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族旅游开发对民族团结进步的促进作用

2018-07-28 07:08刘艳
世界家苑 2018年7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

摘 要:本文以西江千户苗寨为例,探讨了民族旅游开发对于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作用,认为民族旅游开发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减少了贫困;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加速了人口的迁徙与流动,促进了交流与交往,维护了社会稳定,形成了民族团结进步的氛围。

关键词:民族旅游开发;民族团结;民族进步

一、引言

民族团结工作是我国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贵州省西江千户苗寨的實地调查,了解到该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已经成为该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带动该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进而促进民族团结的进步。我国很多民族地区都选择游开发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旅游开发作为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需要有许多外在的和内在的特殊条件来支撑。民族地区以其当地民族文化资源独特的一面,成为民族地区改变经济结构,实现发展壮大的有效途径。少数民族旅游开发这一社会系统工程将会影响到这些地区的各个方面,具有广泛的综合意义。积极探索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和发展将对整个民族地区的各方面发展均有促进作用,尤其是民族团结的进步方面。

二、西江千户苗寨的基本情况介绍

(一)西江千户苗寨简介

西江镇乡级镇位于贵州省雷山县之东北部,为全世界最大的苗寨。《2010年东南年鉴》里的数据显示西江苗寨共有1288户,5120人。西江苗寨平地稀少,村民把平地当作耕地,保证农业生产,农户都住在山的四周。西江的寨子是在山下,四周都是山,呈现出来的是一个凹字型的环境结构,游客可以从观景台上观看西江的风景,这种视觉效果让观者感到震撼,其他地区并不具备这种视觉条件。西江所看到的民族文化风情也远比其他苗寨要多,比如风雨桥、吊脚楼、层层叠叠的梯田和密集的森林都能够尽藏眼底。由于苗寨周围都是森林,并且离公路比较远,处在一个距离嘈杂较远的位置,空气显得更加新鲜。西江从山脚到山上有许多的大田大坝,能够利用山间溪水种植稻谷和养鱼,这对于当地的农业发展有很大帮助。西江苗寨被誉为苗族露天博物馆,极具特色的吊脚楼由杉木制成。西江的吊脚楼一共有三层,其中一楼用来饲养牲口,二楼用来居住,三楼则是晾晒衣物和储存粮食。

西江苗寨是典型的山区农业村寨,农业生产是绝大多数西江苗寨居民主要的经济来源,依旧沿袭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西江得以保存了比较完整的苗族文化。旅游业目前已经成为西江苗寨的重要产业,推动了西江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形成了以民族经济带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局面,成为西江苗寨加快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近年来西江旅游开发的高速发展的态势,让不少村民家庭条件提升,有更多外出工作的就业机会,或者在旅游幵发的大力开发下,在本地从事相关旅游工作。

(二)西江千户苗寨的旅游开发现状

由于西江人口聚集规模大,交通相对发达,迅速形成了相关旅游商品生产和流通的优势。西江苗寨的优势开始凸显是在2008年借助旅发大会之后,民族节日的开发尤为迅速,为产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带来了新的契机。例如闻名四海的鼓藏节。小节年年有,但鼓藏节则只是十三年一次,各家成年人都讲鼓藏节忌语,如:拿杀猪刀来要说拿石片来;杀猪叫哐官人。西江苗寨的文化内涵、习俗,通过鼓藏节完美地演绎了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和浪漫豪放的民族个性,正因为有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和习俗才激发出了西江蓬勃的旅游经济活动。在通过以民族节日提升旅游品牌,发展经济的同时,当地政府积极探索和创新乡村旅游开发,雷山县政府总结了六条乡村旅游开发经验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一是合理定性、科学建设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前提;二是完善设施、优化环境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关键;三是保护原生态、全民参与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生命力;四是强化推介、提升品牌是发展乡村旅游的活力;五是强化标准,规范管理是发展乡村旅游的保障;六是创新机制、制度完善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动力。这六条经验极大地促进了西江乡村旅游的开发,更是撑起了西江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也是地方经济的助推器。

