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以剧院为载体推动文化惠民的路径

2018-07-23 08:13徐瑞彬
艺术科技 2018年8期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对文化消费的需求日益增强,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也越来越繁荣。在新常态下,剧院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在文化惠民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在文化惠民的视角下,探讨剧院文化惠民的路径。

关键词:剧院;文化惠民;路径

0 引言

剧院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建设文化国”的提出以及党的十九大“坚定文化自信”的新概念,为剧院的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在新时代,作为剧院的管理者,要重视剧院在文化惠民以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要积极探索出剧院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以剧院为载体引领文化风尚、弘扬优秀文化,切实做到文化惠民,并惠及于民。

1 基于文化惠民视域下的剧院角色定位

我国剧院的起步相对较晚,它是在近代城市发展过程中诞生的。我国省级以上的剧院有120个,地级以上有376个,县市级有1647个。[1]正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人民生活幸福度的提升,剧院也迎来了发展的高峰,正在引领城市文化并成为城市的文化名片。

1.1 剧院功能属性概述

剧院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作为面向社会公众的舞台、作为公益事业单位的宣传机构,应具有文化属性、社会属性、公共属性以及公益性和市场性。剧院的文化属性体现在剧院舞台的艺术展现以及舞台创作的文化作品,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不同文化的国家都有着不同特点的剧院,其体现的是民族文化的传承性。另外,它也体现出地方历史文化的延续性,是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文化机构。剧院的社会属性是因为剧院舞台的展现能够体现出社会的发展,反映出不同时代的社会时尚。剧院的公共属性,是指它面向的是社会大众,有着广泛的社会受众,是人们体验文化、享受文化和参与文化活动的公共场合。剧院的公益性和市场性,是由剧院本身的性质来决定的,犹如图书馆、博物馆以及群艺馆一样。一般来说,剧院是文化事业单位或者国有企业,大部分剧院需要国家或地方的财政支持,而应有之义,剧院运营方式必然会存在这种公益属性。

1.2 文化惠民中的剧院体现

文化惠民关键在于惠及于民。剧院不仅仅是一个城市的地方坐标和建筑理念的体现,更要能够创造优秀的文化作品,能够引导市民的文化消费,能够打造与地方人文相关的演出活动。或者说,剧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塑造出地方文化。可以说,剧院存在的体现是文化与经济的双向融合,既有文化因子,又有经济元素。如国家大剧院院长陈平提出:“以国家大剧院、上海大剧院为代表的一批剧院,通过旺盛的艺术创作、传播和普及,在城市文化建设中日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们滋养着城市中人们的心智,塑造着城市中公众的灵魂。”

因此,剧院的建设和发展应该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之上。从宏观层面来讲,剧院作为一种文化机构,不仅担负着文化传承和文艺发展的职能,同时还承担着提升国民艺术素养和精神境界的社会责任。[2]在文化惠民中体现的是惠及社会大众,如百姓通过剧院这个载体,能够接受文化的洗礼,能够增强文化自信。在社会大众与剧院的接触中,能够展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剧院的演出或活动应该都是为了面向社会大众,让群众能够通过剧院载体直接欣赏到各种文化作品和艺术表演。剧院通过丰富的艺术形式让公众享受到视觉盛宴的同时,也能够触动公众的内心感悟,让公众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和精神。总而言之,无论是大剧院还是小剧场,都应该承担起服务社会、服务群众、输出和传播优秀文化的使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文化事业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2 基于剧院视角下的文化惠民路径

在文化惠民的新常态下,服务社会大众、传播优秀文化、普及公共艺术教育是剧院在文化惠民中的应有之义。在剧院的管理和运营中要坚定文化自信,形成文化自觉,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自觉承担起社会文化艺术惠民的责任,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普及公共艺术服务和艺术教育,让文化扎根于民。

