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

2018-07-28 07:08张芸梦
世界家苑 2018年7期
关键词:亲情分析语文

张芸梦

摘 要:初中语文教材历来不乏选编一些情感丰富的美文来供学生欣赏学习,其中有关亲情的课文就有不少,新课程标準实施以来,这类课文有增多的趋势。随着家庭亲情主题在教材中的增多以及学生亲情观的异化和流失,这一部分内容的课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以《背景》《爸爸的花儿落了》两篇经典课文为例分析两位作者对于亲情在写作上的不同手法与表达效果。

关键词:亲情;语文;分析

亲情是指亲人之间的感情。所谓亲情教育则是通过教师的指点,实现学习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理解亲情,学会如何以正确的态度去对待身边的亲人,怎样去爱、又怎样被爱,从而实现健全人格。亲情教育课文是指以亲情为文章主旨,通过对亲人或亲情的描写,能对学生在亲情方面起到教育目的的课文。

由于时代政策的关系,现在社会的许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的疼爱与长辈的宠溺让很多的小孩们都娇生惯养、漠视亲情。针对这种现象,语文课程标准明文指出“学生要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教师和教育专家对语文学科中亲情教育内容的课文也开始重视起来。

亲情教育课文在教学上具有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和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两方面的功能,并具三个方面的特点:有贴近生活,在反映人们感情上具有普遍性;能解决学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具有针对性;教学内容易于在师生之间沟通,在教学上具有较易的可操作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尤其是在阅读有关亲情内容课文时,学生应该结合课文所独特的文学魅力,“咬文嚼字”般地赏析文章,“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并从字里行间中感受作者的情感,在感受亲情的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也就是用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理论去解读亲情教育内容课文的教学内涵,发掘亲情教育内容课文的教育功能。

一、朱自清《背影》

《背影》一文,写于一九二五年。讲述作者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书期间,得知祖母去世后,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老家奔丧。办完丧事后,其父到南京找工作,而作者则回北京念书,父子俩在今南京市浦口区惜别的情景。此文后来收在了开明书店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中。它是自清先生早期一篇极为有名的文章,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杰作。

(一)爸爸的“背影”

这篇散文的特点是抓住“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在叙事中抒发父子深情。“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

第一次是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作者对父亲的“背影”作了具体的描绘,这是写作的重点。父亲胖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蹒跚的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这个镜头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更与文章开头起到了呼应的作用。

这篇作品把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不同于一般作品去描写人物肖像,着力于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

(二)写作手法:白描叙事

通篇写父亲多么关心爱护儿子,儿子又是多么感激思念父亲,但是在文本中,像“关心”、“爱护”、“感激”这一类的抽象现成的字眼,文章中却一个也没有用,更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

大朴正是大巧的表现。文中用词造句都经过认真考究,绝不随便。如送行那一段中的“说定”“再三嘱咐”“甚是仔细”等词,把送行中应该注意的细微末节都提到了。这些用语,强调说明父亲已经为儿子上车作了极其精细、周密的考虑和安排,字眼虽然十分平常,但用得恰到好处,使父亲爱子之心跃然纸上。

再如作者写父亲当时的穿着打扮体态动作,特别着重描绘了过铁道的情景。怎样走去,怎样探身下去,怎样爬上月台,攀上爬下,移脚倾身,都细细地如实写下,我们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我们当时也在场,也看到了一位仁慈的父亲对儿子的关怀和体贴的情景。

二、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

本文节选自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的最后一部分,原题为“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从本文题目就可以看出,这一部分实际上写主人公经历了那么多人生世事,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

(一)爸爸的“花儿”

文章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题,语带双关,一是实指爸爸种的夹竹桃的垂落,二是象征禀性爱花的爸爸的辞世。小说以此为题,含而不露,哀而不伤。

与题目相映,文章多处写到花,如开头由衣襟上的夹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结尾用“垂落的夹竹桃”回应前文,点出爸爸已不在人间。全文充满情味而又严谨周密。

爱花,是爸爸的禀性。但在作者笔下,并没有把爸爸写成一个花匠或园艺家,也没有做泼墨的描写,只是把它作为线索贯穿小说的始末。小说开头写道:

“我的襟上有一朵粉红色的夹竹桃,是临来时妈妈从院子里摘下来给我别上的,她说:‘夹竹桃是你爸爸种的,戴着它,就像爸爸看见你上台时一样!”

小说的中间写道:

“爸爸是多么喜欢花。

……他回家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浇花。那时太阳快要下去了,院子里吹着凉爽的风,爸爸摘下一朵茉莉插到瘦鸡妹妹的头发上。”

小说的末尾写道:

“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是因为爸爸今年没有收拾它们──修剪、捆扎和施肥。

石榴树大盆底下也有几粒没有长成的小石榴……

……看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

爸爸的花儿落了。”

这些描写在小说中是作为布局谋篇的手段而存在的。它除了使文本浑然天成外,我以为其深层意义还在于:其一,借花的柔性来调和爸爸性格中的刚性,使爸爸的严厉和慈爱和谐协调地发展;其二,“花”在这里已经超然而成了一种象征的事物。象征使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更具内涵。爸爸身体健康时,花开得挺旺;爸爸病危时,成为对子女的关怀、鼓励;爸爸辞世时,花儿落了。

(二)写作手法

1.插叙

这篇文章是随着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记叙下来的,所以文章采用插叙手法,时而写眼前的事,时而又回忆往事,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当然,作者每次忆述往事,都是由眼前的事引发的。文章开篇用衣襟上的粉红色夹竹桃,引出前一天去医院探望爸爸时的情形;通过忆述探病时爸爸说的一番话,特别是嘱咐她不要迟到,引出六年前因赖床不起受爸爸惩罚以及自己以后上学从不迟到的情形;这时,礼堂的钟声响了,想到爸爸不会来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儿,于是又忆起爸爸爱花的情形;还没有想完,韩主任已经讲话了,我们也唱起了骊歌,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长大,进而回忆起爸爸要她闯练,让她到东交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的经过;最后写毕业典礼回来,看着满院零落的花儿,听到老高的话,她清醒地意识到爸爸的花儿落了,自己已经长大了。

这里有现实,有回忆,用现实引出回忆,其中很多回忆又与爸爸的话语有直接联系,内容丰富而不拖沓,事件交错而不零乱。

2.双线并行

“爸爸爱花”和“毕业典礼”这两条线索中,因为文本中所要刻画得主要形象是爸爸,在文本中起主导作用,所以前者应是主线。而后者则是副线,是为情节的发展有序而设置的,它对主线只是起着烘托、映衬、推动的作用。然而这两条线索相互辉映,既有利于情节的展开,又使得文本主次分明,相映生辉。

三、结语

亲情教育其实一直都孕育在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当中,而流芳百世的有关亲情文化内容的书籍更是数不胜數、不胜枚举。

与所有入选语文教材的课文一样,具有亲情教育内容的课文也具有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功能,其中《背影》与《爸爸的花儿落了》两篇课文,虽然切入点与写作手法都不尽相同,但文章对学生的教学意义都是一样重要的。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亲情分析语文
亲情的滋味
分析:是谁要过节
回头潮
增进亲情的项目推荐
爱的内涵
我的语文书
假如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