由于西江人口聚集规模大,交通相对发达,可以迅速形成相关旅游商品生产和流通的优势。西江苗寨的优势开始凸显,为产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带来了新的契机。西江一共有四个村,南贵村的生产总值相对于其他三个村所占比例要低一些,但是人均收入相对最低的是平寨村,而羊排村的收入和生产总值都是最高的,可以知道西江的收入更多的是以羊排村来拉动的。该村的规模大,农业收入占据比例大于劳务收入和旅游收入,总收入远高于其他几个村,单项旅游收入也高于其他几个村。按照自年旅发大会的契机之后的趋势,羊排村在今后一段时期将会扩大与其他几个村的收入差距。同时在旅发大会之后,农家乐、民族工艺品店、交通协管等项目和歌舞表演人员、环卫工人、销售、餐饮服务人员数量都大幅上升,提升了旅游质量,增加了村民就地从业的渠道。通过对西江居民的调査,生活在地势较高的居民在旅游开发进程中,获得的经济利益收入低于生活在街道边和河边的居民。笔者在西江调查期间在西江苗寨街道中心的一家旅舍住宿,在这期间得知,该旅馆主人在街道后山拥有自己的土地,依旧是以农活为生,旅游业是作为提高自己家庭收入的另一谋生手段,同时一些亲戚也离开当地到外打工。并不是每一家西江的居民都是拥有这样的条件,往往许多当地居民居住在较偏的高山上,靠农业为生,农业收入所占的家庭收入比例也就更高。

三、旅游开发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一)旅游开发促进经济发展,减少民族地区贫困

民族旅游开发是地区经济发展比较重要的方式之一。西江苗寨旅游开发提高了村民收入,实现了地区经济增长,通过旅游开发的大力发展,让政府关注到周边地区的发展情况,同时也增加了旅游者对周边地区的注意力,间接起到扶持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效果,剌激了各种潜在的经济增长点,优化已有的旅游开发地区,开发更多的旅游资源,增加居民收入。尤其可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包括民族商品、交通、服务等。同时通过第三产业为主导,带动第一、二产业发展,在激励发展过程中对已有增长点进行优化,加快经济的发展速度。

(二)旅游开发促进民生发展,民族地区社会稳定

西江苗寨民族旅游开发能够优化产业结构。通过民族旅游的开发,使得当地居民以及一些外来居民能够得到更多的就业机会,促使就业条件进一步改善。使当地富裕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民族旅游地大多都是农村,交通通讯均不是很方便,经营商为吸引更多游客,主动改善当地交通路线、通讯设备、无形当中能够改善居民的生活,产生外部经济性。这里所指的外部经济性是指开发商在技术上的原因、市场失效不得不把自己的一部分额外效益免费的转移给当地,带动当地发展的一种经济行为。西江苗寨民族旅游开发对于保存人才起稳定作用。发展民族旅游促进人才的引进和保存,使当地综合实力后备力量得以发挥潜力,通过民族旅游开发带动社会条件各方面的提升,长期可持续发展,循序渐进,从而产生积极的影响因素。

(三)旅游开发促进民族文化传承,非遗保护,丰富民族文化。

西江苗寨的旅游开发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与保护。各民族文化在适度的民族旅游开发下,使得部分原本没落的民族文化得到了复兴,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认同感,在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保护上都得到了双赢,否则民族旅游的开发不当会阻碍民族地区的发展进程。

(四)旅游开发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西江苗寨民族旅游开发可促进各民族的团结。民族旅游可使不同民族在旅游交往过程中互相了解和交流,通过对比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不同,互相了解各民族的优点,在长期的接触中合作与交流,增强民族之间的凝聚力与和谐。民族经济、社会、文化等的进步也推动了民族团结的进步。通过对村委会的调查,村长及各科主任一致认为自西江苗寨旅游开发之后,给西江苗寨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该地区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地区,本民族内部团结一致发展旅游业、享受旅游业发展给予本地区本民族和自身的益处。民族旅游的开发与快速发展对民族团结进步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村规民约的权威性