2.1 搭建“百姓舞台”,提升剧院舞台文化的影响力

文化惠民的关键要惠及于民。剧院呈现效果的最大化就是普及到社会大众,而这就需要搭建百姓的舞台,要坚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原则。首先,要提高剧院文化作品的质量和丰富艺术表演形式。作为剧院的管理者和运行者,要积极地思考、创作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作品,吸收和交流优秀的艺术作品。同时,也要侧重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引进,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因为一场成功的演出离不开内涵丰富的作品和优秀的表演人才。在创作作品中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融入多元的文化因素,同时注重舞台展现效果,营造出良好的氛围和环境,积极展现文化作品的内涵。其次,要注重“百姓舞台”地方特色的打造,突出地方文化的地域性,如山西晋剧院、河南豫剧院、河北梆子剧院、北京京剧院、国家大剧院、上海大剧院等,每个剧院都有着不同的文化底蕴和特色,不仅可以满足当地百姓的文化需求,在剧院演出的同时也能够带动当地的文化传播,提升文化的影响力。最后,比较关键的是剧院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要积极地融入百姓生活中去,剧院可以组织一些外宣的演出活动,如上街道、下基层、进社区、到学校,丰富演出的形式和内容,并结合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做出一些新的尝试和改变。另外,要注重发挥剧院的教育作用,提升其教育功能,将其作为文化知识的传播渠道,从而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2.2 “线上”和“线下”结合,丰富文化传播方式

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逐渐成熟,剧院要充分发掘“互联网+”的优势,借助互联网、新媒体等工具,将剧院的文化作品和演出活动通过“线上”的形式推向公众,并在“线下”与公众形成有效的互动,从而达到更好的文化惠民效果。对于社会公众来讲,剧院的物理空间的限制以及经营模式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观看的需求,公众只能买票或者走进固定的剧场去看节目。特别是对于农村地区的百姓而言,去剧场看演出的机会是比较少的,同时由于有些剧院节目演出的“票价”并不一定适合所有群体。因此,可以利用一些网络客户端、网络直播平台以及微信视频等媒介,可以通过互联网的形式让百姓自由地观看艺术表演,享受剧院的艺术服务。这种互联网、新媒体和剧院“三位一体”的模式打破了剧院的物理限制,充分拓展了剧院公共文化服务的途径。同时,对于剧院自身而言,可以借助新媒体和大数据的优势,如通过微博、微信、网站等平台,与观众及时开展线上互动。例如,观众作出的评论可以在舞台大屏幕上即时出现,而演员则可以根据大屏幕上观众的留言做出相应的互动反应。[3]这样拓展了文化惠民的方式,也让更多人感受到了剧院的艺术魅力和剧院文化艺术。

2.3 创新院团企合作的新模式,增强文化惠民实效

剧院在文化惠民过程中要实现惠民效果的最大化,就要打破传统的运营模式。在新形势下,剧院要创新合作模式,在充分发掘本地文化资源的同时,也要注重整合其他文化资源,唯有这样才能实现文化多元化和艺术形成的多样化。这就需要剧院和剧团、剧院和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打破现有的剧院与演艺机构的分离模式。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公担,事业共赢”的原则,[4]使得剧院与剧团有机结合。这样剧院可以拥有流动的演出团体,充分发挥了联动效应,促使剧院成为“艺术殿堂”,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文化艺术作品。虽然大多数剧院为公益性非营利单位,经费来源包括票房收入、政府资助以及社会赞助等,但是非营利不等于不营利,所以要加快院企融合的步伐,走出一条以文促企、以艺活企的路径,要积极组织各类文艺演出活动,实现观众人数和演出收入的增长,同时在各项演出中要秉持剧院演出面向基层、服务人民。这样才能实现亲民路线的“低票价”或“免费”的目标,才可以进一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唯有这样才能惠及更多公众,达到文化惠民的效果。

3 结语

在剧院的建设、管理和运营中,要重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搭建好“百姓舞台”,提升剧院舞台文化的影响力,并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模式,拓展剧院文化传播方式,同时要创新剧院的运行模式,丰富文化惠民路径。

参考文献:

[1] 陈平.新常态下剧院建设思路探讨[J].建筑技艺,2016(11):10-13.

[2] 陶庆梅.中国大剧院建设的模式、问题与出路[J].文化纵横,2016(05):92-99.

[3] 李诗珩.民本思想在剧场新媒体传播中的价值研究[D].北京舞蹈学院,2018.

[4] 黄欣.我国剧院管理的现状与发展方向[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09):27-28.

作者简介:徐瑞彬(1987—),男,寧夏银川人,本科,助理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文化惠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