四)学习目的不明,学习动力明显不足

经常有学生问“学了语、数、外有什么用?”听不懂,不想学。 很多学生认为文化课只是一门公共课,对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用处不大,只要学好专业课,就能提高体育竞技水平,将来会当好一个优秀的运动员,这种错误的观念抑制了学生们学习文化课的热情和兴趣。

(五)评价模式滞后,教学导向明显偏差

目前,体校普遍采用标准化、规范化的试卷考试方式,过于注重知识和技能的考核,“唯分数”“唯技能”的现象仍然存在,忽略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考核。同时评价主体比较单一,一般都是由教师评价学生、校长评价教师、教育主管部门评价学校,缺乏学生、教师、学校的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这样的评价模式,使评价信息来源单一,评价结论很容易出现片面、主观等问题。不能发现和激发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三、高度重视自我效能感理论对体校文化课教学的指导作用

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班杜拉对自我效能感的定义为“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即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

班杜拉等人的研究还指出,自我效能感影响或决定人们对行为的选择,以及对该行为的坚持性和努力程度;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进而影响新行为的习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

研究结果表明:自我效能感高的人,期望值高、显示成绩、遇事理智处理、乐于迎接应急情况的挑戰、能够控制自暴自弃的想法,需要时能发挥智慧和技能。自我效能低的人,畏缩不前、显示失败、情绪化地处理问题、在压力面前束手无策、易受惧怕、恐慌和羞涩的干扰,需要时其知识和技能无以发挥。

可见,自我效能感对提振学生的学习信心具有十分重要作用,在体校文化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确运用自我效能感理论,千方百计地帮助学生培养自我效能感,提高学生文化课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成绩。

四、正确运用自我效能感理论提高体校文化课教学质量

(一)耐心说服教育,提高对文化课学习的认识

班杜拉十分重视言语劝说对学生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影响。当学生得到源于自己敬重的人鼓励或激励时,可以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为此,教师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向学生进行说服教育:

一是体校开设文化课程是国家人才培养的要求。地方体校承担培养优秀的体育人才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双重任务,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必须学训并重。制度上学生不能忽视文化课学习,必须开齐、开足、开好各门必修文化课程,并达到一定的水准。

二是体校开设文化课程是专业学习的需要。学好文化课程不但能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还能帮助自己对体育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体育赛事不是单纯的体能竞争,同时包含运动员文化水平的比拼。科学训练要求运动员能消化、吸收当代最新的科技成果来进行合理训练,而运动员的文化基础水平是进行科学训练的前提。学生文化课水平越高,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就越强,就更便于与教练交流沟通,就能更有效接受理解教练指导意图,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是体校开设文化课程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许多事实证明,体能突出而文化基础和智商情况不理想的学生,也很难在体育上有所造诣。再者,依照运动员培养规律,地方体校的学生中只有十分之一可以成为专业和职业运动员,九成的学生最终仍要像普通学生那样升学或走上社会择业。如果不让运动员苗子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将会毁了那些无法走上职业运动员道路的普通孩子的前程。

(二)联系专业实际,优化文化课教学内容

要改变长期以来学训分离现象,加强文化课教师与专业教练的沟通交流,促进学习内容与训练内容的对接,促进学生和谐健康地发展。要树立文化课教学为专业训练教学服务的思想,文化课教师主动适应专业教学需要,加强与教练的联系,根据训练课将用到的文化知识,在遵循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前提下,优化教学内容,制定授课计划,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三)坚持因材施教,制定适宜教学目标

自我效能感理论告诉我们,成功练习的体验能够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根据体校招生以体育特长为主,学主来自不同学校和地区,文化基础参差不齐的实际。首先,文化课教师要与班主任和教练员紧密配合,摸清每个学生的学习底子,帮助他们制订切合个人实际的学习计划。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文化基础的实际状况制定适宜的教学目标,使他们“跳起来能摘到桃子”,帮助他们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第三,要实施分层教学,关心每个学生的成长,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每节课都有获得感。通过学生文化课学习目标的成功实现,增强其自我效能感。

(四)树立典型标杆,重视榜样表率作用

班杜拉认为:人的许多效能期望是来源于观察他人的替代经验,说明了榜样有巨大的动力作用。首先,要注意树立身边的榜样。文化课教学中,每当学生看到同伴在学习中取得进步时,就会增强自我效能,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树立几个文化基础差但学习进步快的典型,使其他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和恐惧心理,看到成功的希望,并通过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其次,要结合我国体育界优秀运动员学习文化课的实例。如:围棋优秀运动员聂卫平,从小就很重视数学知识的学习,且学习成绩一直优秀。这一方面说明,文化课学习对启迪思维、开发智力助推作用;另一方面说明运动员文化课学习和体育训练是可以兼顾的。

(五)建立合作交流,优化文化课学习环境

社会学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与改变与学生所处的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合作的学习环境比竞争的学习环境更容易使学生产生成功体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因此,在体校要文化教学中,要注意营造轻松偷快的教学环境,通过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精神。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学生犯错,用赏识的眼光看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与进步,如学生作业书写比以前工整了,回答问题比以前积极了等等,都要及时给予肯定与表扬,使得师生间形成一种良好的合作关系。要营造积极自信的班级氛围,新班级刚组建时,就应该注重营造一种积极自信的班风,在制定班规班约等规章制度,平时班工作讲评时,都应该以“营造积极的班风”为前提,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促进文化课程的学习。

(六)创新评价模式,促进学生成长进步

一是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加强形成性评价。通过形成性评价客观反映学生在平时取得的进步,帮助他们逐步树立学习信心,获得成就感。二是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重视定性评价。通过书面考试的方式,对学生认知水平进行评价;采用陈述性的语言、激励性的评语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表现进行评价,使每个学生得到赞美和鼓励。三是将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评互评。实施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诸琛.体校学生特点和对策探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0(09).

[2]吕海英.学会在教学中应用自我效能感理论[J].语数外学习,2013(04).

[3]马淑良.体校文化课教学探讨[J].辽宁体育,1991(06).

[4]任连荣,李永志.體校学生文化课成绩差的原因与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5(S1).

[5]李春兰.体育教学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J].教学与管理,2007(30).

猜你喜欢
自我效能感体校文化课
“对分课堂”在体校语文课堂应用初探——以《囚绿记》为例
2019年全国体校杯足球比赛总决赛在广东清远举行
走到十字路口的业余体校
碰撞:故宫文化课与英国中文热
探究自我效能感理论下的高职英语自主学习策略
自我效能感对高校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影响
业余体校击剑训练发展趋势
激励理论在中职文化课学习中的应用
汉语国际教育中的中国文化课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