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课程与教学观下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探析

2018-07-28 07:08李惠鲜
世界家苑 2018年7期
关键词:杜威

摘 要:杜威的教育观点对后世的教育和教学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当中的许多观点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尤其是在2016年教育部已将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系统的法治教育正式纳入德育课程体系。然而,面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以及认知能力的特征,如何有效地进行法治内容的教学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了杜威的课程与教学观的观点进行中小学道德与法治中的法治课程教学的探析。

关键词:杜威;课程与教学观;中小学法治教育课程

引言

教育部办公厅日前发布了《关于2016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明确,从2016年起,将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这一教育思路的调整与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立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相一致。一方面透视出教育部门和政府更加重视对中小学生的法治教育;另一方面意味着从原来的偏重于德育调整为德法并育。这一举措有利于从小培养中小学生的法治思维和法治素养,成为中小学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小学生法治素养培养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能简单地以教师个人的理解进行,要符合新增法治内容的理念,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要有所借鉴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创新。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们寻找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为能达到有效地对中小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的目的而不断探索。

一、中小学“法治教育”的内涵

法治教育包括法律、人权、民主等主题,从法治教育的实施方法来理解,法治教育可以从法治知识的传授、法治技能的训练和法治理念、信仰等价值观的培养三方面进行。在中小学这一阶段,中小学生无论在身心发展还是在认知能力方面都尚不成熟,这就决定了针对中小学生这一特殊的教育对象,有特殊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及教育方法。中小学的法治教育的内涵可以表述为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中小学生实施初步的法治知识及法治理念的启蒙教育,使学生在法治教育的过程中形成对法律、人权、民主的概念,发展中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思维抽象能力,使学生成为懂法、信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公民。

二、杜威课程与教学思想对法治教育课施教的价值分析

1.“儿童中心”的思想引导教育者合理设计教学目标

杜威一改传统的教师中心,提出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观点。此观点对于如何设计以及实施法治教育课程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2016年教育部系统地将法治内容纳入德育课程体系,教育工作者如何实施,最基本的是要结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状况和认知能力来考虑。处于中小学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和阶段性特征决定了课程实施的难度。教育者要结合儿童的兴趣、爱好、身心特点来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作,法治内容比较枯燥且难懂,以成人的思维来备课,学生肯定接受不了。在教授法治课程内容时,可以采用丰富有趣的形式呈现,比如:用ppt展示图片、视频或者用动画人物来展现,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使晦涩的文字变得活灵活现,使复杂的关系清晰明了,便于学生理解和学习。因此,教师要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出适合学生的、学生能接受的教学内容。借鉴杜威的这一思想,有利于教师锁定对象的基础上使深奥的东西浅显化。

2.借鉴“经验中心”思想施教,便于学生深刻感知法治内容

杜威要求贯彻“从做中学”的原则,以活动性、经验性的主动作业来取代传统的书本式教材。经验中心与之相对的就是教材中心,杜威提倡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并不是反对书本知识。杜威认为书本上的知识是前人总结出来的、死的东西,学生看不到、摸不着。一味地以讲授教材为主,会使学生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甚至不会独立思考。道德与法治中新增的法治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新鲜事物,他们对此充满了极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就更加要求教师不能以书本为中心,教“死书”,要將书本知识抽出来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相联系,尽量列举学生身边的法治事例,或者共同关注的身边焦点事例,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法治就在我们身边,谁违法犯罪都会受到法律的惩罚;也能让他们知道自己不是对此无能为力,他们的父母也不能决断一切,他们享有哪些权利等。通过这样的授课,让学生对法治的知识及概念有初步的理解,并能学以致用。教育者倘若只会依照课本来讲授,会加重学生理解的负担,会让学生觉得法治以及与之相关的事物离自己很遥远,要等接触社会才能遇见等错误的意识。因而,教师要擅于将书本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深切感知法治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对此产生兴趣,并能有所思考。

3.以“活动为中心”,使法治内容“活化”