本民族人民若发生冲突,会有村规民约制约,其受法律保护。四个“一百二”是西江苗寨的典型惩罚。“比如你到我家偷了一台电脑,那你到我家来,我先罚你一只公鸡,再罚你一斤米酒,五斤猪肉,你先罚了,我再送你到公安那边,公安怎么定你,拘留几天是公安的事,先从我们村民自罚,再到公安。还有一个很严重的,比如有靓妹晚上九十点钟在街上被骚扰,事出在我们西江村,不管是年轻一点还是老一点,只要报到村里面,就罚四个“一百二”,120斤酒,120斤米,120斤猪肉,120斤响炮,这个算起来不止3000块。先过我们西江村村委会这一关,再移到公安机关看你们自己的对话,我过我的路,我就是从那边吃烧烤出来,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自己去跟派出所说,先从我们这里处理完了,派出所再把那个男的抓了,就看你们自己怎么说,你要求具体调查就具体调查,看达到什么法律条约,就按法律来,所以公安机关罚款只能罚50以下,我们这个可以罚到5万,我们这个村规民约是受法律保护的,是每个村民认可的。”村长如是说。如果是更大的矛盾冲突,村委会村规民约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上报司法局,由司法进行调解和处理。

2.民族间矛盾

根据对司法部负责人、村委会、当地居民、游客等多种身份的人进行访谈,一致表示西江苗寨居民的典型性格特征就是热情好客,从不与别人发生矛盾冲突。外来游客也极为友好,若没有上升到民族或个人的人格侮辱,当地居民是不会与外来游客发生争执的。在他们看来,苗族与其他民族并没有什么不同,苗族人民与汉族人民或其他民族同胞也并没有任何差异,各个民族本就是一家人,和谐相处本是应该。

3.语言交流

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地区,其西江苗寨99.9%的当地居民都是苗族,只有极其少部分的居民是侗族,但是苗族与侗族的语言文字是完全通用的。从改革开放开始,当地学校开始教授汉语和普通话,但同时也教授苗语和苗族文字,采取双语教学。自旅游开发开始,大量游客涌入西江苗寨,加之外来人口迁徙至此定居生活,与当地居民的日常交流、通婚、共事等,使得当地居民与游客或外来流动人口对语言文字互相学习,使普通话和汉语完全普及到本民族村寨当中,这也正是各民族的相互交往、交流的最好见证。

4.族际通婚

通过对西江村寨村委会的调查访谈得知,西江苗寨苗族与侗族、苗族与汉族、苗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通婚率非常之高,虽然没有给出具体数字,但近年来族际通婚越来越普遍。根据对当地居民的访谈得知,当地居民并没有对通婚对象的民族有任何要求和忌讳,只要喜欢合适就可以结婚生子,这也是各民族人民的相互交往交融的见证。

5.人口迁徙

自旅游开发之始,外来流动人口比率逐渐上升,开发之前当地居民外出打工,而开发之后外出打工的当地居民选择回到本民族地区;其次具有商业头脑的外来人口迁移至此定居经商,在西江苗寨旅游景区的街道两旁随处可见外来人口以租赁店面的方式经商,并招揽当地居民在店里打工,在这不同民族交往的过程中无形中促进了不同民族的相互交融,也推动了民族团结进步的发展。

四、结论与讨论

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是维护社会稳定、祖国统一、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鉴于民族旅游对于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所起到的巨大粘合作用,我们一方面必须对现有的、正在发挥巨大作用的、被广大民族成员所认可和知晓的各民族文化进一步继承和传扬。另一方面,也应当进一步深入挖掘和探索各民族交往中体现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元素,为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提供重要理论源泉。西江苗寨在推进民族旅游开发和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推进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也需进一步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从而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因为民族旅游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将二者结合起来,不仅能够促进各民族友好和谐的相处,也能增强各民族的凝聚力和对本民族及本国家的认同。

参考文献

[1]雷丽铃,黄利会.论民族关键符号在旅游活动中促进民族团结的作用——以新晃侗族自治县鼓楼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4):70-74.

[2]杨小平,阚如良等.民族团结视角下的昭君文化旅游开发[J].学习月刊,2015,(06):15-18.

[3]徐万佳.让旅游成为促进民族团结重要渠道[N].中国旅游报,2015-03-06(001).

[4]刘石磊.湘鄂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中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开发研究[D].吉首大學,2013.

[5]林大任.西江苗寨旅游开发差异化策略研究[D].贵州财经大学,2012.

[6]王润球.中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旅游购物市场开发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

作者简介

刘艳(1994.6~~).女.籍贯(陕西榆林).中南民族大学.学历(2016级硕士).研究方向:民族社会学。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
江永县第三小学:讲好民族团结故事
童心绘团结 各族一家亲
温宿县第二中学民族团结工作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走出一条具有吴忠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之路
民族团结的内蒙古样板
俄罗斯 民族团结日
社会科学视野中的民族团结概念