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群众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2018-07-23 07:46张荥
艺术科技 2018年6期
关键词:乡村群众文化思考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指出,应当把文化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本文以平陆县常乐镇乡村文化建设为目标,通过实地调研,收集数据,咨询专家和政府决策者,探索面向百姓,形式和立意俱佳,贴近生活、反映新时代农民精神风貌的乡村群众文化新路子,为我市乡村文化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乡村;群众文化;建设;思考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国乡村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文艺创作持续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对过去五年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成就的概括。

常乐镇位于平陆县西40公里处,北依中条山与运城交界,南临黄河与三门峡陕县隔河相望,西与芮城县陌南乡接壤,东与张村镇为邻,距209国道40公里,距陇海铁路65公里,经平风线与运风、运三高速公路相连,交通便利。该镇由原西侯乡、留史乡、常乐镇组建而成,辖44个行政村,1个移民新村。

1 该镇乡村文化建设概况

该镇乡村文化建设具有比较好的政策和民意基础。多年来,在财政资金拮据的情况下仍拿出一部分配套省、市、县的专项资金用于村级文化设施的改善。目前,各村均建有文化活动中心/广场,“十三五”期间,还将致力于提升文化软实力。镇文化站的数据显示,全镇拥有村级文化中心/广场44座,各村拥有村民文化队伍的比例达63%。每年春节或大型活动日、集会、民间红白喜事,村民文化队还会应邀演出。

2007年以来,平陆县开展村级文化活动场所的普及建设。目前已建成文化活动中心10398平方米、文化广场43540平方米、农家书屋1590平方米;配备锣鼓658件/套、军鼓55件/套、乐器20余件/套、腰鼓50件/套、音響44套;体育健身器材329件/个;图书8.1万本、书柜180个、投影仪44台、桌椅88套、电脑44台、电视44台,投资达356.7万元。

2018年,运城市文化局牵头实施“文化信息扶贫工程”,对前村、东郑村、苏沟村、北张村、全坡村文化服务中心修缮改造,总投资17万元。同年,投资30万元,对石穴村、磨沟村、三凹村实施300平方米文化广场硬化绿化和配套工程。在东堡村,投资32.5万元新建一座120平方米文化服务中心和300平方米广场及配套设施。投资约220余万元为22个贫困村更新了体育健身器材,这些都极大提升了整体基础设施水平。

该镇还加大了基层文化队伍的培训。据镇文化站的不完全统计,已开展的培训有健身秧歌、竹板舞、锣鼓技巧、军乐吹奏、书法培训、表演方法与基本功等,参训达496余人次,总投入达10余万元。抽调各村文艺骨干集中培训,各村轮流演出,明显提升了表演水准。目前全镇约有民间乐队15支、秧歌队30支,平高村的威风锣鼓更是享誉全县。

因该镇地处晋陕豫三省交界、临近永济市(晋南古蒲州范围),群众中比较有名的文化剧目、品种是地方戏蒲剧、眉户戏。蒲剧名段有《苏三起解》《清风亭》《秦香莲》《三娘教子》《西厢记》等。眉户戏名段有《三进士》《兄妹相帮》《一颗红心》《梁秋燕》《白毛女》等。

该镇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精神的诞生地。1960年春节在张沟村发生了61个阶级弟兄食物中毒,全国上下齐心协力抢救的感人事迹,并写进了语文教科书。这是一场发扬共产主义风格的伟大胜利,互助友爱的精神万岁!

2 该镇乡村文化建设的特征

2.1 地域特色浓郁、历史文化浓厚

群众中传唱广泛的是以蒲剧、眉户戏为代表的地方戏,老百姓爱听、爱看、爱唱、爱演。逢年过节、重大节日、红白喜事的演出,这两者必不可少。各村的文艺队伍中会唱会演的人也多。

该镇因地处黄河北岸,位于古中国的核心范围,中华农耕文明就发祥于黄河两岸,具有良好的历史文化底蕴,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奠定了良好的人文基础。

2.2 自创痕迹明显,能跟随时代发展

群众艺术来源于群众,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世代繁衍、变迁过程中积累、升华而来。地方戏中传唱的大多是发生在群众身边的情景,同时也融入歌颂新时代、讴歌主旋律、纪念人和事的元素。该镇文艺队伍演唱的经典选段中也会加入本地特色,让老百姓喜闻乐见,易于接受。

