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疫苗引入免疫规划后培训与信息传导效果调查

2018-07-23 13:31赵丹李晓梅卢莉马蕊周涛杨帆吴劲孙昊刘方
首都公共卫生 2018年3期
关键词:禁忌症知晓率门诊

赵丹 李晓梅 卢莉 马蕊 周涛 杨帆 吴劲 孙昊 刘方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基于一系列临床研究与循证工作[1-3],于2014年12月5日将一剂野毒株脊髓灰质炎(脊灰)灭活疫苗(IPV)引入北京市免疫规划,采用1剂IPV+3剂脊灰减毒活疫苗(OPV)的免疫序贯程序。为保证IPV引入免疫规划的顺利实施,北京市在脊灰疫苗新免疫策略正式开始前7天组织区CDC、接种门诊开展逐级技术培训工作,内容包括疾病与疫苗背景信息、免疫程序、接种技术、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与处理、风险沟通等,并提供培训教材、工作手册与医生问答口径,但是否能满足大众需求尚不可知。为总结新疫苗引入培训的经验与可能存在的风险点,该研究以此次IPV引入免疫规划为例,参考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新疫苗引入后免疫规划评估工具》[4],开展接种医生培训及对儿童家长宣传效果调查,以期为将来新疫苗引入、或者免疫程序调整筹备工作提供借鉴。

1 对象与方法

1.1调查时间和地区 调查于2015年11-12月开展,距IPV引入北京市免疫规划有11个月。按照区域地理位置、人口特征、免疫服务方式等因素,将北京市西城区(中心城区)、海淀区(城郊结合区)、大兴区(近郊区)、怀柔区(远郊区)作为此次被调查地区。

1.2调查对象 从上述区中,按接种门诊级别AAA级、AA级和A级,每个区选择预防接种门诊3个,4个区共调查12家接种门诊。每家调查接种门诊中所有参与疫苗接种的医务人员共83名;同时调查当日在上述接种门诊携带孩子接种免费IPV的父母或监护人共40名。

1.3调查方法 调查人员均具备免疫规划管理的背景,经过统一调查技能培训。调查人员现场询问调查对象后填写问卷。调查问卷共有2种,分别为接种医生问卷、家长问卷。接种医生问卷包括是否了解IPV预防疾病、免疫程序、禁忌症等知识,以及接种过程中告知家长哪些信息等共11 个问题;家长问卷包括是否了解疫苗知识、不良反应、信息获取渠道等7个问题。问卷均为半开放式。其中接种医生问卷中,问题“婴儿接种免费IPV有哪些禁忌症?”,如能全部罗列出“对疫苗成分或以前接种本品时出现过敏者”和“发热、急性疾病患者应推迟接种”这两条内容的,判定为完整掌握,只列出部分的为部分掌握,回答内容多于规定的为过度掌握,这三种都认为能知晓一定禁忌症,判定为知晓疫苗禁忌症。

1.4计算指标 某项信息知晓(告知)率/%=知晓(告知)某项信息的人数/调查人数×100%

1.5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问卷关键变量进行频数分析、卡方分析。

2 结果

2.1接种医生接受培训情况与信息知晓情况 调查的83名接种医生中,77名(92.77%)参加了脊灰疫苗新免疫策略引入前培训。96%以上被调查者知晓IPV预防疾病、新免疫程序、IPV禁忌症、接种途径以及IPV是灭活疫苗。虽然96.39%接种医生能回答出IPV的禁忌症,但能完整回答的只占37.35%,其余只能回答部分内容或者过度掌握禁忌症。仅43.37%被调查者知晓IPV是三价疫苗,34.94%知晓北京市使用的IPV是脊灰野毒株。参加过IPV引入前培训的接种医生,对于新脊灰疫苗免疫程序知晓率(100%)高于未参加过培训的组(66.67%,P=0.004),其他信息知晓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1)。

2.2引入后接种医生在接种IPV现场告知家长信息 98.80%的接种医生会在接种现场告知家长具体信息,告知内容以疫苗名称和不良反应为主,告知率分别为74.70%和73.49%,45.78%会告知家长疫苗所预防的疾病,30.12%主动告诉家长出现哪些不良反应后联系接种门诊,27.71%告知免疫程序,12.05%告知家长疫苗接种的益处。调查中例举医生需告知家长的信息有7项,医生回答告知2条信息的占20.48%,3条信息的占26.51%,4条信息的占16.87%,三者合计比例为63.86%。能告知1条、5条及以上信息的比例均低于15%(表2和图1)。