杜威坚决的批判以教室为中心,主张“从做中学”,主张对“反省思维”的学习与掌握。杜威认为,学习过程和社会实践在方法上是一致的,就是一个“情境—问题—观察—假设—验证”的过程。即所谓的:“从做中教、从做中学、从做中求进步。”那么对于中小学的法治内容如何“活化”,众所周知,法治内容设计法律、人权、民主的知识,把授课的场所局限于教室内,也间接地把学生的视域局限于小范围内。法律、人权、民主本来就是一些很难懂的概念,加之政治课是副科,以十分制来算分,学生大多不太重视,目前道德与法治课已经很难讲了。教师对新增的内容不认真研究教学方法,很容易造成这部分内容的“流失”,达不到教育部要求增加中小学生法治素养的目的。教育者要借鉴杜威的活动课程的观点,让枯燥的课程以及课程内容换发生机与活力。教育者将书本上相关法治内容尽可能地设计成活动课程,将理论课与活动课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如:教师将能设计为活动的法治内容事先设计成一个教学活动方案,教师分析材料,提供帮助,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共同探讨一个案例,并分享,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补偿或者纠正。以活动为中心的课程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深刻体现“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理念。教师也可以把学生带到高校的模拟法庭或者法院参观;或者教师亲自组织班级学生进行一次小案件审理活动。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生对法治、法律感兴趣,感受法律的威严与公平正义,让学生产生敬畏心理,养成良好的法律意识,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情,自己的权利受到侵犯时,懂得维护。

三、“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中应遵循的原则

1.课程目标设计遵循法治理念的引导与学生中心相结合

杜威的课程与教学观点值得我们借鉴,但是要结合实际需要进行创新,形成有利于教育教学的方法才有借鉴的意义。中小学生的法治认知是从低到高的,在不同年龄阶段对法治的理解程度不一样。在课程目标设计时要以不同阶段的学生为中心,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主要讲授故事,帮助学生引发道德和自身利益的思考,对法治概念有初步的了解;对初中阶段的学生要学会用法治理念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对事件背后的价值观和利益分配对法治的影响。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在设计课程目标时要以法治理念作引导,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相结合。每门课程的开发都考虑到了学生理解知识以及接受知识的能力,基于学生的智育、认知能力是不平衡的,为了让学生尽可能的掌握知识,教师需要充分以学生为中心,做到法治内容浅显化、教师语言简单化,需坚守不能偏离了法治理念的原则,并与学生特征相结合,要让学生有所理解的基础上慢慢延伸开来,使学生真正的懂法,然后才能守法、用法。

2.课程实施要发挥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辅相成的作用

第一,杜威说:“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的目的。” 杜威极力强调道德才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在实施方面,杜威首先主张“由活动中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其次是要求结合智育达到德育的目的。再则,他很注重教育方法的道德教育作用。对人的培养不仅需要法治素养,还需要道德素养。第二,正如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中提出的观点,儿童在不同阶段的道德水平会对事物产生不同的看法。儿童的道德水准影响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就会影响儿童对法治的理解。第三,对道德与法治的关系的学习研究认为:道德是法治的价值基础;道德是法治的必要补充;道德为法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法治是道德的保障。因此,能有效地发挥道德教育的作用,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的作用,将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法治理念的理解,以便于更好地进行法治教学和法治素养的培养,成为一名懂法、信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公民。

3.对“反省思维”的学习与掌握,发展学生的法治思维和技能

杜威认为教育应当是一个以智慧为目的并以知识增进智慧的过程。就是一个“情境—问题—观察—假设—验证”的过程,这一过程也就是反省的过程。教师如果只是一味的讲解课本知识,无法使法治真正走入學生的内心,只能停留在简单的、死记硬背的阶段。因此,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具体道德和思维模式,提供与学生的已有经验相关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积极思考以及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兴趣,在不断的反省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事思维得到锻炼,使法治理念深入学生的内心,促进法治认识与思维的发展,进而能够培养学生面对法治事件有辩证分析、多角度分析的思维技能。这正是借鉴了杜威提出的反省思维的学习作用以及将学习过程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过程。

参考文献

[1] 来鑫.法治教育路程新路向——对于“思想品德”教材更名为“道德与法治”的思考[J].来源:辽宁师范大学,2016(6).33.

[2] 艾科克.杜威与教学的艺术[M].出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10).

[3] 檀传宝.西方教育经典导读——从苏格拉底到杜威[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6(10).322-333.

[4] 程亮.教育的道德基础:教育伦理学引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10).122-123.

[5] 陈玉珠.道德建设在我国法治建设中的作用[D].内蒙古大学,2015(12).2-3.

作者简介

李惠鲜(1995-),女,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学科教学思政。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杜威
数控铣削精确定位加工方法在起落架修理中的应用
一百年后,我们还需要杜威吗?
我说的不一定是真相
我说的不一定是真相
让我们摇起橹来
十一年磨剑,铸就《杜威全集》
相信自己,相信猫
从“独白”走向“对话”:杜威研究的历史轨迹
小猫杜威
知情人话杜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