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尔逊:倡导生物多样性 守护人类家园

2018-07-24 03:15林颐
国际人才交流 2018年7期
关键词:威尔逊生物学物种

文/林颐

如果评选“20世纪最伟大的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Edward O.Wilson)肯定名列前茅。他于1969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获过全世界最高的环境生物学奖项,包括美国的国家科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的克拉福德奖(Craford Prize)。他还曾经凭借《蚂蚁》和《论人的本性》两度摘取普利策奖。这些年来,已是耄耋之年的威尔逊一直勤于研究、写作,向公众宣扬他的理念。

牵系“人类家园的生存之战”

《半个地球》是威尔逊的最新作品,2016年出版。1929年出生的威尔逊仍头脑清晰、热情澎湃,牵系“人类家园的生存之战”(该书副标题),其心可敬。该书虽没有新的研究突破,有些部分更像是随笔札记,不过,这部作品精简的总结阐述,对理解威尔逊和他的研究以及当前、未来的世界生物学动向,仍然是很重要的。

全书开篇就指出,现代社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第六次物种大灭绝”。地球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五次颠覆性的毁灭事件,每一次事件发生之后,地球都需要大约1000万年的时间进行自我修复。但从来没有哪个时候会像我们现在所处的新世代——人类世,如此迅速改变这颗星球的环境,并且带来物种的快速灭绝。澎湃新闻近期推选了一个书单,名为“对英美世界影响最大的100部非虚构作品”,第一部就是伊丽莎白·科尔伯特撰写的《大灭绝时代》,和威尔逊提出的警告如出一辙,可见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

威尔逊正是最早注意到这个问题的人之一,他所倡导的“生物多样性”概念,如今已经深入人心。这项研究的正式开始时间是1986年9月21日,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和史密森学会在华盛顿特区联合举办了生物多样性国家论坛,会议成果两年后以《生物多样性》为题出版,作为该书编辑,威尔逊在其他著作中统一采用并确立了“生物多样性”这一术语,并将主题延展成书,即1992年首次出版的《缤纷的生命》。

拓宽“生物多样性”的研究

在《缤纷的生命》序言里,威尔逊指出:“对生物多样性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有赖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两个新发展。第一个发展,重启林奈开启的事业,这是因为人们认识到,尽管经过了两个多世纪的分类,地球上大部分生物的多样性仍然是未知的。第二个发展,为了将生物多样性与其他科学和技术分支相互联系,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拓宽了。”

在《半个地球》里,威尔逊再次呼吁延续林奈以来的博物学传统。林奈为生物分类提供了基础和框架,也为自然科学史提供了语言。迄今为止,生物学家们已经命名并描述了大约150万种的现存物种,但这个数字仍然只代表了现存物种的一小部分。目前科学界对现存物种数量的估计差距很大,从500万到3000万不等。世界上的每时每刻,都有新物种被发现,但它们可能在科学家的实验室里要躺上好几年,才能在周密的观察后获得命名。

威尔逊说:“如果人们能对生物多样性的神奇与伟大之处有所了解,将会令他们的人生更加温暖、更加丰富,哪怕只是了解自家周围存在的一小部分。”当我们阅读威尔逊所描述的“犀牛的挽歌”,还有他痛惜的那些在与世隔绝的岛屿上生活的鸟类因为人类到来大量覆亡的事件之时,我们的确会发出“每一个物种本身都是奇迹”这样的感叹。参差多样,才是生命常态。有一部分重要的科学知识伴随着物种的灭绝永远离我们而去,并且它们的消失加剧了人类赖以存在的这个生态环境体系的脆弱与崩塌。

“生物多样性”对人类意义非凡。在2002年出版的《生命的未来》一书里,威尔逊对此详加描述。所有生物体内部都会进化出身体需要的化学物质,用来抗癌、杀死寄生虫或击退天敌。人类受到启发,学会参考,变成我们自己的药典。如今,抗生素、麻醉剂、止痛药、抗癌药……全都任由我们使用。而这些都源自野生的生物多样性。“就人类长期物质或健康利益而言,保护生物世界都是必需的”。除此之外,从更加深刻的层面来看,它关系着人类独有的特质以及自我形象。荒野的存在价值并非是等待人类征服的区域,而是我们能够安然回归的老家。人类需要树立环境保护伦理,就是要将非人类世界中最美好的部分传递给子孙。“了解这个世界,你会对它产生一份拥有的感觉。深入了解它,你则会爱它和尊敬它。”威尔逊所有的作品中,随处可见这样深情的话语。