表1 接种医生接受培训与信息知晓情况

表2 免费IPV接种现场医生告知家长信息

2.3引入后接种免费IPV儿童家长从医生处获取信息情况 接受调查的40名家长中,60%(24/40)知道本次来接种的疫苗名称,35%(14/40)能说出免疫程序,55%(22/40)能说出接种疫苗的益处。知道IPV接种后不良反应的家长占77.5%(31/40),提及的不良反应主要是发热(52.5%)和红肿(42.5%),其他为易激惹(20.0%)、嗜睡(10.0%),知道1种不良反应的家长占35.0%,知道2种的占37.5%。自述了解IPV且能够正确说出IPV预防什么疾病的只有13名家长,占32.5%。这13名家长中,有7名信息来源与接种门诊有关,其中源于接种门诊预约通知的3名、源于知情同意书的1名、源于门诊宣传材料的1名、医生口头告知的仅2名(占全部调查家长的5%);另外6名家长信息来源于网络查询的4名、亲戚朋友的2名(图1)。

图1 IPV接种关键信息传导情况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新疫苗引入时,通过统一、连续的培训,接种医生对疫苗程序、接种疫苗类型、接种部位、禁忌症等操作技术相关知晓率均能达到96%以上,可以保证医生在接种过程中做好正确的解释和宣传工作。此次调查医生参加培训比例高,并且参加培训的医生对新脊灰疫苗免疫程序的知晓率比不参加的增加约50%。在新疫苗引入前及时开展接种人员培训,将有利于新策略顺利实施,但是在信息接收和传导过程存在一定风险点。

3.1医生信息接收有偏好性,个别内容掌握不到位。无论是否参加引入前培训,接种医生对疫苗成分知识掌握均欠缺。提示医生更关注操作技术,而较少关心疫苗成分类基础知识,在沟通过程中可能无法充分满足新社会背景下家长不断增加的需求[5,6],影响家长信任感。此外,医生对IPV的禁忌症存在掌握不全或过度掌握的情况,医生在疫苗接种前应对家长进行禁忌症的询问和排查,筛选出可以完成接种的儿童,医生IPV禁忌症的掌握不准确会使部分儿童错过接种机会[7]。因此,新疫苗引入相关培训需要关注此类容易混淆或者掌握过度的问题,建议通过在培训中增加篇幅、时长,并在培训后配套考题加深记忆。

3.2医生在将信息传递至家长时存在信息衰减的情况。调查发现,接种医生在接种现场告知信息较为简单,医务人员因门诊工作量大,时间紧,口头告知的详细程度受限[8],而家长在短时间内照顾孩子配合接种,还要接受大量信息,会影响信息获取效率。为提高信息传导效率,建议在开展新疫苗引入工作前,针对预约、登记、接种、宣传等不同环节制定不同的沟通侧重点,并在培训手册中将不同岗位需要沟通的重点问题分别列出,条数控制在2~4条即可,可以在宣传岗位开展预防疾病和接种益处的广泛宣传教育;接种医生告知家长疫苗免疫程序比例(27.71%)和家长的知晓率(35%)都低,而家长需要了解下一次带儿童前来接种的时间,可以将此内容放在时间相对充裕、家长不受干扰的预约登记岗位开展;疫苗不良反应的告知率与知晓率均高于70%,是医生与家长的重点关注内容,建议在接种岗位同时告知不良反应与处理方法。

3.3在新疫苗策略转换过程中,为避免媒体的过度解读或负面新闻,会避免对公众开展大规模宣传、下发宣传材料,家长的疑问主要由接种医生一对一进行解答[9]。而调查显示通过此渠道成功获取信息的家长占比很少,如果有突发事件造成服务提供方(即接种医生)的可靠性受到质疑时(比如发生疑似不良反应家长担心时),可能会出现单一渠道崩溃而又没有其他权威的第三方渠道给予补充或跟进的情况,可能导致信任危机的加剧[10,11]。建议在新疫苗引入前,在以医生为信息主渠道的基础上,考虑至少增加一种权威信息渠道以保证突发事件的应对。

本研究因为需要在调查门诊当日选择前来接种免费IPV的儿童家长,选择条件严格,仅调查到40名家长,具有一定局限性。平均每个门诊正在接种IPV的家长为3名,无法继续开展分层分析。另外,虽然按《新疫苗引入后免疫规划评估工具》建议每家门诊至少有2名家长即可,但是考虑到北京市出生人口数量大,可能会减弱结果的代表性。

志谢感谢西城、海淀、大兴和怀柔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所辖接种门诊对现场工作的协助

猜你喜欢
禁忌症知晓率门诊
门诊支付之变
8月,山西开始为12~17岁人群接种新冠疫苗
社区老年人群早期胃癌防治相关知识知晓率的调查
加拿大的政治正确和“禁忌症” 文
汉字小门诊系列(四)
汉字小门诊系列(九)
汉字小门诊系列(八)
提高糖尿病患者饮食健康教育知晓率
提高住院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
骨髓腔输液的历史与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