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社区协同健康管理模式在脑卒中高危人群中的干预效果分析

2018-07-25 06:22黄凯帆吕红英王妙芳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19期
关键词:本院人群协同

黄凯帆 吕红英 王妙芳

脑卒中为常见心脑血管疾病之一, 临床表现以肢体神经功能障碍、感觉障碍和运动功能障碍等为主, 且伴有多种并发症, 且具有较高的致死率、致残率[1]。因此, 脑卒中的防治工作非常重要, 给予脑卒中高危人群完善的健康管理, 能够有效干预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基于以上背景, 本院针对辖区内的脑卒中高危人群开展了医院-社区协同健康管理模式, 以探讨其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6月本院辖区内某社区中>40岁的常住居民600例进行基本资料调查, 从中筛选出100脑卒中高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50例。对照组中男35例,女15例;年龄45~70岁, 平均年龄(59.3±4.8)岁。观察组中男 34 例 , 女 16例;年龄43~72岁 , 平均年龄 (58.7±5.3)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宣教, 其中包括科学合理的饮食指导、运动指导、药物指导以及生活行为习惯指导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医院-社区协同健康管理模式, 具体措施如下。①建立多学科健康管理团队, 由本院和社区医疗机构共同参与, 包括社区服务中心的10名医护人员和本院的6名主任医师。由社区服务中心主要负责健康管理工作, 医院内医师则负责管理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的解答和技术指导。②实现医院-社区联动的卒中健康风险评估, 医院医师负责管理质量控制, 社区医护人员负责居民的健康风险评估。健康风险评估包括基本信息、生活方式、家族卒中史以及相关的体格检查, 实验室检查等[2]。③实现两位一体的健康教育干预, 建立全面的电子信息档案, 每个月对脑卒中高危人群进行上门随访, 并针对其实际情况进行个体干预, 了解其血压等指标的变化情况, 评估危险因素, 对其进行针对性健康宣教。④加强随访工作, 可以通过门诊、到户、电话、网络等多种方式进行随访, 了解居民的实际生活情况、症状、用药情况、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等, 结合随访资料, 给予其正确的指导, 促进其养成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 避免疾病发生。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并比较两组的脑卒中防治知识认知评分、健康生活行为评分。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脑卒中防治知识认知情况进行评价, 问卷由多问神经内科专家反复修订、审核完成, 分数越高, 脑卒中防治知识掌握越好。采用健康生活行为评价量表对其健康行为水平进行评价, 分数越高 , 健康行为水平越好[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的脑卒中防治知识认知评分和健康生活行为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脑卒中相关知识认知评分、健康生活行为评分比较(, 分)

表1 两组患者脑卒中相关知识认知评分、健康生活行为评分比较(, 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

3 讨论

近年来我国脑卒中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 临床研究更加注重脑卒中的预防工作, 针对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实施全面、系统的健康管理模式, 由医院和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协同开展,从而为居民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采用上下联动的方式, 每个月对居民进行健康状况调查, 评估其健康风险,并且能够根据其存在的危险因素制定针对性的管理措施[4]。采用两位一体的随访模式, 为其进行个体化指导, 强化健康教育, 使得其能够正确认识脑卒中疾病的相关知识, 使其能够自觉采纳健康的行为和生活习惯, 提升健康行为水平, 进而实现降低脑卒中发病率的目的[5-9]。

本次研究针对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实施医院-社区协同健康管理模式,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脑卒中防治知识认知评分和健康生活行为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总之, 针对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实施医院-社区协同健康管理模式能够增强社区居民对于脑卒中疾病的正确认识,使居民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 值得广泛推广。

猜你喜欢
本院人群协同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本院急救设备应急库房的建设与临床调配评估的探讨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糖尿病早预防、早控制
PDCA循环在降低本院住院药房药品调剂差错中的应用
数据挖掘在学校招生工作中的应用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我走进人群
财富焦虑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