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类型与艺术类通识课程数量

2018-07-23 08:13王晓文王远
艺术科技 2018年8期
关键词:艺术教育

王晓文 王远

摘 要:在线教育从开始的热潮发展至今逐渐稳定,艺术作为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分支,同样经历着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通过数据分析可发现,不同高校类型对于在线艺术教育建设存在进度节奏、理念方法等差异。本文以高校类型为切入点讨论艺术类在线课程的差异,尝试探究其差异形成的原因与造成的问题,并对在线艺术类通识课程建设的不足之处提出建议。

关键词:高校类型;四大在线教育平台;艺术教育;艺术类通识课程

1 研究概述

“MOOC”(慕课)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缩写,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自2012年“慕课元年”以来,发端于美国的MOOC风暴影响着世界各地,引发了各界的密切关注,唤起了对教学模式的重新审视,标志着教育开始走出工业文明,步入数字化时代。同年,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由此,中国高等教育的开放教育和在线教育在之前精品课程的基础上开始迅速发展,而艺术类通识课程更是迅速发展并广受好评。

本研究选取“中国大学MOOC”“优课联盟UOOC” “学堂在线”“好大学在线”4个平台来作为研究对象。这4个平台是目前国内开课数量、选课人数以及运营上做得最优秀的4个平台。其中,“中国大学MOOC”是目前国内艺术类通识课程开课数量最多的平台,“学堂在线”是艺术类课程选课人数最多的平台。

21世纪中国高等艺术教育包括专业艺术院校、师范院校中普遍设立的艺术院系科、部分综合高校中的艺术系科以及其他各类高校开始扩展的艺术专业,还有非艺术类专业艺术文化教育。我们仅以高校类型分类为专业艺术院校和综合类高校。

2 研究方法与样本

2.1 研究方法

论文运用结构式的在线观察法,通过互联网观察四大在线教育平台网页上的课程信息。观察范畴包括课程基本信息和开课单位两类。其中课程基本信息包括选课人数、课程性质,开课单位信息包括开课数量、所属高校类型。通过观察法,本研究可以获得具体的MOOC课程数据,由此分析在开课数量上艺术类院校和综合类高校的差距,教师参与度以及所开课程受欢迎程度。并且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了解使用者对艺术类通识课程的看法、体验等。

2.2 研究样本

本研究数据截至2018年9月23日,四大平台各个网站分类共有艺术类课程332门,剔除跨平台重复课程10门,以及文学和非艺术类的课程127门,实际总样本195门。四大平台艺术类课程累计选课人数1988622名。其中,中国大学MOOC占79门,累计选课人数448317名;优课联盟UOOC占20门,累计选课人数23308名;学堂在线占86门,累计选课人数1513172名;好大学在线占20门,累计选课人数4005名。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研究结果

(1)课程建设情况。艺术类院校开设课程数量总体少于综合类高校,学校开课数量前十名中仅清华美院一所艺术类高校上榜,名列第三。在单门课程的选课人数上,清华高校和清华美院牢牢占据前十的名额。平均开课数量上,艺术类院校为2.75门,而综合类院校为2.22门;平均选课人数上,艺术类院校为3.5万人次,综合类院校为2.1万人次。

(2)问卷调查情况。根据发放的MOOC调查问卷,本文选取第26、28、29题来进行分析。第26题有效填写人数115人,81人认为艺术类慕课可以提高个人修养,34人认为不能提高个人修养;第28题有效填写人数114人,53人认为可以满足其需求,61人认为学校现有的艺术类课程不能满足其需求;第29题有效填写人数116人,面对同一门艺术类课程时,对于不同高校类型的选课意愿,91人选择艺术类院校,25人选择综合类院校。

经过分析得出:一是大部分慕课平台的使用者认为艺术类慕课是能提高个人艺术修养的;二是在線下仍有超过半数的使用者对于艺术类课程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三是对于同一门艺术类课程,多数使用者偏向于选择艺术类院校开设的课程。

3.2 “厚积薄发”的艺术类院校

(1)艺术类院校底蕴深厚,但在线教育建设存在感薄弱。艺术类院校在专业的艺术教育建设上有着深厚的底蕴,比如在社会评价中,美术、音乐、舞蹈等各种艺术类的课程,艺术类院校更专业的印象是更为普遍的;同时慕课平台的使用者们在选择艺术类课程时,更偏好于选择艺术类院校所开设的课程,也从侧面反映了艺术类院校在艺术类课程上公信力相较于综合类高校更高。且艺术类院校已经开设的艺术类慕课课程也受到使用者的欢迎,平均选课人数比综合类高校所开设的慕课还要多出1万人左右。

然而艺术类院校在平台上的存在感仍然是薄弱的,主要体现在开设课程数量较少,且在热门课程排名中不占优势,以及首页推荐的热门课程,据本研究计算所得,并无艺术类院校的艺术课程出现。

艺术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而艺术通识教育更是提高社会整体审美修养的基座。在线教育为高校艺术教育提供了新的普及方法。艺术类院校可以凭借其优质的课程资源、名师资源、技术资源和学校声誉等优势,在MOOC大潮中抢占先机,通过提供优质的艺术类MOOC课程,可以进一步扩大自身的影响力。然而,实际是综合类高校在艺术类通识课程的建设中先声夺人。

