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学角度下的文学阐述研究

2018-07-23 06:35郭丽萍
艺术科技 2018年2期
关键词:精神分析心理学

郭丽萍

摘 要: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文学在心理因素分析、文本阐述方面都需要利用心理学理论,尤其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理论,而精神分析心理学理论也是文学创作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本文以心理学为视角,在心理学原理的基础上,对文学艺术进行了阐述分析。通过对文学本质的分析,提出了以作品文本能力为主的心理能力循环理论,以便为文学跨学科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依据。

关键词:心理学;文学阐述;精神分析;文学积累

0 前言

文学的创作过程从根本上来说也是文学作品创作人员心理转化的过程。文学作品创作人员通过简单的心理过程,可以得到外界环境客观信息,随后通过复杂、特殊心理变化,可进行艺术构思,最终产生文学作品。因此,为了了解文学的根本内涵,从心理学角度对文学阐述进行研究分析非常必要。

1 文学心理学研究概述

文学是人类情感交流、生命体验的主要形式,其不仅反映了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而且反映了基层个体心理活动的变化,同时也阐述了社会个体间信息互动方式。文学心理学主要以心理学的角度对文学艺术价值及整体文学活动形式进行了阐述。在文学心理学理论发展过程中,主要经过以文学作品创作人员为主导的时期、以新文学批评为主导的时期、以文学作品阅读人员为主导的时期三个阶段。在上述文学心理学演变过程中,文学美学始终为研究核心,结合多种文学理论,可对文学作品内部描述现象及文学创作方法进行详细分析。

2 文学与心理学的联系

2.1 基于心理学的文学创作研究背景

阅读人员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大多通过文学作品情感诱导,结合自身的心理期待,最终与对应的文学作品产生心理交互;而对于文学批评学者而言,在阅读文学作品的基础上,也需要依据自身的阅读愿望,对具体文学内容表达含义重新解构、组合,最终产生特殊的精神现象。在我国的传统文学理论中,多数学者针对心理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了分析探究。比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一文中提出“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的思想,从心理学批评的角度对文学作品创作人员创作过程中的心理状态进行了分析;在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国家文学批评家从文学本身入手,对心理范畴内文学与心理学内在依从性进行了分析,详细诠释了文学指导实践要点。

2.2 基于精神分析学的文学研究

精神分析心理学是心理学范畴内与文学联系最为紧密的分支。在精神分析心理学发展初期,就是通过大量文学作品的选读,对内部心理学理论进行了阐述分析。比如精神分析心理学创始人弗洛伊德在《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弑父》一书中,以陀思妥耶夫斯基无意识弑父愿望这一心理为入手点,诠释了整体文学作品中主人公的犯罪幻觉。通过语言、意象、隐喻与人类深层愿望的结合,文学作品中水池、蛇等物体均表明了某种隐喻性质的语言。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对文学作品分析,可得出现代文学创作均与做白日梦有关,即文学作品创作人员在潜意识中受压抑欲望的释放,为文学作品创作的根源。比如我国台湾学者彦元叔在《薛仁贵与薛丁山》一文中,通过对《汾河湾》《薛仁贵征东》等民俗文学作品的分析,结合弗洛伊德情结理论,对奠定文学作品中父子、母子冲突内部蕴含的俄狄浦斯情结进行了阐述。[1]即在《汾河湾》一书中,薛仁贵用袖箭射杀了薛丁山,不论是否存在误解,两者之间都埋下了冲突矛盾;随后,《薛仁贵征东》中也描述了薛丁山无意间杀死了薛仁贵这一事件。这种无意识伤害从根本上来说是薛丁山意识长时间压抑的反击,即在薛仁贵东征18年间,薛丁山对柳迎春存在一种心理的依存关系,而薛仁贵的出现打破了薛丁山与柳迎春之间的平衡。从心理分析角度,可利用俄狄浦斯情结进行分析。

3 基于心理学角度的文学阐述

3.1 基于心理学的文学需求分析

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影响下,文学边缘化逐渐突出。而消费型社会的发展也加速了文学边缘化的步伐,在现代文学心理学研究过程中,多数心理学流派学者从心理学角度对文学价值进行了分析,如弗洛伊德从文学心理学潜意识层面对审美活动与文学艺术之间的联系进行了分析;而荣格以原型入手,通过人类集体智慧这一概念,阐述了文学艺术产生的根本缘由,即人类集体或某一种族无意识的象征。[2]而通过文学作品真正含义的体验,也为现代社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精神动力。在近代社会,马斯洛通过人本主义心理学架构的创建,指出在高度发展的科技时代,通过文学创作及朗读可以帮助人类寻找心理美,树立自信,培养审美能力及创造精神。[3]以德国本哈德施林克创作的《朗读者》为例,整体小说以汉娜心理演变为主线,从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角度,可以详细阐述汉娜在寻找自己人生价值的道路中,实现了真正的灵魂救赎。在这个基础上,以马斯洛需求理论为引导,可以得出在文学作品结构设计过程中,大多依据文学作品创作人员经常意识到的内在机制,或者基于目的水平的体验,才可以创作出被普通读者接受的文学作品。