2.3 内容大都反映生活传统

无论是传统戏曲,还是现代文艺表演,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紧扣老百姓的生活,适当改编,形式新颖活泼。每逢春节、元宵、庙会汇演,成为村民的文化大餐。

2.4 基础设施相对完备

在镇政府的坚持和努力下,各级财政的支持下,各村已建成了文化活动中心/广场、农家书屋等,配备了一定数量的器材、乐器、图书等,有专人管护。

3 该镇乡村文化建设的不足

3.1 村级文化建设相对简陋、缺乏维护

笔者走访了部分村的文化中心/广场,发现这些设施相对简单,使用率不高。部分器材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也没有及时维护。少数村则是无序堆放、落满灰尘,使用价值大大折损。

3.2 文艺队伍中专业人员稀缺

各村文艺队伍均由村民组成。在笔者走访的部分村,绝大部分年轻文艺骨干迫于生活需要已外出打工,留下的文艺人员年龄相对偏大,且要兼顾种地、照顾在县、镇上学的孙辈。他们识谱、识曲能力不足,也无法接受专业的乐理、曲谱教育,导致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员比较缺乏。

3.3 剧目和品种更新较慢

笔者在镇文化站收集到了近年来的节目单,对比后发现,多年来表演的内容基本没有变化和更新。这与各村文艺队伍缺乏年轻队员,年老队员创新能力不足密切相关,他们惯于表演熟悉的内容,接受新事物能力有限。

3.4 文艺队伍不稳定

年轻的文艺骨干为了生活不得不外出谋生,各村文艺队伍基本是一些老人在支撑。据镇文化站裴站长介绍,由于镇、村资金窘迫,无法对文艺队员补贴,目前仍留队的年轻人凤毛麟角。往往是临近重大节日,紧赶慢凑才勉强凑齐队伍。

4 推进该镇乡村文化建设的思路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该镇乡村文化建设已具备一定的基础条件,也具有较好的文化传统和民意氛围,着力要补的就是提升文化软实力。

4.1 完善管理,保障人才补贴

经过多年的财政持续投入,村级文化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好的建设。应针对各村具体需要进行后续补充完善,规范管理,提高利用率,发挥器材的使用价值。特别要留出保障文艺人才的补贴,这是群众文化的基础性工作。

4.2 加大文艺人才培养

由政府主导为各村重点培养若干文艺骨干,储备发展年轻人才。按照时间或场次给予补贴,留住人才、用足人才,让骨干们在文艺活動中彰显价值。

4.3 挖掘和丰富符合本地乡村特色的文化内涵

艺术来源于生活。鼓励和支持文艺人员挖掘时代素材,把常乐特色、平陆特色、运城特色等改编融合进现有节目,完善表现形式,丰富内涵,这也是乡村文化建设的一个重点方向。

4.4 促进乡镇、村级文化活动的交流互鉴

乡镇、各村之间借重大节日交流互鉴。从单个节目邀请开始,到若干节目,再到整场次,实现互联互通、学习借鉴,促进整体水平的提升。

4.5 统筹域内乡村文化融合,合力推进拳头品牌打造

这是乡村群众文化对外发展的一个路径。建议在全镇整合有实力、有代表性、有水准的节目,征求专家意见修改打磨,添加时代特点、时尚元素、社会正能量,创新表演形式,对外打造若干拳头节目,合推特色鲜明的群众文化品牌。

最后,笔者认为,群众文化有其独特个性,稳定队伍、培养人才、创新节目、资金保障,大力提升软实力,才能够保持经久不衰,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向党和人民群众交出满意的答卷。

参考文献:

[1] 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人民出版社,2017.

[2] 彭玉芳.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和建议[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4).

[3] 雷家军,刘晓佳,宋立华.关于新时期乡村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

[4] 何白鸥,齐善兵.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的建议[J].领导科学,2018(12).

[5] 王义杰,闫红,韩忠治,李艳,张宁.社会主义新农村乡村文化建设途径[J].南方农业,2016(12).

[6] 刘瑞祥.论美丽乡村文化建设[J].人文天下,2018(10).

作者简介:张荥(1983—),女,山西运城人,本科,运城市盐湖区文化馆助理馆员,主要从事群众文化工作。

猜你喜欢
乡村群众文化思考
浅析当前乡村财务管理模式的
小学生好奇心与创新意识的潜在联系
话剧《乡村》
关于当前群众文化工作的冷思考
浅论基层群众文化紧跟时代步伐
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相关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MSU:东兰辛“乡村”里未来的公关小姐(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