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标背景下外语专业学生中文课程设计与文化自信力建构

2018-07-28 07:08郝俊叶
世界家苑 2018年7期
关键词:文学作品外语课程设计

郝俊叶

摘 要:外语专业学生不仅应该掌握外国文学知识,更应该熟悉汉语语言文学。因此,部分高校为外语类专业学生开设了中文课程,旨在培养外语类专业学生国际视野,同时加强对外语专业学生中国情怀的培养。然而,外语专业学生易于对中西文化进行对比,导致对文学作品的误读,使得高校的中文课程设计与文化自信力建构成为难点。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①此外新国标要求外语专业学生掌握外国文学知识的同时,也应该熟悉汉语语言文学。于是,部分高校为外语专业学生开设了中文课程,旨在培养外语类专业学生国际视野的同时,加强对外语专业学生中国情怀的培养。然而,外语专业学生易于对中西文化进行对比,导致对文学作品的误读,使得高校的中文课程设计与文化自信力建构成为难点。

一、新国标背景下外语专业学生中文课程设计

以萧红的《马伯乐》教学解读为例,分析高校应该如何制定外语专业学生的中文课程设计,并开拓全新的教学实践。《马伯乐》文中写到“凡是外国的什么都好,外国的小孩子是胖的,外国的女人是能干的,外国的玻璃杯很结实,外国的毛织品有多好。”②部分文学作品中把外国的一切都描述的如此美好,言外之意中国什么都不如外国。高校教师在讲解这个问题的时候,应该实事求是地承认在某些方面我们确实需要学习与借鉴其他国家,但我们应该明辨是非,不能像文学作品中描述的愚昧无知的中国人一样,对所有的外国的东西都很称赞,甚至在国难危机时刻,都会到租界以苟全性命,懦弱的中国人在日本军队刚开始侵略时,就认为中国军队终将会溃败,都逃到英租界和法租界,把洋人的租界作为他们短暂的庇护所,甚至把洋人看做他们的拯救者。事实告诉我们,洋人没有那么善良,洋人是不会护佑中国人的,洋人的租界也不是中国人永久的避湾港。真正赶走日本侵略者的,是我们的伟大的共产党!

文学作品中的洋人没有保护中国人,现实生活中的平安夜也不会使中国人免于灾难。无论是平安夜还是圣诞节,这些宗教节日的本质都是基督教的蔓延与传播,洋人的节日我们过不得。外语专业的学生使命是要把中国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具有文化意义的节日利用专业优势使其发扬光大,传播到世界各处,而不是崇洋媚外。“我们要清楚地知道文化“断根”后所产生的民族自卑感和迷落心境下,面对现代西方理论这饕餮盛宴时的饥不择食,也是造成当今中国文论“失语症”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其实也充分表明了当传统离我们渐行渐远的时候,我们丧失的不仅仅是传统,还有我们那颗曾经的豪情自信的心灵,我们的文化自信力正在一点一点地被他者文化所吞噬,这对于当下中国的文化强国战略是极为不利的。”③

二、中文课程设计对外语专业学生文化自信力的建构

下文将以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学生的《汉语言文学基础》课程为例,阐述在大学中文课程课堂实践中反观本国文化、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增强文化自信就是要弘扬我们的中华文明,让中华文明传播于世界各地,彰显它的魅力,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文化自信力的构建,将文化自信力教育纳入课程教学中。首先,教师要给学生讲解当代的时代背景、中国所处的国际地位、以及中国给世界做出的贡献。让学生从时代背景下,从宏观的角度感受中国的魅力与世界影响力。让学生为自己的祖国感到骄傲,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感到自豪。其次,教师要给学生讲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自身的发展,尤其是最近这五年,在党的带领下,我们取得了很多成就。若条件允许,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砥砺奋进的五年展览馆,让学生身历其境得感受中国的进步与现状。最后,教师要让学生区分开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与现实的中国,我们无法更改历史,但是阅读到文学作品对于中国及中国人进行负面描写的时候,我们应該提醒自己要时刻记住落后就要被挨打的教训,能够做到知耻且奋进。

因此,中文课程设计是有层次的,需要系统从宏观和微观角度认识和解读中国,在学生心理构建起中国的形象,再逐步过渡到文学作品中,我们既要勇敢地面对历史,也要铭记历史,把握和珍惜发展的机遇。

三、文化自信力的提升对外语专业学生的整体发展意义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与影响力日益提升,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日益受到国际的关注。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定文化自信”的号召,新时代中国要向文化强国奋进,欲建设文化强国,需更加强文化输出。“一带一路”使中国与沿线国家关系更加密切,其他国家对中国的关注度又进一步提高,优秀的中华文明亟需传播出去。那么,外语专业的学生必须承担起对外输出中华文化的使命,让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文化--道教、孔子、京剧、剪纸、汉字书法、陶瓷、皮影、武术等走出国门,影响世界。

结合外语专业学生的肩负的使命和责任,高校要增加中国文化方面的英文课程。同时外语专业的学生也要主动得学习中华文化,提高将中华文化输出的能力,积极主动的将中华文化介绍给世界各国。

结语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的文学教学要主动承担培养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的责任与使命,作为高校的教师应该高度重视中国文学领域中缺乏文化自信力的文学作品的解读,让外语类专业学生在学习缺乏文化自信力的文学作品时学会反思,加强对外语类专业学生中国情怀的培养,让教学为国家的方针政策服务。“‘一带一路战略,作为一种全方位的输出去的战略部署为国家经济发展吹响了新号角,为与之相伴的中国文化走出去指明了新方向。”④外语类专业学生要把自身的国际视野和中国情怀运用到更好的传播中华文明,做中国文化的传播者。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2]萧红:《马伯乐》,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曹顺庆、李安光:《中国的文化“失根”和文化自信力的缺失》,载《探索与争鸣》2013年第10期。

[4]石嵩:《“一带一路”视域下民族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全新实践》,载《教与学》。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猜你喜欢
文学作品外语课程设计
“苏州园林:景致与情思”课程设计
我们为什么要文学
文学作品与电影文学作品间的对比分析
A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Task—based Approach to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文学作品与数学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关于完善课程设计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的思考
文学作品与数学
多一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