3.2 以心理能量为主的文学艺术信息积累与构思

在文学积累阶段,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其本质上为原始文学作品创作人员心理能量单元的累积。而文学作品创作人员可以在实际生活过程中,根据应激反应变化将外界环境中产生的能量转换為自身可用的文献积累素材。通过某种生物化学方式储存,可为后续艺术创作提供充足的能源。随时间流逝不断变化的周边社会生活也为文学作品创作人员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能源,如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等。而在互联网信息时代,文学作品创作人员可以利用计算机信息工具从网络终端获得信息素材,在脱离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获得所需信息资源,进一步提升心理能量储蓄的效率,为生活素材的长期累积提供依据。

在文学艺术构思阶段,文学作品创作人员可以通过艺术想象,在生活素材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人物形象塑造,结合具体故事情节的合理设置,可绘制完整的故事蓝图。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文学作品创作人员文学构思的过程也是心理能量交互的过程,其在文学艺术世界建构阶段,可以通过心理能量适当调换、转化及代谢更新,为文艺创作提供充足的能源。比如我国文学家刘鹗在《老残游记——自序》中提出:《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曹雪芹寄哭泣于《红楼梦》。而知名网络创作人邢育森也提出:在没有上网前,生命中的多数物质等存放在社会角色或者日常生活中,而网络为这些东西的释放提供了渠道。

3.3 心理视角下的文学艺术作品创作及表现

文学作品是人类心理的再次创造,而文学研究则是通过以审美为核心的生理—心理结构创造,将人在文学作品创作中文学信息积累——文学传播——读者接收——文学批评整体流程中心理活动变化规律进行详细分析,而为了进一步了解文学审美在生理、心理层次的现象,从心理学角度对文学艺术属性进行分析至关重要。现代生理心理学中将人体感受器官划分为物理刺激能量与信息刺激能量两个方面。其中,物理刺激能量主要包括声、光等信息,而信息刺激能量则以语言符号为主。通过物理刺激能量与信息刺激能量的共同作用,可促使人体内部产生多种神经冲动,而这种神经冲动的产生过程就是身体与外界能量信息交换的过程。

在19世纪末期,阿德勒以自卑情绪为立足点,将幼儿时期的自卑情绪及成年后追求卓越的欲望作为文学创作的主要动力,即文学创作为具体人员克服自卑情绪的补偿措施;而法国弗洛姆则认为文学创作为社会意识、社会无意识在长时间信息冲突中的表现。我国文学心理学研究主要开始于21世纪初期,黎乔立于《审美生理学导论》一文中,通过审美的生理—心理学模型建构,对文学创作活动进行了阐述分析,即文学创作为人类个体环节心理应激反应的转向供给模式。

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通过自身生活实践,实现了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的转化。从现代艺术创作角度进行分析,即从艺术体验、艺术构思,再到艺术意象具化。对于文学作品创作人员而言,艺术体验主要是文学作品创造素材的累积,是心理能量的主要载体;而艺术构思则是心理能量转换、调整后的虚构审美意象,其为文学素材与文章创作人员审美理想的有机整合;艺术意象具化则是实际文学艺术作品的再造。文学表现主要是文学作品创作人员以艺术素材为节点,将心理能量转移到具体文学绘本中。而通过语言符号向艺术信息的再次加工,可逐步梳理审美意象,结合不良心理能量的有效迁移,可以为文学作品的不斷优化调整提供依据。在具体的文学作品创作过程中,文学作品创作人员也可以依据抽象表现手段,采用动作描写展现动态立体物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文学语言意义在视频图像方面的缺陷。

4 结语

基于整体娱乐化特征,相关研究人员可以从心理学视角对文学价值进行重新定义。从理论角度进一步分析文学存在的真实意义,了解文学创作影响因素及文学作品对社会发展、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支撑。

参考文献:

[1] 赵金港.薛仁贵传说蕴含的白袍精神及其现代意义[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3(3):95.

[2] 许琳.以《心理学与文学》为例初探荣格原型理论[J].青春岁月,2015(17).

[3] 沈子群.心理学与文学的交融——论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对文学价值的阐释[J].北方文学(中),2013(11):156.

猜你喜欢
精神分析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漂泊中的追梦人
《白日焰火》的精神分析美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