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田没骨花卉艺术特色研究

2018-07-23 06:35万毅锋
艺术科技 2018年2期
关键词:文人画

万毅锋

摘 要:恽寿平,号南田,作为明末清初的艺术家,在山水、花鸟上皆有突出贡献,特别是他的没骨花卉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与“四王”、吴历并称为“清六家”。他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一洗时习,独开生面”地发展“没骨法”的新面貌,对当下中国花鸟画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恽南田;没骨法;文人画;逸格

恽寿平出生于崇祯六年(1633年),当时正处于朝代更替的动乱年代,明朝内部的腐朽与满族的外患,使得明王朝风雨飘摇。

恽寿平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师从理学家刘宗周,叔父、伯父也是风雅名仕,所受教育决定了他忠君爱国的思想基调。明亡之后,大多数文人士大夫家族仇视清朝政权,与清王朝之间有着不可磨灭的矛盾。恽寿平曾参与反清复明的斗争,在事不可为的情况下,选择远离仕途专心于诗书画艺,以售画谋生,主要辗转于苏杭、江陵、扬州一带。由于其坚持不媚俗、不苟且的艺术宗旨,又不善经营,始终穷困。但他的画名极高,他开创的常州画派引领着当时的社会潮流,可谓是“今日江南江北莫不家家南田,户户正叔”,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没骨法”最早源于南北朝时期的张僧繇,据许嵩《建康实录》记载:“一乘寺,梁昭陵王王伦造,寺门遗画凹凸花,称张僧繇手迹。其花乃天竺遗法,朱及青绿所造,远望眼晕如凹凸,近视即平,世咸异之,乃名凹凸寺云。”这种“凹凸花”是从天竺传来的佛教绘画技法,似于西方绘画的阴影法。但这种技法并未得到推广。“没骨花卉”的真正出现是源于北宋时期的徐崇嗣,据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记载:“其画皆无笔墨,惟用五彩布成。”元代夏文彦《图画宝鉴》记载徐崇嗣的没骨花卉为“画花鸟,绰有祖风,又出新意,不用描写,止以丹粉点染而成,号没骨画,以其无笔墨骨气而名之”。

恽寿平曾在画作上提拔“用徐家没骨法”,可见其没骨花卉画受到了徐崇嗣的影响,但时隔600多年,徐崇嗣并无可信作品遗存于世,恽寿平更多的是受到画史、画论只言片语的启发,从而开创了没骨花鸟画的新面貌。恽寿平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形成了自身特有的艺术观与艺术特点。恽寿平曾说:“写生家写神为上,形似次之,然失其形似,则亦不必问其神韵矣。”从此可见恽寿平认为画之“神”寓于形之中,“神韵”固然重要,但“神”是建立在“形似”基础上的,故其作品有着明显的“以形写神”特征,这与长安画派旗手性人物石鲁早期的艺术观点是一致的。如其花鸟册页中的琵琶图,如宋画般具有很强的“写真”效果,枝干、绿叶、果实如现场写生般,枝干的外形、转折、粗糙中蕴含生机的质感,形体、质感、虚实等很到位。

另外,恽寿平虽强调“形”的重要,但并不是一味追求“形似”,他提出“甚似则近俗,不似则离,惟能通笔外之意,随笔点染,生动有韵,斯免二障”,可见其对“形”与“神”是辩证地看待的,如只有“形似”而无“神韵”,就会如苏轼提出的,“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1]这种“甚似近俗,不似则离”的艺术思想与齐白石“似与不似之间”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惟能通笔外之意”就是处理“似与不似”的最好方法,如其在提拔中提到“此花有光,有态,有韵……色、光、态、韵在形似之外”,这里的“色、光、态”都是为了表现其“韵”。“韵”类似于其他艺术家常提到的“意境”,是为了表现画面的一种整体、综合的美感,是一种比较主观的画面构成色彩。这种高于形似的笔外之意作为一种植物本身并不具备的综合感受、情感,则需要画者“摄情”于画,即我们现在常讲的作画时的情感问题,包括自身的情感與画面的情感。关于这一点,恽寿平也在画跋中提出:“笔墨本无情,不可使运笔者无情。作画在摄情,不可使阅画者不生情。”即画者在作画时需要注入自己的情感,使作品中的物象蕴含自己的情感,做到物我同一的境界。“摄情”是艺术创作的重中之重,是作品生命力的保证,作品蕴含一定情感,自然与观者能产生共鸣,观者才能从花花草草中感受到画面之外的感情色彩。

南田崇尚“逸格”,他曾题跋言:“高逸一种,盖欲脱尽纵横习气,淡然天真,所谓天意为文人为佳,故以逸品置神品之上。”这是一种典型的文人画思想,源自其从小所受到的教育与所处的文化背景。南田认为绘画需要“有所寄寓,而以毫素骋发其激荡郁积不平之气”,这与自古文人画家“舒胸中逸气”的艺术思想一致。然而,恽寿平以售画为生,不能只画萧寒寂幽、怪石嶙峋的作品,为了满足时人的喜好,他更多的是需要画一些诸如牡丹、芍药、蜡梅、荷花、桃花、桂花、荔枝、核桃、公鸡等世俗常见之物。但作为一位文人画家,崇尚“高逸”的艺术思想又使他需要“聊写我胸中萧瑟不平之气”,故南田的画跋中经常能看到赋予世俗之物特殊寓意的诗句,如“核桃壳坚,不可卒破,司马仲达之流欤?丹柿可欲而外卫不坚,触手糜烂,岂曹子丹之徒耶”。这也是中国传统花鸟画赋予动植物特殊寓意的常见手段。

在色彩上,作为文人画家的恽寿平,与历代文人画家一样崇尚水墨的艺术观,但“卖画以供朝夕”的恽寿平不得不以大量色彩作画,这是一个较为突出的矛盾,这需要艺术家极强的艺术天赋以及不断的努力。恽寿平就很好地解决了这点,他完美地把幽静、淡雅、高逸的元人花鸟与工整、细腻、设色浓重的宋代院体画结合为一体,并运用“没骨”技法,开创了笔法秀逸、设色明净、格调清雅的“恽体”花鸟画新风。恽寿平用色习惯降低颜色的纯度,但又干净明快,使得色彩更加沉稳而又雅致,且不失花草本色。他吸收了西方绘画的一些特点,恰到好处地运用冷暖色,使得花果在中国画审美基调上似又有结构关系。他所追求的是一种绚烂之极仍归自然的色彩观,是一种融合了多种艺术形式的新风尚,并增强了文人画在色彩上的表现力。

恽寿平作为明代遗民,一生饱经苦难,他以一种委婉、曲折、内敛的艺术形式释放着心中的情感负担。它的没骨花鸟画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赋予没骨花卉新的活力与时代价值,这对我们当下的花鸟画创作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 孔六庆.中国画艺术专史花鸟卷[M].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213.

[2] 蔡星仪.中国名画家全集——恽寿平[M].石家庄:河内教育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文人画
文人画文人
古代文人的特殊规定性及文人画的发生
“文人画”里写春秋
禅画文人画中的简约与萧散
王学仲新文人画的特点—以人物画为例
廿一世纪的文人画——观白德松画展有感
浅析文人画的传承与改革
陈师曾对传统文人画现代话语的构建
浅析文人画中的“形”与“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