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音乐教育对人的全面素质的培养

2018-07-28 16:45柯海珠
教师·中 2018年5期
关键词:音乐教育培养

摘 要:人的全面素质指人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同时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音乐教育是指通过音乐影响人的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增进知识技能,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进行的学校教育。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1]的今天,音乐教育已成为提高国民素质、适应教育内涵发展、全面提高育人水平、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工作者通过音乐教育培养人的全面素质,将音乐教育在全面育人中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音乐教育;全面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951;J60.4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3-28

课题项目:本文系湛江市中小学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湛江民间音乐在校园课堂的实践与研究”(2017ZJZD019)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柯海珠(1964—),女,广东吴川人,广东省湛江第一中学副校长,高级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学音乐教育与理论。

当某位著名科学家在回答中国大学生提出的“中国为什么在很长时间内没有出现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一问题时,他中肯地进行了分析,认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教育忽略了对学生艺术素养,尤其是音乐素养的培养。这个观点公开发表后,在社会各界,尤其是在教育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人们在反复思考这么一个问题:音乐教育为何如此引起这位科学家的重视?音乐教育对人的全面素质的培养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音乐教育在人的全面素质的培养中主要起到以下五点作用。

一、以美育人,塑造人的思想道德品格

任何德育倘若没有情感作为基础,只能成为乏力而空泛的说教,而音乐教育可以为德育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

《乐论》中说:“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又说:“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每一位教师不仅仅要培养学生成为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更为关键的是把他们塑造成为有着崇高的思想情操的人。因此,任何思想情操的塑造如果没有情感做铺垫,只靠大而化小或一味灌输,那么就无法达到预设的目的。音乐正是借助于有规律的音响运动,塑造美好形象,表达思想情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感之于心,导之于行,从而在春风化雨的熏陶中净化学生的心灵。

如高昂激越、鼓舞人心的《义勇军进行曲》,它体现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勇敢、坚强、团结一心共赴国难的英雄气概和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革命传统歌曲中有鲜明思想性的《大刀进行曲》《游击队之歌》等能让学生感受到抗日救国时期如火如荼的革命战争场面;作品中有极强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让我们荡起双桨》等歌曲,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青少年的远大理想与美好情操。

因此,音乐教师通过优秀的音乐,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培育,这不仅是责无旁贷的责任,而且能取得比理论说教更加良好的效果。比如,笔者在教授经典优秀歌曲《长江之歌》时,尝试通过欣赏、有感情的演唱、器乐演奏和引导,使学生被抒情而又大气磅礴的旋律、内涵深刻的歌词以及动人心魄的电视画面所呈现的音乐形象所深深地吸引。最后,学生们都爱上了这一首歌,不仅积极学唱,还将它搬上年级合唱比赛的舞台。有的学生在作文中写道:“长江,母亲的河,为了您的明天更美好,我们一定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在许多的音乐教材中,丰富多彩的歌曲和五彩缤纷的乐曲都蕴含着美。因此,在音乐教育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感知美、认识美、创造美,并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懂得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的真谛,从而塑造完善人格。

二、启迪智慧,加强科学知识素质培育

当今社会对教育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和学习习惯是其中重要的部分,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和学习习惯是其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获得渊博的科学知识的前提。

众所周知,智力是人类认识客观规律、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它包括想象、创造等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音乐用极富想象力的旋律、优秀的和声织体、诱人深思的复调等手段,让欣赏者的思维随着音乐一起跃动,而这音乐声波刺激下的思维活动是愉快、敏捷、活跃的,这种思维形式与科学家的思维形式如出一辙。

人的左、右脑具有不同的分工,左脑主要操纵抽象思维,俗称“数字脑”,右脑主要负责形象思维,俗称“艺术脑”。倘若有一侧大脑长期处于兴奋和劳累状态,而另一侧大脑长期处于压抑和闲置状态,这不仅不能达到左、右脑的协调,不能产生 “1+1>2”的效果,还可能使某一侧大脑因过度兴奋而工作效率下降,甚至因过度疲劳而受到不可逆转的损伤。

中小学生由于长期为语、数、外等“主科”所累,这不仅过度使用了学生的左脑,而且过度使用了他们身上同学科知识的复习有关的其他器官,而音乐教育则能够让这些器官得以恰当调整,并通过其他器官的参与与协调作用,令这些器官更加灵敏。学生练习音乐所需调动的生理器官就多于其他学科,它需要学生进行眼看、嘴唱、耳闻、脑辨、四肢运动。各器官的“团结协作”,不仅能令在学习中长期处在疲倦状态的器官减除疲劳,而且有其他器官的介入,學习中运用频率高的器官的工作效率也会大有提高。

据资料记载,许多伟大的科学家都与音乐结下了深厚的不解之缘,爱因斯坦是出色的小提琴演奏者,普朗克是狂热的钢琴爱好者和演奏家,皮尔兹曼有很强的音乐欣赏能力,耗散结构理论的创始人、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普里高津,一般进化论的创造人、美国系统哲学家拉兹洛早年都是钢琴家。可见,几乎所有学科都能通过音乐来使人的潜在思维和丰富想象得到激发。