(2)艺术类院校在线教育建设问题。拥有深厚底蕴的艺术类院校,在艺术类慕课建设上却没有展示出应有的实力,且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艺术类院校参与度不高。本研究仅就教育部发布的有关艺术类院校的信息来看,全国共有艺术类院校43所,在线教育开课的艺术类院校能上榜的仅有6所。

第二,艺术类院校的教师参与度不高。以清华美院为例,在职教师198名,开设在线艺术类慕课教师为9名,开设慕课教师人数占在职教师总体人数的4.5%。

第三,艺术类院校的慕课课程设计问题。本研究通过选课人数来衡量课程质量,分析数据发现,除清华美院外的艺术类院校所开设的艺术类慕课选课人数都低于1万人次,即多数艺术类院校的慕课课程质量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并且通识类慕课仅占其中的一小部分,大部分为实用类和理论类这样较专业的课程,仍无法做到用在线的艺术类通识课程去填补线下对于艺术类通识课程的需求。

3.3 赢在起跑线上的综合类高校

(1)综合类高校领跑在线教育。最早开始响应在线教育并建立MOOC平台的便是综合类高校,同时综合类高校也比艺术类院校早一步占据了学习者们对于艺术类课程的印象。以湖南高校为例,其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开设了11门课,在学校开设艺术类课程中数量排第二名,课程涉及服装、建筑、设计学等领域,所有课程的选课人数累计有82900人。不仅如此,早在2007年6月,为了适应成人继续教育发展,湖南高校决定将原湖南高校网络学院更名为湖南高校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在终身学习这件事情上,综合类高校不但做了,并且兼顾德智体美劳,一个也不落下。

(2)综合类高校的短板决定其续航能力。综合类高校在建设艺术类课程上始终有一个短板,那就是审美问题。21新世纪的人们是有其追求的主流审美的,但是许多课程还在用几十年前的审美模板制作课程画面。提升人们的艺术修养与文化涵养,意义深远,所以综合类高校做好课程的审美把控,是其艺术类慕课建设续航能力的重要指标。

4 研究结论与建议

4.1 艺术类院校要重新掌握话语权

在互联网的时代,专业的才是最好的这一印象会逐渐被打破,诸如抖音、快手等短视频新媒体的出现,人们已经越来越偏向于向“别人”学习,至于这个“别人”是否是专业院校出身,受过专业训练且拿过专业证书已经不那么重要了。艺术类院校更应该争当领头羊,转化其专业性为在线教育建设的优势,应该强调创意思维的培养,个人审美的建立,提供使用者对社会现象、文明以及自身新的思考角度。

4.2 高等院校之间应加强联系,共建共享

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在这个需要创造力和创新的社会发展大潮流中,以往流水线一样复刻生产的方法去教育学生是需要变革的。如今社会的更新迭代快到人类的学习期被无限拉长。慕课则是为人类提供终身学习的渠道之一。

藝术类院校和综合类高校应该利用互联网,通过建设艺术类通识课程的过程加强联系,取长补短。例如,艺术类院校的本身就有开拓学生创造力和创新思维的各种课程,以及从事该行业的教师资源与综合类高校在在线教育上已经有的经验,如怎样制作慕课、如何收集数据分析学习者然后进行个性化推荐等。目前,慕课平台上不仅有艺术类课程一项,而且几乎涵盖了所有科目类型,艺术类院校也可以提供综合类高校在制作慕课时的审美品控。当课程的内容足够优秀,再把视频制作提高到赏心悦目,让课程变成精品课程,提供给广大使用者更加优质的学习资源,反过来提高高校的品质和声誉等。艺术教育需与时俱进打破传统艺术教育边界,投身到全民艺术教育中去提高全民艺术素养。

5 结语

综合类高校在在线教育这方面比艺术类院校更加注重,而艺术类院校却缺席了,无论是从开课院校的数量、开设的课程数量、选课人数数量上,艺术类院校都不占优势。新中国成立以来,文盲率大大降低,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但是还存在美盲率的问题。木心说过:“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作为国家认可的专业艺术类院校,应该担负起艺术教育普及大众的责任,降低美盲率。同时,高等院校之间是友商关系,需加强相互之间的联系,形成良性竞争与合作的机制,促进高校艺术教育全面发展,共建共享在线教育建设与责任。

参考文献:

[1] 李清泉,黎军,王晖,孙忠梅.从MOOC到UOOC:地方高校在线教育联盟实践与探索[M].北京:清华高校出版社,2017.

[2] 胡莉芳. 2018局里的局外人——基于edX课程的教师性别隔离现象研究[J].清华高校教育研究,2018,39(3):76-83.

[3] 丁玲. 2018基于智能时代艺术类慕课的建设思考[J].大众文艺,2018(16):203.

[4] 苗贵松. 2018高校艺术教育内容传播的教师境界——四大MOOC平台81门课程分析[J].艺术研究,2018 (01):131-133.

作者简介:王晓文(1998—),女,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在线教育信息化。

王远(1986—),女,研究生,中级讲师,研究方向:商业模式,在线教育信息化,创意跨界,设计管理。

猜你喜欢
艺术教育
群众艺术教育的内容与方式
推进中小学艺术教育区域发展的对策研究
艺术教育综合改革研究
艺术教育在精神文明构建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