让“生物圈”概念深入人心

威尔逊对地球物种灭绝怀抱忧思,但他对未来没有丧失信心,而是积极地寻求对策。作为提倡记录地球上生命多样性的核心人物,威尔逊号召“拯救生物多样性”的呼吁,成功地引起了政府和国际机构的关注,各国科学家联合利用数字技术去完成全球生物多样性大普查,这项工作的进展虽然缓慢(预计要到23世纪末才能完成),但已经在进行之中。“生物圈”概念开始深入人心,很多具有影响力的科学家达成了初步共识。比如,杰里米·里夫金就在《零边际成本社会》里强调,“人类所做的一切(关系到每一类生物)都留下了生态足迹,这将影响地球生物圈其他组成部分的一些人或生物的福祉”。里夫金还在《同理心文明》里进一步指出,“在危机四伏的世界中建立全球意识”,“生物圈是我们的整个地球社区,其健康和福祉决定着我们人类的健康和福祉”。

里夫金提醒现代人要以更为积极的态度跨越政治界限、跨越文化阈限,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建立同理心文明。在威尔逊身上,这一态度表现为他极力主张的“知识大融通”。

威尔逊的专业领域是蚂蚁行为研究和岛屿生物地理学。在早期研究中,他已经注意到了群体进化的巨大力量,正如他在《半个地球》里所说的,“每一个幸存下来的物种(包括人类在内),都是冠军俱乐部里的冠军”。他探讨了蚂蚁族群普遍存在的利他表现。从“自私的基因”的角度去考虑,利他行为对基因的传承应当是不利因素,既然如此,利他精神是如何延续至今的呢?威尔逊说,对于群居昆虫来说,这根本不是问题。自然选择的范围已经扩大到亲族选择。牺牲自己的兵蚁保护蚁群中的其他同胞,可以保证蚁群中其他更有能力的兄弟姐妹的繁衍,这种利他基因作为本能得到世代承袭。人类的利他行为相比昆虫更具有自利的性质,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文化决定的。比如,人类崇高的英雄行为可以获得巨大的名声回报,人类的同情心也往往是有选择的,面向特定的群体和范围,“利他者”期望社会对自己或自己的近亲施以回报,这种心理的情绪反应深刻烙印在基因里,通过多层次群体选择根深蒂固地成为现代人类特质的一部分。这是一个有挑战性的争议观点。

《半个地球》,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年11月出版

探寻“人类存在的意义”

1975年出版的《社会生物学》和1978年的《论人的本性》,创立了“社会生物学”这一新学科,将动物进化学和社会进化学综合起来,结果引起了一场热烈的大讨论。威尔逊主张“有备学习”,即人类和动物天生准备学习(或抗拒学习)某些行为,可作为遗传学和文化之间的联结。威尔逊认为,适应型社会行为在人类基因库中以负责各种不同形式的有备学习基因的形式存活。不同民族的文化所展现的对特定形象的共同描述——比如,蛇在神话中无处不在——或许反映了人类的某些深刻印象,它们在故事中找到了文化表达。

威尔逊于2014年撰写的《人类存在的意义》继续深化了这一观点。威尔逊认为,在所有动物中,只有人类能够根据彼此之间的深入了解构成群体。人类进化的动力在于人们具有与人沟通、识别、评价他人并与他人产生联结、合作与竞争的倾向,以及从属于某一群体的需求。这样的互动,就是“社会演变的驱动力”。

在威尔逊看来,社会生物学主要以社会性物种的相互比较为基础。每一种生命形式都可被视作一个进化实验,亦是基因与环境之间数百万年相互作用的产物。假如仔细研究这些实验,就可以建立并检验遗传性社会进化最基本的一般原理。遗传的决定性作用已经证据确凿,威尔逊甚至认为哲学、文学、历史、经济学、政治学……所有学科应当与自然科学统一,并且将首席让位于生物学,这一观点让他的批评者们感到愤怒。

威尔逊的说法的确有单一化的趋向,但不管如何,他对现代生物学的贡献以及他为维护“生物多样性”,为维护人类家园所做的一切,让他成为这个时代最了不起的人之一。

猜你喜欢
威尔逊生物学物种
谷稗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
双面威尔逊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回首2018,这些新物种值得关注
电咖再造新物种
世界上的15个最不可思议的新物种
疯狂的外来入侵物种
威尔逊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