三、陶冶情感,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任何艺术都可谓是人类情感的表现,而音乐则是其中富有情感的表现艺术,在塑造人的道德情操及审美情趣等方面自然有其他艺术不可替代的作用。当欣赏者面对一部音乐作品时,其实正触摸着作曲家的灵魂,或许我们无法得知引发作曲家情感的缘由,但我们直接感知到了他的情感流动。因此,任何一部经典的音乐作品,其背后都存在着一个高贵的灵魂,无论是阿炳的《二泉映月》,还是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这一首首传唱千古的不朽名作会令人在困难面前勇气倍增,在痛苦中坚强无比,引发人们对未来的不懈追求。在音乐欣赏行为中,教师应依托音乐教材,根据学生情况,制订合理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努力拓展教材中丰富的审美因素,以动情的演唱、演奏,生动有趣的讲解,引领学生走进美妙的音乐殿堂,培育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音乐表现力和音乐创造能力,使学生的审美体验得以升华。因此,在音乐审美活动中,教师要善于选择审美对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情趣。

蔡元培先生是中国提出“美育”的第一人,他毕生不遗余力地倡导美育,“美育”一词,最早就是由他从德文中翻译而来。在《以美育代替宗教说》一文中,他把美感教育说得更加明确:“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之我见,利己损人之私念,以渐消沮者也。”[2]由此可见,乐于欣赏积极向上的音乐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审美意识,从而具备远大的胸怀和健全的人格。

四、情感经验,促进身心素质教育

情感作为人生命运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是促进身体素质正常发育的内在因素。马克思曾说:“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

优美的音乐是人身心健康的灵丹妙药,对陶冶身心大有禆益。音乐不仅可以升华人的愉悦,给予人心理上极大的满足感,也可以宣泄人的不良的情绪。研究表明,不良情绪会让体内产生对神经、心血管等组织有害的物质,有可能导致各种溃疡、心血管疾病、癌症等,而快乐的情绪则能使血液中有利健康的化学物质增加。例如,许多歌唱家、钢琴家、指挥家青春常驻、神采奕奕,比其他职业的从业者更显年轻。其中有一点原因,就是他们每天接受音乐艺术的陶冶。音乐起到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作用。据统计,世界十大著名指挥家大都长寿。

音乐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这一功能,恰好与体育的根本目的如出一辙,从某种程度上说,音乐起源于人内在的情感运动,而体育表现为人外在身体运动;音乐陶冶人积极的情感能力,而体育锤炼人强健的体魄。它们从不同方面促进人的身心健康,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音乐是情感艺术,学生表演节奏欢乐、明快的歌曲时,人的心情、神经会随之而兴奋,不仅能调节情绪,减轻思想压力,还能调节心理状态。因此,我们多让学生参与音乐活动,可以使学生反应敏捷、耳聪目明、鼓舞斗志,起到健身怡情的作用。

五、发展个性,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包括良好的个性、正常的智力、健康的心态、强烈的动力、恰当的行为,它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在以培养人的全面素质为根本目的的音乐教育中,培养人的健全人格和审美情感,激发人的自觉参与创造意识,全面发展人的精神品格,让人的心理结构中的知、意、情得到高度的统一,促使教育中的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的发展,是基本的施教策略。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竞争激烈、优胜劣汰、复杂多变,对每一个人来说,“成功与失败齐飞,机遇与挑战共存”。而处在父母的關爱下成长起来的中小学生,大部分物质条件较好,生活条件优越,然而,他们意志力薄弱,责任感缺失。因此在音乐欣赏课上,教师可以通过介绍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进而讲述其以残疾之身向命运挑战,追求艺术的完美,从而加强对学生坚强意志的培养熏陶,能在潜移默化中铸造中小学生的坚强意志品质。音乐教学正是可以从多个角度弥补学生在其他方面弥补不了的缺点,克服自私、脆弱、冲动、暴躁等不健康的心理,培养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健全人格,塑造人的全面素质和良好个性。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这不是培养音乐家,这首先是培养人。”恰如其分的音乐活动,不仅是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而且能通过课外活动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集体荣誉感及合作的意识。

综上所述,没有任何艺术形式,能如同音乐一样激发人们无穷的艺术想象力,而这艺术想象力正是创造力的“翅膀”。美好的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感,培育人的想象力,并帮助人们营造幸福的生活及美好的未来。因此,音乐教育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它除了自己本身所固有的教育教化功能,还和其他学科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同时对人的全面素质的培养产生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Z].教基二〔2014〕4号.2014-03-30.

[2]蔡元培.以美育代替宗教说[EB/0L].http://www.douban.com/note.3454419191.2014-04-15.

猜你喜欢
音乐教育培养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改革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